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5)03-0090-0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作用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当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经历经济大萧条之后出版后,给正饱受经济危机打击的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解 决工具。从那之后逐步形成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没有能够保证产出 水平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自发力量,国家有必要行使干预经济的行政政策,凯恩斯主义 的经济思想为各国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1935年凯恩斯的这 一经济思想被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应用于美国经济调节过程并取得了成功,所以在相当 长的时期内通过政府规划和计划方式主导干预经济发展广泛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但是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滞涨”局面,经济干预主义也变得束 手无策,于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开始活跃,“政府失灵论”广泛流行,在这种思想引 导下,一些国家弱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而是转向对市场规则和法规的规范上, 政府为市场功能的发挥创造法律基础和条件,如当代的美国和英国等。但在进入20世纪 90年代后,随着以美国、日本、西欧为主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政 府的经济干预主义又开始抬头,目前以政府的计划手段来矫正市场的失灵已成为各国政 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政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长期规划被各国广 泛重视,并形成了不同的规划体系。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形成了严密的规划体系。按时间前后顺序,从建国以来我国的规 划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注:张可云,赵秋喜,王舒勃.关于我国未来规划体系的改 进问题思考[J].天府新论,2004,(1):57-60.),一是1949年至1978年的纯粹计划经济 时期,高度的计划性和统一性是当时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特征,政府成为经济发展 的主体推动力量,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基本没有发挥。由于当时的中长期规划基本上是短 期计划在时间上的延伸和步骤上的落实,所以许多规划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对 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较大。二是1979年至2000年的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这一阶段政府计 划和市场都成为政府引导管理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手段。从理论上说在这一时期随着我 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但由于受长期计划 经济思想意识的影响,经济发展规划中计划的成分较严重,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2000年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市场的作用充分扩大,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充分运用市场的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但同时却出现了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进行等问题, 造成了“贫困性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却后退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地 方政府在充分利用市场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同时,忽视了政府中长期规划对经济的引 导和调节作用,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机制。所以在目前条件下中长期规 划对我们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仍是巨大的,计划经济时代那种重 计划规划轻市场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同样任何否认政府规划的作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实行放任不管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也是不正确的,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平衡协调好政 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二、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类型
根据国内权威研究,目前世界上政府管理经济的规划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注: 成思危.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发展规划[J].公共管理学报,2004,(2).)。
一是政府规制型,为美国、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所采用。这一规划 的特点是政府尽量通过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政府主要负责对市场的规范和管制以及管 理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方面,它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放任思想,也不同于凯恩 斯主义的政府强力干预思想。这种规划对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要求较高,它要求 国家要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高效运转,国家的经济运行成 本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上,而不是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投入 上。
二是政府引导型,为法国、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采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和政府 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并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目标并重。采用这 种规划类型的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规划,指明一段时期内经济 发展的方向,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决策,从而达到管理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目 的。
三是政府主导型,为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等许多亚洲国家采用。这一规划方式 的基本特征是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政府对经济活动保持着强有力 的干预和指导,在一些特殊阶段政府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与亚洲国家 所实行的经济赶超和产业发展政策相关。
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发展规划很难进行优劣好坏的比较,因为它是不同国家政府在长 期经济社会管理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探索中形成的,是符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最优 选择,所以不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类型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存在不同的模式是正常 现象。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一)国际经济环境方面:
1.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向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发展,其典型表现是国际制造业资本以FDI的形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为这些国 家和地区新一代世界产品生产加工中心的形成创造了外部条件。理论研究认为当代国际 分工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产业间分工,即国际分工在不同的产业间进行,促使不 同要素密集的产业在不同区域集聚。二是产业内分工,即国际分工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 型号产品和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包括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分工和产业内部链条不 同生产环节分工,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等。三是产品内部分工,即分工按 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件进行。产业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第一种形式是以产品为 界限,属于产品间分工,而产业内分工第二种类型和产品内分工则是以生产要素为界限 的,属于要素分工。
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以来,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提 供了市场范围和便利条件,所以传统的以产品为边界的分工逐步向现代的以要素为界的 分工方式转化,使各国和各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活动成为国 际和国家内部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某种产品生产增殖链中的一个环节。国家和地 区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殖 能力的提升。
在要素分工的大环境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分工主要表现为同一产品生 产过程中的垂直专业化,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由发达国 家负责产品生产的上游和下游的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环节,如产品的设计研发、资 本组织、营销服务等,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参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分工,如产品零件 的生产加工、原材料生产等,这种分工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发达国家逐步成为产品的研 发设计和营销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生产加工中心。
国际间分工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国家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国际产业资 本不断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与技术的竞争优势整合利用发展中国家 的劳动力和资源比较优势,并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特定区域聚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 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机会,提升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但在国际产业资本从发 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到底会向哪些国家转移,这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 的资源禀赋、吸引外资的软硬环境、产业配套能力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战略 ,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国内投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产业 资本向中国转移。
2.国际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从简单一体化转向推动全球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方向发展, 产品的加工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随着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作为国际经济活动 主体的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不再是以某一国家或地区为平台 组织产品生产全过程,而是以全球市场为平台,以自己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整合全球优势 资源,实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全球网络化一体化 ,以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跨国公司的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产生了大 量的公司内贸易,使国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贸易的 特征是跨国公司的贸易和投资行为在产品增殖过程中融为一体,所以在跨国公司贸易投 资一体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产品加工贸易虽然从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但 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
3.制度竞争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
所谓制度竞争就是主权国家或地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分工变化,调整和修订国内、国 际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通过制度的变革来提升自己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地位的过程。制度 竞争最早始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进行国内金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产业 发展政策、人力资源制度、投资贸易制度等的调整、改革和完善,消除了不合理的贸易 壁垒,使美国在国际制度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后制度竞争在世界各国展 开,形成了一场全球运动,各国都在加快经济规划、政策的改革,行业壁垒的消除、出 台相关反垄断法规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等。制度竞争的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全 球市场的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以在制度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规划设计好 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制度将十分重要。
(二)国内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日 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国内市场主要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由 原来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使我国经济增长由过去受要素供 给数量约束型转化为受市场需求和供给质量、结构的双重约束,近几年来国家持续实行 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减轻了市 场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但也同时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以需求不足 为源点的经济景气波动仍然存在,需求不足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常态 ,时刻制约经济的增长。二是由于长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积累着潜在的通货膨 胀因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金融资产风险都不断加大,所以在“十一五”期 间如何有效扩大市场需求同时又防范已经存在的通货紧缩压力和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应 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问题。三是“入世”过渡期逐步结束,国内市场竞争呈现新态势。根 据中国加入WTO的有关法规文件规定,“十一五”初期我国的一些产业保护过渡期刚好 结束,届时国内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一部分,市场规则与国际通行规则基本一致,国际 贸易和投资将实现自由化和便利化,大量的产品和资本将进入我国农业、服务业和基础 设施等竞争力较弱的行业,给国内企业带来直接的冲击。同样中国企业也可以享受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成果,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产品贸易、要素分工和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其 它国家市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就看我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以 合理的方式参与竞争,以获得比较和竞争利益。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原则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化是我国整个经济 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增强,以政府的规划作为 宏观调控手段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市场失灵”的缺陷,以维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不是 替代市场,所以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过程中应坚持一定的原则:
1.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管理职能结合。完全放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任 由市场机制自发发挥作用和完全依靠政府的规划主导而否定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 用是政府管理经济中的两种最极端方式,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新中国经济规划史表明, 这两种极端方式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所以目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 义制度国家还是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划的作用成为推 动经济社会协调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以 市场机制为基础,充分利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要发挥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 职能,平衡好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同 时依靠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矫正政府的“行政过失”的不足。
2.超前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对未来经济 社会发展的预测、指导和管理,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其根本目的是达 到国家和地区最优利益,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政府的规划要 有较强的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超前性,代表未来某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 任何规划的超前性又必须以能顺利实现为前提,片面追求超前性而忽视物质技术条件, 规划就不可能执行或执行成本大于收益,规划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失去现实意义,所以 这又要求在规划制定中要以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为规划目标的实施设计出可 行的方案和措施,使规划可行有效。
3.发挥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相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 国际、国内经济分工的两种不同战略,理论研究表明比较优势战略是基于自然资源禀赋 通过市场机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战略,是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分工的基础,但是若长 期固守比较优势战略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注: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使分工利益减 少,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坚持比较优势基础作用的同时又要不断创造和培育自己在分 工中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指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违背国家、区域或城市的资 源禀赋条件后天创造出的优势,需要政府具有相当的经济规划和管理能力,实行竞争优 势战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从根本上说发挥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是发挥市场机 制的基础作用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4.赶超同类地区和跟进先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任何一个区域或城市都有 若干个在地理区位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具有可比性的区域或城市,这些具有可比性 的区域或城市在规划上相互之间具有借鉴性,同时又具有竞争性,所以在制定下一步发 展规划过程中要赶超同类区域的规划,这样就可以在下一步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资 源配置等方面占据主动,抢占先机,成为同类区域中生产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中心。但对 于比自己先进的周边区域的规划要有跟进性,即要研究这些区域规划中下一步发展方向 ,使自己在规划中能自觉承接和接受它们的经济发展辐射效应和外溢效应,促进处于经 济发展“高极位”地区或城市的产业和生产要素向本地区流动。
5.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结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追 求的目标和不断努力的方向,也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 发展这一概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联 合国开发署于1994年从不同侧面给出不同的解释,但总体归纳起来可表述为三层意义( 注:金乐琴,隋素兰.“十一五”计划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题[J].上海金融学院 学报,2004,(2):15-21.):第一,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人际 公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最终目标;第二,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追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第三,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的永续 利用为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长期以 来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我国无论是国家宏观发展规划还是城市区域发展规划都将重点放 在物质财富增长上,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没有对人们精神生活水 平的提高给予应有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发展的要求,可以说这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内国内许多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 轻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做法的纠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方向。这就要求任何区域或城市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目标的规划和 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长期发展能力的建设,培植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6.坚持规划的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所谓规划的刚性是指政府在一些重大规划目标实现 中的主导性和行政性,它是保证一个中长期规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但 由于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以市场作用为基础,而市场经济又具有富于变化的特点,所以 规划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既要强调规划对市场的诱导、调控、规范和拉动的作用 ,又要重视市场对规划的主导、决定和响应作用。规划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就是要使规 划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又要有对现实市场的引导性和政策性。
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经济社会中长期规划是具有宏观性、政策性和引导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综合规划 ,涵盖了制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未来发展的基础、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分析、主要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等内容,其它各部门的 专业规划要以综合规划为指导,要保持部门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的协调一致。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具 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指导性,为整个规划的制定明确方向和原则。(2)未来发展的基础分 析。就是全面分析研究一个区域或城市的现实发展条件,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研究经济 社会发展的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的变化规律,为下一步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3)规划的目标体系。就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测目标,但这些目标是宏观的和 具有弹性的。(4)主要发展任务。是整个规划的主体和微观部分,是根据发展基础和目 标体系提出的具体任务措施,各项任务可以具体到产业、行业、部门和项目。(5)实施 发展规划的制度保障。包括实施发展规划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建设,为发展任务的顺利进 行创造制度条件,包括投融资、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政府管理职能创新、技术创新、人 才政策、就业政策等。
标签: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规划条件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经济学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