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教学的课程意义--以“明珠鸟”教学为例_珍珠鸟论文

追寻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以《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一课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意义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长性语文教学主张“为儿童生长而教”,追寻这样的课堂生活场域: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喜出望外地发现,乐此不疲地探索,卓有成效地吸收,富有个性地表达,语言、思维、精神实现“活泼泼地生长”。语文课,如何以学科本质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语文印记?我认为,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课程意义的认识,对语文“课程”“课文”“课堂”的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一、清晰的课程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日常阅读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极为普遍,语文教师似乎总是在一篇一篇地讲课文,以读懂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取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解课文内容和感悟思想情感,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课文内容的印象,而不是课程能力的长进。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其结果是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等课程本质内容是语文课的“脊梁”。

      如此看来,苏教版四上《珍珠鸟》这一课的教学,仅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显然是不够的,这只是课文内容。那么如何来确定《珍珠鸟》“这一文本”特定的课程内容呢?可以围绕“三位合一”进行整体构想。“三位”:一指课程标准,各年段课程目标内容,隐含着各项课程能力的生长序列;二指教材,教材承载着课程目标内容,往往看起来是散点式,但事实上紧紧与课程标准相吻合;三指儿童经验。“三位”唯有“合一”,才能做到“应然”与“实然”相结合,在课程的坐标系中找准儿童每一堂课学习活动的“生长点”。与课程标准对话,会发现第二学段重在段落的训练,要求学生注意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与教材对话,《珍珠鸟》一课叙述了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尤其是第4自然段极为典型,以时间顺序展开,着重描述了珍珠鸟的动作;与学生经验对话:进入第二学段以后,学生已进行有顺序表达的练习,但有顺序地写清楚过程发展是首次接触。不断对话,要教的课程内容逐渐清晰——以此课(重点是第4自然段)为例,让学生理解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并学习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清楚过程发展的习作方法。

      当语文课超越了内容的解读分析,落实了课程目标,课文便具有了对学生语文课程能力生长的“独特意义”,这节课也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生长序列中的重要一环,赋予学生新的“学科经历”和“学科经验”。

      二、深度的课文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宽厚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才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文,要以文学的视角品读,理解思想内容,剖析语言风格,读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节选的文章读读原著,最大限度地逼近作者本意,读出自己的新意;要以儿童的视角阅读,寻找、预测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和前期理解;要以教师的视角解读,同一单元文章的推敲阅读,揣摩编者的意图,真正把握课文范例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把相对单薄的课文读成“书”,形成对课文意义的具体而独特的理解。这样的解读越深入,讲课就越得心应手,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

      《珍珠鸟》是名家之作,选人教材时进行了改编。首先,文本解读时可以进行“课文”与“原文”比照阅读,看看文字与段落的删减、合并、改动,揣摩编者改编的意图,理性地看待改编的利弊,以更好地展开教学。譬如《珍珠鸟》课文删去了原文描写“我”对珍珠鸟一步步亲近的反应的语句,比如“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等,且不论删去之优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倒是为学生的阅读留了几分空白,召唤学生“进入情节的意境”,去联想、想象。其次,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晓《珍珠鸟》不只在描写“人鸟信赖”,更在表达“在那场人间相互戕害而失去了相互信任之后,我为得到这样无戒备无保留的信赖而深感欣慰”。最后,可以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以文作画”是本文作者冯骥才先生散文的艺术特色。冰心评《珍珠鸟》:“这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文章,‘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阅读这样的评论,对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语也会有几分启发。

      当然,教师课前的“深入”解读是为了课堂的“浅出”,课堂学习活动应该以儿童的方式,即儿童所接受、所喜欢,有利于儿童创造和发展的方式,既适应儿童,又提升儿童。

      三、立体的课堂活动,是教学情境的展开路径

      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不是教师讲解分析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不断地参与语言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也认为技能的掌握不能通过口耳相授,而必须通过亲身经验,只有在个体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生长性语文课堂重视儿童学习方式的保留与发展,让儿童“身临其境”地学习,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言语活动为载体,以追求学生“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为目标,实现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使教学“有意思”“有意义”。

      《珍珠鸟》一课教学重点“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有两种教学处理方式:

      一是表格填空:

      珍珠鸟是怎样一点一点亲近我的?默读第4自然段,完成表格填空。

      

      二是对话体验:

      1.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小珍珠鸟的活动,有什么发现?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你们就是小珍珠鸟,我想问问你们,我们来一次有意思的对话。

      (1)起先,你为什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2)接着,你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你怎么敢的?你是怎么“一点点挨近”我的?

      (3)后来,你“嗒嗒”啄我的笔尖,在说什么呀?我抚一抚你细腻的绒毛,“嗒嗒”,你就啄起我的手来,又想说什么?

      我工作室的施萍一老师执教这一课时选择了后者。因为儿童喜欢生动的学习活动。前者是置身事外、平面的分析理解。后者是从课文文字中生发,策划了一种“探索性”“再创造”的言语活动情境,吸引学生从“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到全身心沉浸体验,深深卷入,阅读、思考、理解、表达,阅读真正成为“和作者一起体验,一起创作”的过程。

      尤为重要的是,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应该本着儿童文化的精神,按照儿童游戏的规则建构而成。活动情境应是契合文本的立体之境,是催生学生思维、情感、语言的动力场域,随着文本语言情思的跌宕起伏与课堂对话的层层深入而不断延展、推进,逐步走向丰满、厚重、完整。

标签:;  ;  ;  

追求课堂教学的课程意义--以“明珠鸟”教学为例_珍珠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