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环境下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_银行论文

当前金融环境下民营银行的挑战及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策略论文,环境论文,银行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月27日,银监会确认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等三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标志着国内民营银行正式开闸。民营银行成立于银行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大环境下,展业之初就面临着巨大的经营挑战,构建合理的运营机制并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业务模式,对于民营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营银行开闸的金融环境

      民营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金融环境,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其发展策略选择也大大不同。当前,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既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面是传统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商业银行过度依赖息差的盈利模式日渐式微,表现为资金成本上升、融资脱媒加速进行、资产不良率回升、盈利增速大幅下滑等,银行业高盈利的黄金期即将成为过去;另一面则是变革创新孕育而生,新的业务机会和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在给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伴随而来,如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等。具体表现为:

      (一)负债端:资金成本上升,负债业务更趋主动性和多元化

      近年来,银行理财大战频频发生,是负债端激烈竞争形势的真实写照。宏观上,中国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M2高速增长的现象中短期内不会出现,银行揽储更多地要向存量要增量,通过挤压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获得负债业务增长,竞争空前激烈;微观上,储蓄者的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互联网“宝宝”理财、货币基金等极低风险的高息产品对银行存款产生了很大的替代作用,银行揽存愈发困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倾向于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最终放开,银行存款利率将向理财产品确定的“无风险收益率”靠拢,极大地提高负债端成本。

      一体两面,储蓄者投资渠道的丰富化也迫使银行负债业务更趋主动性和多元化。随着储蓄者存款资金分流,银行更多地依赖存款外渠道来揽取资金。当前,理财产品仍是银行存款外渠道揽储主力产品,未来,同业大额可转让存单、贷款资产证券化、面向储蓄者的大额存单、金融债等都将成为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

      (二)资产端:优质客户脱媒,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业务塌陷压力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债务性工具的低利率和发债条件的日益简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债务性工具融资,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正承受益发严重的优质客户流失压力。从2011—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等债务性工具加权平均利率较银行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低120~150个BP左右,对优质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不断简化的发行条件也是债务性工具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交易的超短融、短融和中票为例,由于采取注册制发行,发行周期大幅缩短,对于信息披露完备或已有发行记录的企业而言,最快两周即可完成发行工作,时效性甚至优于银行贷款。从数据上看,2005-2013年,企业债、超短融、短融、中票、资产支持证券、集合票据等债务性工具发行量从2119.77亿元增至27642.5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7.85%。

      债务性工具发行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银行传统优质信贷客户的快速流失。诚然,为应对优质企业脱媒,商业银行积极跟随客户进入债券发行市场,以债券发行承销商的角色赚取中间业务收入,丰富了中间业务来源;但不容否认,失去了优质客户的支持,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因优质客户短缺导致的业务塌陷压力。

      (三)行业层面:金融市场改革深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3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明显提速,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金融市场环境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1)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在基本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市场化也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推出同业大额可转让存单试点,存款保险制度和面向普通储蓄者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也提上日程,有望于年内成行。(2)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且加速推进。2013年7月,国务院明确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并随后推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14年以来,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市场已从银行间市场扩围至交易所市场,产品发行也有望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3)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P2P和“宝宝”理财快速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一度对银行理财和吸存产生重要压力,P2P网贷则在小额贷款细分市场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正逐步成为信贷市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4)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提速。如新三板扩围,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A股市场IPO改革加速,重启新股发行;在自贸区内稳步开放资本市场,并允许区内企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和境外衍生品投资业务等。

      金融市场的上述变革,对银行业而言固然是机遇,如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业盘活存量和结构调整是个利好,但更多的则是挑战:如利率市场化中短期内将压降银行净息差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银行业的破产潮;互联网金融虽不至于颠覆银行业,但中短期内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觑,银行业若不能迅速调整业务流程、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将面临被新生金融业态大幅挤压业务空间的命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将大大提高企业直接融资便利度,并可能改变目前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的绝对主导地位。

      综上,当前金融市场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银行业正处在全新经营时代的前夕。现有银行体系将出现急剧分化,一些银行会继续独领风骚,在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可避免地,另一些银行将被时代所抛弃,影响力日渐式微,变得无足轻重。正是在这种金融环境下,备受社会期待的民营银行终于开闸,注定民营银行成立之初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而能否选择正确的经营策略关系着民营银行能否持续成功地发展。

      二、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

      对民营银行而言,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一)优势股东资源不是民营银行的安乐窝

      在行业变革的大环境下,新成立的民营银行必然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为确保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监管层将更倾向于放行那些股东实力雄厚的民营银行。对这些民营银行而言,依靠股东资源,中短期内生存无忧。以7月份获批的三家民营银行为例,前海微众银行将依托大股东腾讯数亿个人客户资源以及QQ、微信两大社交平台,采取“个存小贷”的发展模式,主打个人存款和小额贷款;温州民商银行拟采取区域存贷款经营模式,依靠主要出资人正泰集团的产业链资源从供应链金融着手;天津金城银行则实行公存公贷业务模式,初期亦将依赖股东资源开展业务。

      在民营银行成立之初,依赖股东支持站稳脚跟并无问题,也是正确的策略选择。但除腾讯、阿里等坐拥数亿客户资源的企业外,其他民企股东的优势资源范围毕竟有限,随着民营银行逐步发展壮大,迟早要走出大股东的优势资源范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银行业在资产负债业务上面临的所有挑战,届时民营银行都无可避免。而且,由于民营银行在资信实力、网点渠道、客户积累、产品体系、风控技术等各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面对行业整体经营转型大背景,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更高的资金成本

      受限于规模、网点渠道等因素,民营银行将更多地依赖市场化产品吸收资金,意味着其普通存款占比将远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面临更高的资金成本。以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为例,近几年其平均利率一般稳定在5%左右,2013年下半年之后开始出现趋势性上涨,一度升至6%以上,目前略有下降,但仍处于5.5%以上,远高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过度依赖理财产品等渠道吸收资金,必然导致资金成本升高。如下图所示,在主要上市银行中,计息负债中存款占比越高,计息负债平均利率越低,受此影响,中小型银行的计息负债成本普遍高于大型银行。

      

      此外,即使是市场化吸存产品,民营银行也不占优势。如果说储蓄存款更像是等客上门,更多依赖网点数量和布局;市场化吸存产品将更多考验银行的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市场信誉度等综合业务实力,显然,民营银行业均不占优势,只能靠更高的产品利率弥补差距,进一步抬高资金成本。

      (三)银行业机构下沉带来的经营压力

      一般认为,社区银行业务是民营银行的主战场。社区银行面向社区居民,具有服务便利、客户信息获取便捷、市场布局潜力大等优势,不仅可以低成本地迅速扩大银行物理渠道布局,更可以贴近客户,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与传统网点进行差异化竞争,被视作民营银行生存发展的重点方向。但当民营银行尚在试点筹建时,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就已经对社区银行展开布局,占据先发优势。2013年是国内社区银行发展元年,当年民生银行启动小区金融战略,截至2013年底,民生银行共计3305家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建成投产。同年,兴业、光大、华夏、中信、浦发、广发等股份制银行均制定出社区支行发展战略,并迅速付诸实施。2013年12月13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社区支行的概念、业务模式、审批流程、风险管理和退出机制等进行明确规范,也促使国内银行业社区支行战略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股份制银行纷纷将社区支行网络作为经营转型重点方向,是意识到社区支行在贴现客户和提供差异化服务上的先天优势,相比于传统网点,社区支行的属地性特征更强,已经基本深入到经济社会运行的最微观单位。随着大型银行的机构下沉和布局的日渐完善,留给尚在筹建中的民营银行的业务空间越来越小。

      三、民营银行的发展策略建议

      从定位上看,从事传统信贷业务是民营银行设立的初衷,中短期内,综合经营不应该成为民营银行的战略选择,否则,民营资本股东完全可以申请设立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民营银行仍应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上选择发展战略,在正确认识行业大形势基础上,认真总结银行业历年发展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找到自身立足之业。

      (一)合理的制度设计是展业之基

      合理的制度设计是民营银行持续发展的根基,民营银行应充分借鉴当前银行业主流管理模式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建立更为合理的制度流程。目前,我国主流商业银行依旧实行条线管理,即在总行层级按照不同客户规模、不同产品类型分别设置相应的部门,在分行层级亦设置相应部门对应,在纵向上使得每个部门都有总、分、支三级机构和人员,称之为一个条线;在考核上,每个部门的考核都由其所在条线上级部门和所在分行按照不同权重进行,即所谓矩阵式管理。条线管理的优点是每个部门职能清晰,便于考核指标设定和向下传导;其缺点是,各条线过于专注自己的职能和指标,易导致各自为政,协作性差,尤其是不利于创新的开展。流程或产品的改良往往涉及多个条线,因创新的不可预见和不可控性,流程或产品改良本身不会纳入到条线考核中去,除直接受益部门外,其他部门对流程或产品改良的积极性低、配合性差,要么耗时良久,要么久拖不决。久而久之,银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下降,陷入到同质化经营的激烈竞争中难以脱身。

      民营银行在制度设计时,应在吸收条线管理优点的同时,避免其对创新的不利影响,可结合事业部制精髓,对组织架构进行认真梳理规划,精简部门设置,整合相近的业务职能,尽量减少产品或机制创新过程中涉及机构数量。同时加大对创新和跨部门协作的考核力度,并精简考核指标体系,只关注核心业务指标,给予各个部门和基层网点相应的空间和灵活度,使其有精力去关注市场变化并进行积极创新。

      (二)小微业务仍是立业之本

      限于自身体量和市场竞争等因素,民营银行在服务大中型企业上不占优势,小微业务才是民营银行的立业之本。相比于全国性银行,本地银行往往具有属地化优势和局部区域员工数量优势,在服务本区域小微企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从实务操作中看,为解决小微企业缺乏优质抵质押品、没有准确财务报表数据等难题,银行业往往通过增加人员投入达到从关联方、多维度获取企业足够信息的目的,并基于此构建“重分析、轻抵押、交叉检验”的小微企业信贷评价技术,在区域小微企业服务上取得成功,以小微业务著称的包商银行就是采取这一运作模式。此类业务需要较高的人员投入,具有一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对全国性银行并不适用,但对集中于区域经营的民营银行而言,无疑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三)应把服务县域经济作为经营主战场

      鉴于银行业已经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网点布局和社区支行建设,上述地区的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民营银行吸引新客户的难度相对较大。笔者认为,民营银行要茁壮成长并获得长期成功,出路并不在大城市而是在县域地区。县域地区尤其是乡镇地区的银行网点布局相对不足,存在着金融机构单一、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质量相对低劣等一系列问题,这部分城镇居民的金融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民营银行通过在县域地区的充分布局并发挥其贴近客户、业务灵活等比较优势,依托城镇化大趋势,很容易在县域经济金融服务中闯开一片蓝海。随着业务模式的日趋成熟和数据信息的积累,民营银行再逐步向大城市扩张,走“城镇包围城市”的道路,更容易获得成功。

      (四)应持续发力信用类贷款产品创新

      信用类贷款是打开草根型中小微企业的突破口。信用类贷款发放的基础是对企业信息的完整掌握和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准确判断,需要银行对各类数据信息的整合和挖掘,同时也依赖社会信用环境的不断完善。中短期内,民营银行可以靠人力投入获取企业信息,从长期来看,研发可靠的信用类贷款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从理论上讲,掌握的信息越全面,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判断也就越准确,但具体到某一类企业而言,银行并不需要集齐全部信息后才可以进行信用判断。目前,根据企业的报税清单、POS机流水、银行结算记录、以往贷款还款记录等进行的信用类贷款创新已经出现。此外,通过主动介入到企业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供应链各主体在线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并通过与海关、税务、工商等政府机构的系统对接,为其供应链管理提供金融及非金融服务,正越发成为银行业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趋势。民营银行可借助其大股东资源优势,先期在供应链金融、网商贷款等领域取得突破,并借助产品的创新迭代持续扩围客户群,实现业务的发展壮大。

      (五)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优势,精简业务流程,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总体上,银行中小微企业融资类产品同质化严重,但具体到个别企业的特殊化需求,银行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民营银行,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优势,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银行最常见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为例,其在风险缓释手段、贷款期限、贷款时效性、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流程要求很可能与个别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从而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变相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在实际操作中,对产品线进行尽可能地细分能部分解决这种产品匹配性问题,但治标不治本,毕竟单个银行的产品线总是有限的,而客户个性化需求则是无限的。基于此,民营银行可以化繁为简,针对同一类型产品需求,设定基本的底线,把除底线外产品变通的权力交给基层营销人员,从而以不变应万变,真正满足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

标签:;  ;  ;  ;  ;  

当前金融环境下民营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