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字图书馆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数字地球”及信息社会化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数字图书馆经过“九五”期间的理论探索和示范实践,已初建雏形,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崭露头角。面临世界各国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和挑战,深层次地分析和研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发展动态追踪及分析研究,就不难了解传统型图书馆在向数字图书馆迈进过程中,必须经过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自动化管理阶段,主要是利用微机加工和处理书目数据及部分管理信息,以替代原有手工工作和业务流程,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单体的数字化图书馆阶段,即某一所图书馆将绝大多数馆藏的印刷型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集成管理及上局域网运行,包括书目数据在内的文献全文、图表、图片、影视和音乐资料等多媒体信息。三是互联网数字图书馆。它是通过网络将各地各个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站)连接起来,按照统一的规范要求和有序的协调提供信息查阅服务。读者不必知道所需资料存贮在哪个图书馆,只要在网上提出需求,由虚拟数字图书馆系统自动完成搜索查找、资料浏览或下载。
据传媒报道,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先进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完成第一阶段,正迈入联合进行大容量、多媒体信息处理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转接工作的第二阶段。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1994年拆资6000万美元启动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把所有馆藏的图书、报刊、地图、照片、手稿等数字化处理储存起来,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查阅,到2000年底已完成约500万种印刷型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处理。日本通产省投资13亿日元支持日本国会图书馆完成1000万种(件)文献、图片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储存。在一些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都受到政府、IT界人士、信息资源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斯坦福大学等6所知名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各国还将数字图书馆第三阶段发展目标作为研究课题,集中攻关。如美国NII高层技术委员会——信息基础设施(NII)技术和应用研究组(IITA),还组织全美国有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大学研究机构、IT公司、主要信息数据源单位(出版集团、国会图书馆等)召开专门的数字图书馆研讨会,明确“数字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关键性的信息管理技术和信息资源库”的战略地位。
在我国,虽然IT界和图书情报界的基础比较薄弱,但也采取了相应举措,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启动了由国家计委领导、国家图书馆牵头,与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辽宁图书馆联合开发研制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由教育部负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项目”;由文化部领导,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负责实施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项目。始于1999年7月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参与合作的单位都相应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正转入具体实施阶段。中国数字图书馆互联网开通,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同期成立,它与全国有关高校、公共图书馆、学术团体、政府部门的信息数字化建设成果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数字图书馆的雏形。
军队院校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也是伴随着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展大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1995-1997年,以建设“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网系统”为主要任务,实现了军校图书馆书刊采编、借阅及公共查询等业务管理自动化。二是1998-2000年,以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和Internet建设和运行为基础,发挥图书馆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军事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实现了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数字化信息的生成、管理和服务。三是2001年以后,逐步建立军队院校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启动军事训练信息数字化建设规划及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到2010年,借助于军事训练信息网和Internet提供的网络环境,基本实现文献信息管理的有序化、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的整体化,使网络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将有极大提高,真正形成具有军事训练和军校教育特色的知识网络体系。
2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真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现处于试验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试验项目相比,无论是在发展战略、试验思路、试验内容、技术环境、协同模式以及试验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图书馆法》,更没有制定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发展信息产业相应的法律法规。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图书馆事业生存艰难,相当多的公共图书馆没有稳定的人才和经济来源,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经费达不到规定标准;数字图书馆规划得不到法律认可,通过立法、建立组织、明确责任义务、利益驱动的机制不健全,全国性和地区性合作协调程度及效率偏低。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各省、市图书馆学会规划的试验项目,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效力和行政权威,协作计划常常得不到有效实施;受一定利益驱动的民间合作建设项目也不少,像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等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有关信息和教育部门都进行了合作尝试,但都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和规模。
2.2 标准不够统一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必要方面就是标准化问题。在数字图书馆的大量异构数据库、服务器等系统中,只有都坚持统一标准,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标准化涉及到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信息检索查询、文本编码、知识产权保护、电子读物、开放系统互连及网络协议等诸多方面。目前,虽然已有TCP/IP、Z39、50、SGML等主要标准,但采用哪种标准、如何统一标准等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缺乏统一的标准规定,存在着各信息资源建设单位自主选择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标准的混乱现象,不仅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大量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结构本身也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沟通、相互应用。例如,在对Cernet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单位所建的信息资源不仅标引项设置不一致,而且缺少使用其资源的帮助信息;有的在不同链接点使用不同的名称等。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能共享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没有建立和执行统一标准所造成的。
2.3 数字化资源贫乏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不仅要支持读者查询馆藏书目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满足不同读者远程查阅或索取网上各馆藏信息资源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海量存储、覆盖面广、共建共享的社会化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数字图书馆,仅靠一些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以及科研单位是不够的。尽管这些单位为建设和发展数字图书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总体上看文献信息数字化程度较低,数字图书馆的规模有限,可供在线服务的数字化信息源严重贫乏。绝大多数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还停留在以书目查询和引进光盘库等电子出版物浏览为主的阶段,市场上全文数据库大多还是以光盘的形式存在,对于多数读者来说,其可靠使用性的难度比传统图书馆有过之而不及。
2.4 重复建设严重
由于缺乏政府权威部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分工协调,以及我国文献信息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了各信息资源单位各自为政、贪大求全、相对分散及信息资源大量重复的状态。在收入《中国数据库大全》中的1028个文摘、索引、专题数据库中调查发现,理工科(包括工业类)数据库重复率约占27%,社科类数据库的重复率约占42%;“中国医药信息”网中50万条信息的大多数与《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中医药卫生大类重复;《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及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的重复也相当多;《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与《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雷同重复就更多。再例如: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在网上开设的“生活之窗”和“通信与交通”信息栏目中,均有江苏省长途电话区号一览表、江苏省邮政编码一览表、南京站旅客列车时刻表等信息。军内外各院校图书馆订购、收藏的电子型书刊、报纸也大部分雷同,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学术期刊》等光盘版有不少是重复订购;在自建的数据库中也有重复建设问题。文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影响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质量、发展规模。
2.5 网络环境不宜
数字图书馆要实现若干数字化信息资源之间数据的频繁交换,并满足大量用户的远程访问与检索,必须依赖国家信息高速公路主干网。现阶段我国建立的五大主干网络与我国日益增长的信息社会需求还很不相适应,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园网一般用T1或T2线路,有的甚至用T3专线连接,信息传输速度快。而目前我国通讯网络主干线路带宽过窄,信息传递过慢,堵塞现象较严重。这种网络环境严重制约着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2.6 人才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我国文献信息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都不尽合理,存在着知识面偏窄、专业技能单一、年龄老化等问题。同时,由于人才及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使得相当一部分具有计算机专业、网络专业、自动化专业及外语专业等信息社会通用型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及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利用,造成不少图书情报单位被迫沿用传统工作模式及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响应过程中的观望、等待、依赖和滞后的被动局面。
2.7 财力投入不足
置身于信息时代,加大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高科技含量,提高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网络化、社会化的数字图书馆,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这是发展现代信息传播事业及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大多处于经费紧缺窘境,财力投入不足。尤其是图书馆每年经费的增加幅度远远低于逐年暴涨的书刊价格,连订购书刊经费都难以保证,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所需经费就更没有保障了。
3 对发展我国数宇图书馆的几点思考
3.1 关于转变观念问题
从思想认识上分析,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着重反映在:重硬件设施建设轻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意识差,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互动并举意识差,重眼前效益轻长远发展的战略意识差,重固步稳妥轻特色创新的开拓进取意识差,重自产自给轻共建共享的大局与整体意识差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数字图书馆发展进程。因此,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我们广大信息工作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从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高度,把数字图书馆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同时,也要花大力气不断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赢得全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3.2 关于建设方略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现代高科技和先进文化相触合的应用工程,是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根本性变革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思想准备、技术准备、资源准备、物力准备、智力准备、人才准备等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当前应在试验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紧跟国际信息技术及数字图书馆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依托863计划提供的技术环境及成果,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及宏观建设规划。
3.3 关于技术开发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现代高科技的集成物。它的高技术含量特性及其网络化、全球化互联竞争的特点,决定了应用技术的核心地位。具体讲,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技术包括多媒体信息数字化技术,分布式数据库与超大规模数据仓库技术,在线服务技术,压缩、存储和还原技术,智能化与个性化的人机交互技术,智能知识挖掘与管理技术,自然与检索语言技术,基于信息内容的检索与输出技术,安全保密与可靠性技术等等。其中在线服务与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关键技术。应该从我国图书馆现状及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国内相关力量协同攻关,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先进技术,集成863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加强上述与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研制产生一批既有自主产权又具有市场竞争的应用型硬、软件产品,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及信息产业化、全球化奠定技术基础。
3.4 关于增强合力问题
中国数字图书馆是一项跨全国各部门、各省市、多行业和多学科的宏大工程。只有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正确导向下,牢固树立“全球一个网”、“全国一个馆”的思想,讲大局、讲团结,彼此加强协作、协调,才能形成高效的合力,这是搞好这一宏大工程的重要保证。应尽快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组织协调,负责对国内现有网络技术、信息人才、信息资源、有关经费与设施等力量进行疏理和合理配置,联合信息、文化、法律、行管等部门和社会各界(包括相关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认真搞好重点工程和利益分配的协调。同时,组织对全国正在试验的项目进行调查总结,推广试点单位建设经验。还要加强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项目的质量管理,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立项报审和质量验收评定制度,以防止或避免在全国范围内的重复、伪劣建设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5 关于信息生产问题
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生存的基础条件。所谓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就是现有馆藏的“数字化”和外界(包括在线、离线)信息资源的“馆藏化”。我国现阶段的大多数中、大型图书馆已含有数字图书馆的成分,数字化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由馆藏部分文献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另一部分是自主开发的学科及专题数据库;再一部分是引进在线或离线电子信息的数字化重组信息。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和出台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规划,使得现有各上网单位的信息资源大多处于各自独立、相对分散、交叉重复、规模有限和受利益影响的封闭状态。笔者认为,为了能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能建设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很有必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及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规划,按分工建立国家级、地区级和承建单位“三位一体”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基地以及数字图书馆网站。各类图书馆和信息部门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按照分工和统一标准,快速高效地建设一大批具有利用价值、各具特色的在线数字化信息资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该侧重四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建设。
(1)对现有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要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龙头,以省级以上和重点高校为基础,按照协调分工,针对各馆藏基础、特点、分类、服务对象等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将部分现有馆藏印刷型文献数字化。对那些拥有善本、珍本、孤本的珍贵文献,以及通用性、利用价值较高和读者需求量大的书刊,应该优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及时通过网络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
(2)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面对信息广泛、内容繁杂、标准不一、变化更新快的网络信息,应该建立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体系,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如中国互联网上可利用的社科类信息资源大致有:①我国政府部门可提供3000多个数据库及具有权威性的大量政治、经济、行政管理等信息,约占全国社会信息资源的50%左右;②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可提供我国正式出版的核心和专业期刊约3500种;③我国已建成的五大互联网上提供的教育、科研、文化、金融等方面的信息。上述网络信息,包括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通过整理与开发可直接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为广大用户所用。这是直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上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3)自建各类数据库。根据目前我国的实情,应周密规划,走“整体规划、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共建共享”的联合建库道路,建设若干个国家级大型专题全文数据库,包括大型索引和文摘数据库群等;还要生产一批对推动我国教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利用价值的各种专题数据库,以不断丰富数字图书馆及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
(4)引进各种电子出版物。对于中、小型图书馆,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引进非在线的各种载体的电子出版物,经过技术处理,以数字图书馆形式进行重组和在不违反版权法条件下的网上发布。
3.6 关于队伍素质问题
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解放、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结构合理和有创造性的专业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这样一支专业队伍,必须要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放在第一位。从促进国家人才资源建设出发,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强化图书情报和信息管理队伍素质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保证图书情报及信息事业发展角度考虑,注重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要采取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数字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要通过岗位培训、调整、引进等有效措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不断优化队伍结构。还要注意把那些敬业精神强、业务技术精、作风正派的优秀人才提拔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领导岗位上来,始终保持班子及队伍建设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