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_宋勇

小学数学“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_宋勇

宋勇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小学教师

摘要: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模式 建构

一、缘起

不管是至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悄无声息的,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始终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对有效或高效课堂的追求始终伴随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屏山县教育局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大力发展生态教育,引进了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在积极的学习中,我也把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建构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引导”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二、对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学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参与,单一的一边到的活动都不能称其为教学活动,并且这一活动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活动。

所谓教学模式,就应该是指为达成特定教学目的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应该是通过对大量的教学经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形成的。所以,教学模式既带有普适性,也带有个体性。

“问题引导”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总目标之一的“问题解决”而提出。以这一目标为导线设计教学,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融进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该模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建构。

该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环节是:情景问题-独立解答-讨论辨析-实践应用。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案例说说此教学模式的建构。

1.情境问题

【理论支撑】问题是学习的导向,情境是引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数学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总目标阐述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在《数学的心脏》 一文中也指出:“诚然,没有这些(指公理、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组成部分,数学就不存在;这些都是数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数学家存在的理由,就是解决问题。因此,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

【实施要点】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难度适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以课本内容为依据的、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的具有认知冲突情境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导向。题怎么出,才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助于他最大程度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学习的目标。

问题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核心,要体现思维的力度和价值,能促进学生主动地、主动地思考,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思维的自由。

老师要巡视,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特别要注意学困生有哪些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倾向性的,哪些是个别的。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第二次备课,也让老师明白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

【案例】“分数的认识”设置的情境问题。

这样的问题情景,既让学生回顾了以前学习的知识“平均分”,且每份数都是整数的情况,也引出了分一个蛋糕,每人分到的结果无法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从而引出用什么数表示的新知识。

2.独立解答

【理论支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尝试法教学理论的精髓也在于此:先让学生试一试。

很多老师以为这一步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但是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常常用学习游泳来比喻学习其他知识。想要学会游泳,唯一的办法是到水中去,把岸上了解到的动作要领在水中尝试练习,只有在练习中不断纠正错误的姿势,慢慢达到手脚和谐统一的配合才能学会这一技能。如果没有亲自在水下的独立活动,无论多么优秀的教练,多么优秀的学生,都无法学会这一技能。

如果没有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的这一步,我们后面的学习也会回到老师讲或个别学生讲,多数学生听的老路上去,后续学习的内容也就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实施要点】在独立解答这一环节,老师要给足学生时间,并不断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将有代表性的不同的解答方法展示出来,特别是能暴露学生学习困难的内容,且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或是同类型的错误,或是思维的难易程度,以便于讨论。独立自学是基础,相机引导是关键,群体议论是枢纽。

自学包含了两个基本要义:一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觉自主地学习,乐于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精神,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包括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核心是要有好的思考能力和创新

【案例】

当学生自己根据数量关系列出式子后,学生独立解答。学生尝试着找出了下面的解答方法:

(1)900÷0.75

(2)(900×4)÷(3/4×4)

(3)900÷3×4

独立解答后,可以请学生看看书,理解每种算法,如果看书不理解的话,可以与同桌讨论。

3.讨论辨析

【理论支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环节就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

【实施要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重新聚焦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想法更加完善,或从同伴的想法中获得新的灵感。在这一环节中,将学生在学习环节中遇到的问题暴露出来,只有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反思质疑能力也在讨论辨析中得到发展。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

不用教了,教师的价值:是对学生能力、方法的训练,突出在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上,数学语言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案例】

在学生将三种计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后,引导讨论每种方法的算理。(以小组合作完成)

(1)900÷0.75

(2)(900×4)÷(3/4×4)

(3)900÷3×4

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方法(1)有局限性,如果分数不能化成小数,这种方法不可用。方法(2)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解答,但是,与方法(3)比较,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方法(3)最简便。

4.实践应用

【理论支撑】应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实施要点】

【案例】

认识分数后,安排了下面的练习。

(1)图中的巧克力图让你想到了几分之几?(2)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观察,你还能联想到几分之几?这一活动,让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联想到不同的分数,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加强了对分数的认识,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四、使用该模式的提示

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没有高效的万能的适应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有风险的。一是时间不可控,二是可检测的目标达成度不可测,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智慧,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并且还随着动态的生成的因素而发生些许的变化。但是,这一模式的应用,将真正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它的时代。要对模式深入研究和改进。

模式的思考:首先,必须牢记模式中更为内在、本质的理念。无论何种模式,它的核心都应该是学生,课堂变革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增值。

让模式之形与理念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鲜活的教学生命。

模式带有学科的特点,承载着一定的理念与思想,存留着时代的、印迹。

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的一段有意义的旅程,希冀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孩子们旅途愉快,让旅途充满数学的思考与挑战。对高效课堂的追求我将与你们一道探索前行。

论文作者:宋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_宋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