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课程高考理综物理试卷评析与教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试卷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评析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物理试卷
2013年新课程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立足基础、推陈出新、区分度合理、难度适中,全卷无偏题、怪题。以力学和电学考查为重点,同时兼顾选拔人才的功能;考题围绕力、物体的直线和曲线运动、能量的观点、电场与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展开,电磁学是2013年新课标高考理综物理试卷的主要内容,较去年的电磁学、电磁感应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
2013年选择题最明显的变化是单选题与多选题分开,题中明确地指出哪几道题为单选,哪几道题是多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也为考生在分秒必争的理科综合考试中节省了时间。同时今年的选择题体现了测试功能多样化、覆盖知识广,同时对实验题与计算题未涉及知识点的补充,很好地完成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物理素养的功能。在选择题布置中既有重要主干知识的考查,又兼顾了物理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渗透,如第14题凸显物理学的人文性,要求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经历、总结出结论,第15题考查电场强度的矢量合成中渗透对称法与等效思想;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应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的较高能力要求,考题中也得到了反映,如第17题是电磁感应中的“杆+导轨”模型,第16题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模型,第18题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模型,第20题是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的环绕模型等;同时在题设中交代、选项设置中注重审题能力的考查,如第19题对x-t图分析,除正确理解图象的“轴、截距、斜率”含义外,还应审慎地考虑选项所表达的“a、b在时刻相遇”与“a追上b”或“b追上a”的本质区别;第21题从v-t图象中分析发现飞机在0.4~2.3 s间所受的合力恒定,但并非“阻拦索的张力”恒定,这里就要求考生必须有良好的分析习惯与严谨的态度,以上两题考查的点可能正好是学生的“软肋”所在,此处失分是最大的冤屈,真可谓:不怕你不知道,就怕你不缜密。
整体上看实验题相对平稳,仍沿袭往年力、电实验搭配、一小一大(题目分值与知识容量设置大小)的格局,试题重应用、求创新,既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又重视考查实验基本原理的分析;第22题是一个较常规的力学实验,光电门与游标卡尺两个很熟的器材再次出现,从实验的设计看到命题人很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注重实验的实际可操作性,同时兼顾考查学生的分析实验、推导计算能力。第23题是个组合式的实验题:考查多用电表的原理与测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而这些都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题设用等效思维植入电源,利用实验操作为导引,要求考生切实弄清实验方法,从原理入手找到解题突破口。
计算题的整体难度与去年持平,考查的角度新颖,让考生耳目一新。第24题是一个直线运动的知识,两个物体从不同出发点分别沿+x、+y轴方向由静止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种类常见,文字内容平实,但怎样理清二者间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所在。要求考生把文字转化为物理图形,两质点的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空间位置上的关系,需要结合对胡克定律的理解和从已知条件中发现隐含内容:任一时刻R到A、B的距离之比都是1:2,再利用数学知识求解,整体难度中等,有一定的区分度。此题以纯文字形式展现,给考生的阅读量与信息量较大,而这种情况又恰恰出现在分秒必争的理科综合考试中,应该说对考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见命题人在推陈出新方面做足了工夫。
第25题为压轴题,考查电磁感应中的“单杆+导轨”的模型,从中折射出新课程必考部分没有哪部分是重要的,哪部分是次要的,避免复习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作怪而压题、猜题,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其实本题设置的起点低,落点实。第(1)问冷静分析后较容易得分,第(2)问是电磁感应中的等效电源给电容器充电,其实就是电磁感应中的力与运动的分析,单杆所受的安培力对应的电流是感应电流,同时也是充电电流,理解到这一点就很容易与第(1)问联系起来,然后正确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杆的加速度恒定,即单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题难度相对平稳,只是在理解与推导上作了考查要求,但是以电磁感应的问题出现,改变了以往以电磁场综合压轴的面貌,对考生有一定的冲击,再次体现理科综合物理命题呈现方式灵活,稳中求变,体现命题思想的能力立意之所在。
选考题的题型保持结构稳定,难度也不大,选项的设置与往年没有多大变化,属于常规题型,也是学生较容易得分的试题。第34题第(1)小题考查对简谐波动图象的认识,简谐运动作为高中物理中的五种基本运动之一,其运动的形式也较为特殊,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与大学普通物理学联系紧密,但作为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它成为考查的热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第(2)小题是将教材中的习题改编的,考查光导纤维中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的知识,源于课本,陈题翻新,给选考部分的复习明确了方向:紧扣教材与考纲,抓住基础,突出重点。第35题第(1)问是核反应方程,考查核反应的守恒,第(2)问是两物体的“一动一静”弹性碰撞模型中的动量与能量守恒,考查的目标常规,情景交代清楚。此题对考生的力学分析能力与推导能力要求较高,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而准备的。
二、教学反思
1.深入研究大纲、考纲及高考试题
新课程高考的大纲及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指挥棒,加强研究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考试说明》与高考题、样题结合起来研究,准确把握高考的命脉。《高考“理综”考试大纲的说明》指出:“试卷中多数试题所考查的能力要求是针对大多数考生的,但也有一定量的试题是针对部分考生的,其目的是进一步区分能考入高等学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以便不同类型的高校和相关专业挑选。”还有少量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这类试题所给出的物理情境可能是考生平时学习中未遇到过的,是所谓的“生题”……“生题”要求考生能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独立地进行分析、综合,灵活处理物理问题,并得出结论。这类试题所占的分值虽不多,答对与否一般不会决定考生能否上录取分数线,但很可能会影响到被哪一类高校录取。
2.让学生跳出题海,教学生学会分析
学生在遇到陌生复杂问题时常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的例题类型,看本题和哪种类型的例题吻合,套用解答这种例题的公式,或者直接用这例题的结论进行解答,其思维方式是回忆。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题目情境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其思维方式是分析。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最好的教学过程。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的体会。甚至于把各种情境题目的解答也称之为“××法”,让学生记住答案的公式在考试中套用。它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有很大摧残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题意分析、制约关系分析、多解性分析、合理性分析、数学关系分析等)的习惯和能力,是解答“生题”的基本素质。难题通常并不难在知识上,提高“具体分析”的能力,是解答“生题”的关键。对题意的具体分析、对多解性的具体分析、对合理性的具体分析、对题目中数学关系的具体分析等。教师应该通过对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而不是记住类型。培养学生具体分析的习惯,而不是死套“方法”,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套用结论,学生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由于问题的条件经常发生变化,“记住”的答案不能解决问题,造成答题错误。
大量题目的重复训练,只能助长“模仿”,无法形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选例题,通过对例题条件的分析教会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并非让学生在题海中积累经验,把学生从题海战术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平时在课堂中习题教学的做法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习惯是学生的基本素质。
总之,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讲解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相关的学习行为,这些行为习惯的积累与养成,才能升华为相应的能力,才能让学生见山开路,遇水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