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译著出版难的症结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译著论文,症结论文,对策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译著出版难是近年来我国出版界一个突出的问题。
以出版科技作品面较宽的科学出版社为例。该社自1954年建社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出版科技译著,直到1986年(“文革”期间除外),译著占出书总数的比例一直在40%左右。但从1987年起,译著所占的比例急剧下降。(见下表)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出书总数 550 587
708
558
559
471
525
574
550
译著数 234
254
214
1357672676637
%
42.5 43.3 30.2 24.2 13.6 15.3 12.8 11.5 6.7
科普出版社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译著出版量占出书总量的50%,80年代中期为20%。近年来,所占比例下降到不足1%。
石油工业出版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出版社,过去每年出版50多种外国译著,占出版总数的50%。近年来,该社每年译著出版数量仅有10余种。
地质出版社1991年出版外国译著19种,1992年13种,1993年3种,1994年上半年只1种。
从调查的情况看,近年来,学术译著的出版数量呈下降趋势,目前更为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物价(书价)上涨,知识贬值,学术译著主要读者群——知识分子的收入相对较低等等,都是导致学术译著市场萎缩的原因。从出版界来看,目前导致学术译著出版难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因素的制约
学术译著的市场相对狭小,除少数热门学科(如计算机)外,译著的印数大多在数百册到两三千册之间,亏损的风险大;即使盈利,利润也很微薄。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之后,出版学术译著除一般性成本支出之外,还要向外方支付版税。目前出版社的盈亏问题是关系到每一个职工切身利益乃至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许多出版社在出版学术译著方面都是慎之又慎,对印数少、版税高的译著,往往采取放弃的态度。
二、取得翻译出版的授权难
现在许多出版社在发现一部有价值的外国学术著作后,往往缺乏有效手段与途径在短期内寻找到著作权人。目前出版周期仍比较长,加之寻求授权难,时效失去,最后只有放弃出版计划。
科普出版社出版的《知识就是力量》,是我国唯一以翻译外国科普文章为主要内容的期刊,1956年创刊,已有40年的历史。自我国加入两“公约”后,由于无法解决授权问题,不得不在内容上作大幅度的调整,现在基本上是国内作者的作品。广大读者对此反响很大,认为这份期刊的质量下降,可读性差了。
我国自1992年加入两个国际“公约”后,出版社熟悉“洋务”的专职人员队伍尚未形成;加之外国出版界对我们了解甚少,一些出版商和作者不愿或不敢与我们进行版权贸易,使得许多出版社对于取得翻译出版的授权问题感到陌生和棘手。
三、难觅理想译者
出版社组织人员翻译学术著作,普遍遇到寻找合格译者难的问题。老一代的翻译家力不从心;而中青年译者不是专业知识不足,就是外语水平欠佳。加之现在的翻译稿酬较低,由于物价上涨因素,远远比不上五六十年代的付酬水平。低版税不仅难以吸引优秀翻译人才,而且也难以诱导现有译者努力提高其翻译水平。
四、管理体制的制约
这是很多出版社强烈呼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图书管理程序较繁琐,在一部译著的授权问题得到解决后,往往难以解决外汇帐号、兑换外汇、申请书号、申请条形码等问题。这套手续须分头办理,所需时间有时比出版一部图书的时间还长。而涉外版权贸易合同中,一般对出书时限有很严格的规定,违者即要付罚金或取消授权。总之,管理体制上的诸多问题,也是影响出版学术译著的原因之一。
目前学术译著出版难,出版数量锐减的状况,令人十分担忧。解决这个问题,更多、更快地向国内读者介绍国外先进的思想理论与科学技术,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需要,也是摆在出版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改善这一状况?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以下对策有助于问题解决。
一、设立学术译著出版基金
据了解,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都设有专项基金资助学术著作(包括国内著作和外国译著)的出版。在国家资助下,西方国家的学术著作一般都是以成本价值上市出售的。我国出版社现在出书几乎都要考虑经济效益。以我国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商务印书馆为例,过去在决定一本译著是否纳入出版计划时,唯一的衡量标准是该书的学术价值;而现在馆领导要求各编辑室在制订选题计划时,一定要把经济因素考虑在内,不出或尽量少出赔钱书。实际上,“商务”所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第一版几乎都是赔钱的,只有销路打开后,有再版可能的译著才能赚钱。在现有体制下,出版学术译著的这种风险投资,一般小出版社是无力承担,也不愿承担的。全国目前只有几家大出版社还在继续坚持出版学术译著。长此以往,如无国家的资助,这种“梅花三五朵,尽在不言中”的局面也很难维持下去。只有设立学术译著出版基金,由国家把出版社上缴的部分税利,以资助、奖励出版优秀学术译著的方式,有选择地返还给出版社,才能调动各出版社出版学术译著的积极性。
二、培养专业人员,加强涉外版权贸易工作
现在,出版外国学术译著,版权贸易成为重要的环节。但有关人员在思想上还很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往往习惯于等米下锅,不知道如何主动与外国著作权人联系授权并进行版权贸易洽谈。因此,培养有关的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十分必要。
当然,有的出版社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例如,科学出版社多年来以出版外国科技译著为主,在主要发达国家均设有办事机构。该社曾有目标地与一些国外学者及文化机构建立联系,形成信息网络。国外每有重要学术著作发表,信息都能迅速反馈到国内,该社如认为有出版价值,即可着手联系翻译出版。再如商务印书馆,在进行版权贸易方面也比较有经验。“商务”是我国老字号出版社,不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且拥有一批学术造诣较高的著译者。“商务”通过这些著译者,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与外国著作权人洽谈版权贸易,往往能以较低、甚至象征性的价格获取翻译出版外国学术译著的权利。在具体作法上,“商务”除与国外出版社以互通有无、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一部分译著的引进授权问题外,还通过馆内外专家、学者,与一些国家驻华使馆的文化机构建立联系,解决了有些学术译著和工具书的版权问题,并得到了相应的赞助。
三、加强版权代理工作
在进行涉外版权贸易工作中,版权代理机构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国内版权代理工作在台、港、澳已打开了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而在涉外版权代理方面还有待于提高。如果版权代理机构能够作到一心为用户着想、不断提高办事效率的话,取得外国著作权人授权难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出版译著的工作也就会顺利得多。
建立高效的版权代理机构是今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现已有10多家版权代理机构,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多寻求一些途径。比如参照国外的经验,与外交部合作,通过驻外领、使馆中的文化参赞与国外相应文化机构、学者名人建立广泛的联系,积极把国内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推荐出去,把国外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介绍进来。这样既达到了文化交流、促进邦交的目的,同时亦有利于推动我国学术译著的出版工作,有利于加速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化。
四、提高书籍质量,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现阶段出书质量问题突出,出版周期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陆的图书不如台、港的图书受欢迎,在历次国际书展中,订购者不算多,而且把版税压得很低。图书质量越低就越没有销路。现在许多出版社意识到,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中,出版社应立足于增强自身的实力。主要有两点:一是质量(指纸张、排版、印刷、装帧等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出书质量,普遍需要提高,要和世界水平接轨。二是速度。选题一经确定,出书时间不容拖延,否则就会失去信誉。当然,要提高出书速度,离不开图书管理部门的支持。前面所述的种种繁琐程序,能否本着改革、开放的精神,予以简化,给出版社以更多的自主权?特别是对于学术译著,不应等同于那些低层次的书刊,国家出版政策应给予倾斜、扶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