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前党政领导干部关注的重大思想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党政领导干部论文,区别论文,现实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疑问:中国现在搞的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西方发达国家新的社会因素越来越多,是不是也在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等等。两种主义的区别问题如果不弄清楚,对于我们坚定理想、树立信心、激发干劲、明确目标都将产生十分消极的后果。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做出新的回答。
对待区别两种主义的不同态度
对于两种主义的态度,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人们有一种先验性的认识,即凡是好的都是社会主义,凡是不好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纬分明,可以贴上标签,一眼就能判断出事物的主义属性。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才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有不好的地方,资本主义也有好的地方,不能绝对地把两者对立起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人们进一步发现,原来被当作好的、属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其实不是社会主义的,原来被当作坏的、属于资本主义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其实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原来认为有主义属性的事物其实不具有主义属性,两种主义都可以用。到现在,两种主义的界限似乎模糊不清了,很难用贴标签的方式区分属性了。目前,在对待两种主义的区别问题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大致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肯定的态度。大多数党政领导干部坚持认为,两种主义的区别是事关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弄清楚。因为主义是旗帜,弄不清主义就会迷失方向,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两种主义正面交锋和交替影响的机会增多,经济交往、文化交流、价值观念碰撞不可避免,分不清两种主义之区别,就会丧失是非,就站不稳立场。因为主义是理想,是信仰,分不清楚两种主义的区别,党和国家的生活就失去了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就会失去凝聚力,会造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因为主义是精神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的基础,区分不清两种主义,就会动摇正确思想的根基,就会走上邪路。
二是无所谓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能把两种主义区分开,当然是件好事,但区分不开也无关紧要,地球照样转动,社会照样发展,人民照样干活吃饭,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党政领导干部中,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中有的主张不争论,有的认为区分两种主义是理论工作者的事。
三是否定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数不多。他们认为,现在应该强调的是两种主义之联系而不是区别,两种主义现在发展都不成熟,即便列出几条区别的标准来,也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但被战胜的资本主义决不是今天的资本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今天的社会主义,将来的人们不会比我们更蠢,那时他们是能够区分两种主义的,而现在做这件事未免过早。
在对待区别两种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有分歧,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要把各种态度统一起来,在目前还相当困难。解决认识难题的一个方法就是求出方程式的解。本文拟从分清层次、理清头绪入手,把问题变得简单一些,以期对认识两种主义的区别有所帮助。
马克思视野中两种主义的区别
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弊端的系统批判。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同时要扬弃资本主义的痼疾。两种主义在历史进程中一前一后,后者是前者的掘墓人,后者优越于前者,两者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个“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围绕这个本质规定,马克思在扬弃资本主义过程中,从实现条件和基本特征的层次上分析了两种主义的差别。
第一,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比封建社会要高得多,但是自身生产的无计划性总是造成生产力周期性的破坏,固定分工对人性的压抑也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计划性和对人的压抑,因此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高许多,并且发展速度也是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了直接的结合,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社会成员怀着愉快的心情,共同劳动、协作生产、共享劳动成果;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个人占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占有生产资料者不劳动,而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劳动是一种奴隶般的活动,劳动者是为了谋生而劳动,生产资料所有者提供生产资料是为了谋利,两者的动机都不是出自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整个劳动过程是人的异化过程。
第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已经不存在了,社会成了自由人联合体,没有了阶级、阶级压迫与阶级对抗,没有了三大差别和固定的分工,没有了市场与货币,人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神境界崇高,人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直至按需分配。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是寄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是资产阶级镇压劳动人民的暴力机器,资本所有者养尊处优,无产者饥寒交迫,两大阶级处于激烈的对抗状态,社会分配以资本为依据,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行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毒害着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居心叵测地算计着别人,“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只是徒有虚名的口号。
可见,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两种主义的区分是一清二楚的。它可以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激发了广大受压迫者的革命热情,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而奋斗。
传统模式下两种主义的区别
人类历史行进到像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时一般规律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率先发生了革命,并且取得了胜利。在经历了短暂的过渡时期之后,这些国家都宣布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并存。在资本主义的强势包围中,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又要面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确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这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大背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形成的,后来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它与马克思所设计的社会主义不完全一样,但作为典型形态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与作为典型形态的资本主义却有明显的区别。
区别之一,表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上。社会主义强调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以更高更快的速度发展,并取得了卫星上天、人类登月、核弹爆炸、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等成就,在一些领域赢得了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资本主义同样也强调发展生产力,二战以后有长达约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完成了欧洲重建的艰巨任务。但是两种主义选择的发展方式完全不一样,社会主义靠的是国家动员,由国家来配置资源,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虽然也运用了国家计划调节经济的手段,但主要是以市场来配置资源,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实行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与资本主义的重大区别。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区别之二,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全民所有,即国有国营,一种形式是集体所有,劳动者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前一种形式的公有范围和程度要高于后一种,后一种形式的所有范围要逐步扩大,积极创造条件向前一种过渡。社会主义坚持按劳分配,无论在哪一种所有制经济中,消费资料的分配严格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的结果趋向平均。以财富拥有量为标准来衡量,社会分层不明显,没有太富的人。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制,虽然也存在国有经济,但国有经济的比例不高,控制不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且国有制不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混合所有制经济比较普遍。在消费资料的分配上主要是按资分配,劳动者拿工资,资本家拿利润,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
区别之三,表现在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少数敌对分子进行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人民通过民主的方式选举自己的代表来治理国家,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界限明确,又相互协调,是一种分工制。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各级党委,党委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私人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资本的多少决定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力的大小,广大劳动者的权力被剥夺了,很难有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的机会,在权力拥有方面并不是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制衡,是一种分权制。
区别之四,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绝对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倡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防止动摇、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打击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资本主义奉行自由主义,强烈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宗教信仰普遍,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盛行,执政党的思想对意识形态影响有限,庞杂的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都有声音存在,意识形态淡化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两种主义的区别尽管有些片面和僵化,但是在当时毕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这对于认识两种主义起到了统领性的作用。
当今时代背景下两种主义之区别
马克思所设计的社会主义,至今并没有完全成为现实;马克思所批判的自由资本主义,在衰退与繁荣中经历了垄断和国家垄断的发展阶段,一个半世纪后也并没有被埋葬。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两种主义的区别也是说得比较清楚的。但在上个世纪中后半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改革使传统模式下的政策与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放增加了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近距离接触,开阔了眼界,看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也或多或少起了变化。当今时代的主题也在改变,由革命与战争转向了和平与发展。斗转星移,社会主义已不是马克思书本上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传统模式下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已不是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也不是私人和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方面都具有了新的特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家都承认两种主义的区别还是有的,但要找出新的能被人们都认可的区别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认识问题要先确立认识的前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确立以下三个前提对认识两种主义的区别,达成更多的共识,或许是有帮助的。
前提一,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和时间段,不能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现在,比较两种主义区别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认识“一锅煮”的现象。例如,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和传统模式下,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两种主义的区别之一,可是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在积极培育和建立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也非常注重中长期发展计划,拿过去的标准来衡量现在两种主义的区别,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两种主义没有区别了。我们之所以把马克思视野中、传统模式下和当今时代背景下两种主义分层次来谈,就是力图避免认识上“一锅煮”的现象。
前提二,不能把两种主义的区别绝对化、具体化为两种体制和政策的区别。主义是价值判断,是信仰和理想追求,也是理论体系、社会运动和国家制度。两种主义都需要以体制和政策为载体来表现自己。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主义与体制和政策是有区别的。因为,在某些时期和发展阶段,国家在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上是与主义标准有差距的,“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迂回战术,就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常规战术。当然,也还存在着以主义为招牌,未能行主义之事的国家。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和政策,把资本主义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和政策。
前提三,不能把两种主义的区别简单化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区别。中国是世界大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欧美等国是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谈两种主义区别时,容易拿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作比较。这样比较,对于居安思危、变压力为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主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中国之外还有朝鲜、越南、古巴、老挝;资本主义国家除欧美一二十个发达国家外,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还有上百个。都信奉同一个主义,但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可见,经济社会的发展除了主义之外,还受到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把两种主义的区别简单化为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区别,再反过来,把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区别简单化为两种主义之区别,这样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或者两种主义行将趋同的结论,就未免会陷入形而上学。
基于上述三个前提,两种主义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核心价值观不同。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两种主义就开始了尖锐的斗争。即使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斗争的背后肯定有一个终极目标,这就是信仰,即核心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为本,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以实现全社会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所以,社会主义把社会和谐、人群(社会主义曾被译为人群主义)的普遍幸福当作终极价值目标来崇尚、来追求。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以资本为本,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为资本的自由运营创造条件,要打破阻碍和限制资本自由发展的一切框框,通过资本的自由发展来保证人的自由发展。所以,资本主义把资本的自由、平等推崇为核心价值目标来追求。无论社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上,社会的特征无论有多大的变化,两种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这是区别两种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两种主义的其它方面的区别都可以从核心价值观不同而推演出来。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区别。以社会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决不会容忍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所以社会主义必须要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在马克思看来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但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显然不在一个水平上,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强制性地推行“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实践上没有取得成功。以资本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当然不希望把资本化为社会所有,但它也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今天的程度,部分私人资本也不得不采取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但是资本的私人所有性质并没有改变,也没有哪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宣布建立了以社会所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至少在现在,所有制的性质还是区别两种主义的一个标准,至于将来某一天两种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产力都充分发展了,到那时生产资料是社会所有、还是私人所有或者其他所有,这只能留给将来的人们去解答。
第三,分配制度方面的区别。以社会为本的社会主义在分配上当然是要遵循社会公平原则,有利于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大多数成员是劳动者,所以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分配脱离不开生产条件,因此其它生产要素也要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广大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这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以资本为本的资本主义实行按资分配,这是包括资本所有者自身在内所公认的原则。社会上的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资本,而多数人占有少量或者根本不占有资本,这样分配的结果必然是收入差距巨大。当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二次分配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性调整,缩小了收入差距,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基尼系数比我国还要小,这是客观事实。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谈的,两种主义的区别不能用某些国家的暂时现象来描述。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仍然是两种主义内在的区别之一。如果社会所有劳动者都平等地拥有了资本,所有资本拥有者都平等地参加了劳动,这时两种主义在分配上的区别或许会消失,但这时的社会也就不是两种主义范畴中的社会了。
第四,上层建筑方面的区别。以社会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在于社会,(在国家消亡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平等地享有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以资本为本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本源在于资本,资本的多寡享有权力的大小不同,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力的大小也完全不同。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背弃了就会丧失执政地位。资本主义实行多党制,其政党要代表资本的利益,否则就要下台。两种主义都主张“人权、自由、平等、民主”,但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在意识形态及文化方面就表现为,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资本主义以弘扬资本的个性为特征,衍生出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在现实政治制度方面,两种主义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例如,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与两党制、多党制的区别;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的区别;一元指导思想与多元指导思想的区别,等等。但这些区别是现象,根本区别还在于权力的本源是社会还是资本。
实践在发展,理论在创新,对两种主义之区别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深化。
执笔:牛先锋
课题组成员:叶庆丰 贾建芳 胡振良 白平浩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