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旅游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经济发展水平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投入—产出法是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提出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注:W.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7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陆续使用该方法对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岛国、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旅游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注: John Fletcher,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employment multipliers,《 Human Resource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P77-85.

Brian Archer:Economic Impact Analysis,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5,22:704~707.

John Fletcher & Brian Archer: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plier Analysis,《Progress of Toursim,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Belhaven Press,London,1991,3:28 ~47.

Brian Archer,The Value of Multiplier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itons,《Managing Tourism》,Ed.by S.Medlik,Butterworth-Heinemann Ltd,UK,1991,15~30.

Howard L Hughes:Tourism multiplier studies:a more judicious approach,Tourism Management,1994,15(6):403~406.), 总结出了该方法在旅游研究中的优点和缺陷(注: Larry Deyer

&

Peter Forsyth:Assessing the Beifits and Costs of Inbound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751~768.

Helen Birassoulis:Methodological Issues,Tourism Input-outputAnalysi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485~495)等等。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公式为:X=(I-A)[,-1]×Y,其中:X为产出,Y为最终需求,(I-A)[1]是列昂惕夫的逆矩阵,I是N×N的单位矩阵, N是投入—产出表中国民经济的部门数量。

应用投入—产出法对旅游业进行分析的前提是:旅游者的消费流向不同的行业,旅游者在每个行业中的花费(Y[,i] )可以看出该行业的最终需求的增加,将Y作为该行业的最终需求,根据公式(1)分别计算出每一部分旅游花费引起的各个部门产出的改变量(X[,i]), 将每个行业的旅游消费引起的各部门产出的改变量(X[,i])相加, 就是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为此,本文对目前最新的《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按照旅游研究的需要重新进行了行业划分,并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中国旅游业的直接投入结构和完全投入结构,并进一步探讨哪些部门是对旅游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投入的部门,及其相应的比重,研究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哪些产业及多大规模作为支撑条件。本文从定量角度验证了一个重要论断:旅游业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并进一步指出,旅游业产业与重化学工业化及其相应的发展阶段是密切相联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发展到重化学工业化或相应阶段时,才会出现旅游业产业化现象。本文结论支持了以前有人提出的,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定阶段,旅游业并不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的观点。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对针对《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进行重新划分(见表2、表3)的原因、方法, 在表2和表3的行业划分下的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过程等等进行了删节,敬请读者谅解。

表1的第一列为按照《199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重新划分后的部门,第二列为与之相对应的旅游者花费,第三列为1995年海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花费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第四列为在1995年海外旅游者花费87.33亿美元和国内旅游者花费1375.5亿元人民币情况下, 海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用于每个国民经济部门的消费,即每个国民经济部门的最终需求的增加量(Y[,i])。

表1 旅游消费所对应的国民经济部门

旅游者花费的比重

国民经济部门 旅游消费内容国际国内

公用事业 市内交通、游览 7.3 9.2

居民服务业

住宿、娱乐 23.620.5

饮食业

餐饮19.018.4

商业 商品销售18.817.4

航空客运业

航空交通17.112.3

铁路客运业

铁路交通 1.9 7.6

公路客运业

公路交通 1.5 3.7

水上客运业

海运内河交通和其他

2.6 3.0

邮电通讯业

邮电通讯 2.9 0.7

其他*5.3 7.2

旅游者花费额

国民经济部门 国际(亿美元)国内(亿元)

公用事业

6.38126.55

居民服务业20.61281.98

饮食业16.59253.09

商业 16.42239.34

航空客运业14.93169.19

铁路客运业 1.66104.54

公路客运业 1.31 50.89

水上客运业 2.27 41.27

邮电通讯业 2.53 9.63

4.63 99.04

注:旅游消费中的“其他”部分,由于其去向没有明确的统计,且所占比重较小,在后面的研究中暂且忽略。

一、投入—产出法得出的结论

1.直接投入 按照投入—产出原理,最终需求部门每增加的单位收入,都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直接投入下取得的。这里以1992年投入—产出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直接消耗系数为依据,计算在海外旅游者花费和国内旅游者花费分别为87.33亿美元和1375.5 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分别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计算的过程为:I[,i]=A[,i]×Y[,i],其中:I[,i]为第i 部门的直接投入价值量,i=1,2,…9,分别为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铁路客运业、公路客运业、水上客运业、航空客运业、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Y[,i]为旅游者用于第i个部门的花费,A[,i]为第i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投入总和

I-1

即,将海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花费按照表1的结构分解,作为旅游业直接相关部门最终需求的增加量,将每个部门最终需求的增加量与该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相乘,得出国民经济各部门为满足该部门最终需求的增加而需要的投入量,将国民经济各部门为满足每个旅游业相关部门最终需求的增加所增加的投入量相加,得出为满足旅游者消费所需直接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见表2)。

表2 国民经济各部门为满足旅游者花费提供的直接投入

单位:亿元人民币

海外旅游者花费

部门 要求其他部门投入

价值量比重

农业 33.3 9.0

采掘业 5.8 1.6

食品制造业52.014.1

纺织业 6.1 1.7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1.9 0.5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2.9 0.8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7.5 2.0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9.8 2.7

石油化工及化工工业46.712.7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生产业11.4 3.1

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金属制品业 8.8 2.4

机械工业及机械设备修理业

9.6 2.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8.013.0

电气、电子、通讯和仪器仪表设备 9.2 2.5

其他工业

7.0 1.9

建筑业 4.6 1.2

货运业18.2 4.9

邮电通讯业 3.6 1.0

商业 32.6 8.8

饮食业 0.0 0.0

铁路客运业 1.1 0.3

公路客运业 1.1 0.3

水上客运业 1.1 0.3

航空客运业 0.4 0.1

房地产业

9.3 2.5

公用事业

5.6 1.5

居民服务业12.0 3.3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和行政机关 5.8 1.6

金融保险业13.7 3.7

合计 369.1

100.0

国内旅游者花费

部门要求其他部门投入 会计占该部门

价值量 比重 总产出的比重

农业 59.8 9.1 1.02

采掘业12.9 2.0 0.85

食品制造业91.8 14.0 3.54

纺织业10.0 1.5 0.42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3.1

0.5 0.33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5.3

0.8 1.69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2.0

1.8 1.11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18.0

2.7 2.36

石油化工及化工工业

90.3 13.7 2.34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生产业

22.6

3.4 1.34

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金属制品业

17.7

2.7 0.58

机械工业及机械设备修理业 19.0

2.9 0.7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79.0 12.0 8.24

电气、电子、通讯和仪器仪表设备

15.2

2.3 0.88

其他工业 12.1

1.8 2.43

建筑业7.9

1.2 0.24

货运业

32.4

4.9 2.92

邮电通讯业6.1

0.9 3.81

商业 58.2

8.8 1.64

饮食业0.0

0.0 0.00

铁路客运业2.1

0.3 1.98

公路客运业1.9

0.3 0.91

水上客运业2.0

0.3 3.78

航空客运业0.7

0.1 1.08

房地产业 15.8

2.4 3.60

公用事业 9.6

1.5 3.05

居民服务业

20.7

3.1 3.82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和行政机关

10.6

1.6 0.39

金融保险业

21.3

3.2 2.04

合计658.2 100.0

注:①在《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基本流量表里,没有对饮食业的产出情况进行调查,因此该项为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结果上的误差,这一点以后不再说明;

②由于数据所限,“合计占该部门总产出比重”一项对应的是1992年各部门总产出量,因此只能作为粗略估计结果,实际值应当略低于上述结果。

资料来源:根据“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

可以看出,为满足海外旅游者87.32亿美元的消费,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直接投入为369.1亿元人民币,其中食品制造业投入的比重最高, 占到各部门总投入的14.1%,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到直接投入的13.0%,石化和化工工业排在第三位,占到12.7%,农业占到9.0%,商业为8.8%,这5个部门的投入占到直接投入的57.6%,其余的24个部门仅占到42.4%。

为满足国内旅游者1375.5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提供658.2亿元人民币的中间投入作为直接投入, 其中食品制造业仍是最大的直接投入部门,占到直接投入的14.0%,石化和化学工业排在第二位,占到1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所下降,为第三位,占到12.0%,农业为第四位,占到9.1%,商业为第五位,占到8.8%,这5个产业同样占到直接投入的57.6%。

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对各产业直接投入结构的要求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对国际和国内旅游业直接投入最大的部门依次是食品制造业、石化和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业、商业、货运业等6个产业, 它们对旅游业的直接投入分别约占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旅游业直接总投入近60%。

从部门产出的角度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对旅游业贡献最大的部门,它总产出的8%左右都提供给旅游业,其次是食品制造业、 邮电通讯业、水上客运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总产出中约有3%的产品和服务直接提供给旅游业, 再次是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其他工业、货运业、铁路客运业、金融保险业等,对旅游提供的直接投入占该产业总产出的2%左右。 这一结论与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观点有很大的差距,一般认为,旅游业直接消费的都是第三次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不会对国民经济结构产生压力,但从上述的结论来看完全不是这样。在旅游业的背后,需要石化和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业这样基础性产业的大量投入。下面再从完全投入方面进一步了解。

2.完全投入 直接投入引起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扩大将对继续引起各部门投入的再扩大,形成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间接影响(indircct)和引致影响(induced)。 下面继续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旅游业包括直接投入、间接投入和引致投入在内的完全投入比例结构。计算过程仍为:I[,i]=A×Y[,i],其中:I[,i]为第i 部门的完全投入价值量,i=1,2,…,9,分别为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铁路客运业、公路客运业、水上客运业、航空客运业、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Y[,i]为旅游者用于第i个部门的花费,A[,i]为第i个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投入总和,以1992年投入—产出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完全消耗系数为依据,计算在海外旅游者花费和国内旅游者花费分别为87.33亿美元和1375.5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 分别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见表3)。

表3 旅游者花费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的全部价值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

海外旅游者花费

部门 要求其他部门投入

价值量 比重

农业91.1

9.6

采掘业 42.2

4.4

食品制造业 70.4

7.3

纺织业 29.9

3.1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3.9

0.4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6.8

0.7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23.0

2.4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27.6

2.9

石油化工及化工工业 133.6 13.9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生产业 31.5

3.3

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金属制品业 71.9

7.5

机械工业及机械设备修理业52.5

5.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77.0

8.0

电气、电子、通讯和仪器仪表设备 32.1

3.3

其他工业19.0

2.0

建筑业

7.0

0.7

货运业 40.3

4.2

邮电通讯业

6.1

0.6

商业89.8

9.3

饮食业

0.0

0.0

铁路客运业

2.2

0.2

公路客运业

2.1

0.2

水上客运业

2.0

0.2

航空客运业

0.7

0.1

房地产业17.5

1.8

公用事业 8.6

0.9

居民服务业 19.0

2.0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和行政机关 12.6

1.3

金融保险业 40.0

4.2

合计

961.2 100.0

国内旅游者花费

部门要求其他部门投入占该部门

价值量 比重

总产出比重

农业 160.0

9.4

2.82

采掘业79.6

4.5

5.52

食品制造业

124.6

7.1

4.80

纺织业52.0

3.0

2.16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6.8

0.4

0.70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2.3

0.7

3.93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39.5

2.3

3.54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50.5

2.9

6.63

石油化工及化工工业

247.6 14.1

6.50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生产业58.7

3.3

3.56

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金属制品业

130.6

7.4

4.40

机械工业及机械设备修理业 133.9

7.6

4.5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8.8

7.3 13.35

电气、电子、通讯和仪器仪表设备55.7

3.2

3.16

其他工业 33.5

1.9

6.68

建筑业12.0

0.7

0.36

货运业70.8

4.0

6.41

邮电通讯业10.5

0.6

6.52

商业 160.2

9.1

4.53

饮食业 0.0

0.0

0.00

铁路客运业 4.1

0.2

3.88

公路客运业 3.8

0.2

1.75

水上客运业 3.7

0.2

7.01

航空客运业 1.3

0.1

1.97

房地产业 30.1

1.7

6.81

公用事业 15.1

0.9

4.75

居民服务业33.2

1.9

6.09

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和行政机关22.8

1.3

0.85

金融保险业68.4

3.9

6.33

合计1754.1 100.0

注:由于数据所限, “合计占该部门总产出比重”一项对应的是1992年各部门总产出量,因此只能作为粗略估计结果,实际值应当略低于上述结果。

资料来源:根据《完全消耗系数表》计算

为满足海外旅游者87.32亿美元的消费,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完全投入为96.2亿元人民币,是直接投入的2.6倍, 其中石化和化学工业投入的比重最高,占到各部门总投入的13.9%,农业的投入比重为第二,占9.6%,商业的投入比重为第三,占到9.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到完全投入的8.0%,排在第四位,金属冶炼、 压延加工和金属制品业为第五,占到7.5%,食品制造业为第六位,占到7.3%,这6 个部门对旅游业的投入占到完全投入的55.6%,其余的23个部门仅占到44.4%。

也就是说,为满足国内旅游者1375.5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提供1754.1亿元人民币的中间投入作为完全投入,其中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完全投入中占比重最大的部门,占到全部投入的14.1%,农业占到第二位,投入比重为9.4%,商业为第三位,占到总投入的9.1%,机械工业和机械修理业占到第四位,比重为7.6%, 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金属制品业占到7.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所下降, 为第六位,占到7.3%,这6个产业占到完全投入的54.9%。

经过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旅游业最终需求的增加,最后体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旅游业的完全投入上,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国际旅游业的完全投入和对国内旅游业的完全投入在结构上基本没有差别,对旅游业完全投入最高的部门依次是:石化和化学工业、农业、商业、机械工业和修理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金属制品业等6个部门。这6 个部门约占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旅游业完全投入总量的55%。与直接投入最大的6个部门相比, 基础部门在完全投入中的地位显然上升,在直接投入中分别排第二、第四位和第五位的石化化学工业、农业和商业,在完全投入中分别上升到第一、第二和第三位,在直接投入中位次较低的机械工业和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及金属制品业在完全投入中成为第四和第五大部门,而在直接投入中最大的部门食品制造业则远远排在完全投入的第六位。这一结果再一次证明旅游业对基础产业的依赖程度很高。

从部门产出的角度来看,对旅游业完全投入贡献较大的部门和直接投入贡献较大的部门有一些不同,除了贡献的水平大大提高外,再次表现出基础性产业地位上升的特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仍然是贡献最大的产业,总产出的10%以上都提供给旅游业;其次是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其他工业、货运业、铁路客运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这些在直接投入中位于第三个层次的行业,在完全投入中上升到为第二层次,贡献率在6%左右,与直接投入中的2%的贡献率相比,在完全投入中的作用大大提高;最后是食品制造业、邮电通讯业、水中客运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在直接投入中,这些部门是第二层次的产业,总产出中约有30%的产品和服务直接提供给旅游业,但在完全投入中降为第三层次,对旅游业的贡献率也仅提高了1个百分点左右。

上述结论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一个国家的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性产业的发达程度,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能源、石化等行业。为了验证这一初步结论的广泛性,本文对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二、国际比较

本文选择了韩国70年代末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与中国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70年代末韩国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国民经济规模虽然较小,但经济结构比较完整。1979年韩国接待外国旅游者108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4.1亿美元,外国旅游者人均花费378 美元,平均停留天数4.2天。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总数的3.2%,相当于当年GDP的0.7%。表4为韩国旅游业所需的投入。

表4 韩国1979年外国旅游者花费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投入

单位:百万美元

部门 直接投入比率完全投入比重

农业和食品加工业 55.2 16.1 87.9 15.7

纺织及服装业 27.8

8.1 44.8

8.0

木材加工和制品业 21.5

6.3 34.7

6.2

燃料和动力工业31.5

9.2 50.8

9.0

金属和机械工业94.6 27.5 153.4 27.3

电子工业 36.3 10.6 58.4 40.4

建筑业33.5

9.7 51.4

9.2

交通运输业12.0

3.5 26.8

4.8

服务业31.4

9.1 50.5

9.0

合计 343.8 100.0 561.4 100.0

资料来源:根据《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Asia》(Lin Tzongbiau and E.L.Py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Centre,1983)整理

为韩国旅游业提供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最大的部门是金属和机械工业、农业、这和中国的结论非常相象。从韩国的产业部门划分上可以看出,韩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比较完整,轻重工业完备。同时1979年的韩国,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注: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正在实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准备将产业重点向重化工工业转移,金属冶炼和机械工业是当时发展最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这一特点和中国目前的情况比较接近。同时,在计算韩国的旅游业外汇漏损情况时,发现韩国的金属冶炼和机械工业中,由于旅游消费引起的间接的外汇漏损的比重高于其他产业。

表5是1979 年韩国海外旅游者消费引起的各种漏损与原有漏损率的比较。比较结果说明,在1979年的韩国国民经济中,旅游消费引起的金属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外汇漏损程度高于这两个部门为满足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口的外汇漏损,说明这两个部门的国内生产对旅游消费的满足程度很低。

表5 韩国旅游消费引起的漏损率和原有漏损率的比较 单位:%

该部门旅游消费漏损在

部门 漏损率总漏损中的比重

农业 9.8 7.1

纺织业

27.012.1

木材加工业

23.7 8.0

燃料和化学工业

24.912.5

金属和机械工业

23.637.3

电力 3.7 1.7

建筑业7.9 3.4

交通运输业5.316.2

服务业4.3 1.7

资料来源:引自同上,表C-5,P115

可见,韩国的案例同样验证了上述的初步结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注意这一初步结论背后的理论逻辑,因此,本文再从理论演绎的角度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三、旅游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本世纪30年代以后,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发现(注: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结构对旅游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在库兹涅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多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标准模型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钱纳里以1970年的美元为基准,将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以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初级产品, 首先是农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支持,农业是可交易商品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虽然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可能慢于制造业,但在低收入水平上,制成品的有限需求不能使制造业成为总产出的主要来源。在供给方面,资本积累低速至中速增长,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原因是大量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仍滞留在农业部门,还没有发生向高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快的非农业(首先是工业)大规模转移。第二阶段,大约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到2100美元, 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整个经济的增长主要由急速上升的工业制造业所支撑,进入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阶段,工业部门比重的扩展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最突出。这一阶段,第二次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很小。在供给方面,资本积累的贡献一直较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持续上升,而劳动增长的贡献则趋于下降。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100美元后,经济进入发达阶段,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变小而趋于下降,虽然出口的持续增长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抵销这种变动趋势。第三次产业比重的增长对于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进入相对稳定的持续上升状态,第二次产业的相对比重稳定并逐步下降,而第三次产业的相对比重大幅度提高,其中代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部门发展尤为迅速。从供给方面看,资本贡献趋于下降,劳动力的贡献明显上升,整个经济结构开始形成后工业化的特征(注: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P52,93—98。)。

而在整个工业化过程当中,第二次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30年代德国学者W.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指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这一比值越低,工业化越深入,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会出现重化工工业(包括原材料工业、冶金、机械和化工)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霍夫曼定理提出后,不断受到挑战,同时也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发展,结果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的确在发生变化,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大致从工业化起步到1899年前后),传统加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在工业中的比重最大,增长速度也最快,其中期初传统加工业的比重和增长速度居首位,到期末退居第二位,劳动对象工业(包括原材料、能源、燃料工业等)比重及增长速度由期初的第二位上长到第一位,机械制造业规模和速度均居第三位;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本世纪初到50年代),机械制造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逐渐上升为第一位,劳动对象工业和传统加工业则分别退居第二、三位,传统加工业增长速度放慢,产值比重下降的幅度更为明显;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本世纪50年代开始),机械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和比重在工业中仍居首位,而劳动对象工业增长速度减慢和产值比重降低的幅度增大,传统加工业经过改造后,其增长速度减慢及产值比重降低的幅度变小,并取代劳动对象工业的位置,居第二位。

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前期阶段,旅游业所要求的基础产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发展速度较低,主要的功能是满足这一阶段发展较快的轻工业的需求,供给非常有限,无法满足旅游业的需要,第三次产业虽然一直保持数量上的扩张,但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仅变化不大,而且其比重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于第二次产业而言较低,同时,工业化前期阶段第三次产业增长的部门主要是传统的商业流通类部门,第三次产业无论是在比重的扩张上,还是在效益上,相对于第二次产业均处于次要地位,在工业化加速时期均不可能取代第二次产业的领先地位。而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重化工工业化过程,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强度都取代了轻工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时基础产业才开始有足够的供给保证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进入后工业化过程后,第三次产业会取代第二次产业的地位,成为在就业、产值结构比重及其速度上最快的产业,这一时期也是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得知,旅游业要求石化和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金属冶炼工业等行业的大量投入,这说明旅游业对产业结构的要求具有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工业化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中国石化和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金属冶炼业的投向,可以看出,石化和化学工业的一半以上投向居民服务业,而住宿设施的消费占到居民服务业的90%以上,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金属制品需求最大的部门是航空客运业和铁路客运业,说明主要是旅游者对交通和住宿的消费引发了对重化工工业的需求。这是由旅游业产业化时期旅游者的行为特点和消费结构决定的。旅游业产业化时期的特征之一就是规模,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暂时性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交通、住宿设施、基础设施的要求很高(注:90年代每年仅用国际间交通费就占到旅游者消费的16%左右,住宿费用将近20%。)。当旅游活动停留在个体活动阶段,尚未上升为群体活动,尚未形成规模时,它的消费规模和结构都不可能对产业结构产生大的影响,旅游业产业化后,消费规模逐步在整个GNP中占到一定份额, 这一规模的消费量就逐步带有明显的、稳定的结构性特征,并转化成为对整个产业结构持续不断产生影响的作用因素,迫使产业结构作出反映。

可见,只有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即开始重化工工业化后,才为旅游业的产业化提供了可能。这就从供给的角度再一次证明了旅游业的产业化出现在工业化后期并不是偶然的。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对旅游业的产业化进行了历史性的规定。

四、结论

从上述结论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旅游业的产业化和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必然联系,只有在进入工业化,尤其是经济进入相当于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后,旅游业才可能进入产业化阶段。这一结论支持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旅游业,在一定阶段上并非投入少、见效快的产业的观点。同时,本文的结论需要在更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下,进行更为严密和广泛的论证,以证明其普遍性。

本稿收到日期:1999年5月5日

标签:;  ;  ;  ;  ;  ;  ;  

旅游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