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从增长率看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实证论文,增长率论文,进出口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9.6%的速度递增,1980-1997年的18年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8%,其中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9%,进口总额年均增长10.13%。进出口增长率一直领先于GDP的增长率,这些数据显示了我国对外贸易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目前国内主要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评价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出口的角度评价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从净出口(出口与进口之差)的角度来评价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上两种评价角度,都是基于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恒等式:
GDP=C+I+(X-M)
即: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和由此推出的增量恒等式:
△GDP=△C+△I+(△X-△M) (△表示增量概念)
以及由此而推出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量化公式:
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净出口增加额/GDP增加额×100%
外贸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笔者认为上述方法都存在一定偏颇性。首先,第一种方法只考虑出口的因素而未考虑进口的因素。第二种方法虽然考虑了进口因素,但是它却只是简单的把进口当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个减量,那就是说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性,这种说法显然也不成立。其次,笔者认为,仅从总量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对外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因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关键不是量的增长,而主要是增长率的变化,所以从增长率角度能更好地揭示对外贸易对GDP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增长率的角度对我国对外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
二、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一)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分析
根据总体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和我国1980-1997年的有关数据,我们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关指标与GDP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我国对外贸易有关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年鉴》1980-1997年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GDP增长率与贸易额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净出口额与GDP增长率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134。同时更重要的是,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同时根据我国1980-1997年度的GDP增长率、进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我们也可以发现,进出口增长率,尤其是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即GDP与进出口之间具有一定的协整性,这一点从二者的相关系数(见表1)也得以体现。只是进口增长率的变动幅度更大,而且其在时间上有先于GDP增长率变化的趋势。
图1 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但究竟它们之间在量上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将对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和检验。
另外,从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增长率指标间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以便能更好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我们考虑对GDP和进出口取对数,并进行差分处理,即用△lnGDP表示GDP的增长率,△lnX表示出口增长率,△lnM表示进口增长率,△lnXM表示进出口总额增长率,△lnM-1表示将进口对数增长率滞后一年的数据,△lnM-2表示将进口对数增长率滞后两年的数据。
我国1980-1997年对外贸易对数增长率与GDP对数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如表2表示:
表2 我国1980-1997年对外贸易对数增长率与GDP对数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
△lnXM
△lnX
△lnM
△lnM-1
△lnM-2
△lnGDP
0.56905
0.33627
0.64346
0.30870
0.0004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年鉴》1980-1997年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lnXM、△lnM与△lnGDP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lnM与△lnGDP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6435,而△lnX与△lnGDP之间却没有很强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只有0.3363,因此我们推测进口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对我国1980-1997年度的△lnXM、△lnM与△lnGDP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求发现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二)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首先对我国1980-1997年度的进出口总额对数增长率和GDP对数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GDP=0.1094+0.2454△lnXM R[2]=0.3238 (1)
(4.396)
(2.680) F=7.1834
回归系数通过了系数为零的概率小于5%的检验,这表明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回归系数为0.245,这也就说明了△lnXM每增加1%,△lnGDP将增加0.245%,从而表明对外贸易增长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由于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将进出口增长率分解为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两种因素,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对我国1980-1997年度的进口对数增长率、出口对数增长率和GDP对数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GDP=0.1174-0.141△lnX+0.2358△lnM R[2]=0.4148 (2)
(4.703) (-0.135) (2.687)
F=4.9618
考虑到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存在时滞问题,我们在上述回归模型中再加上△lnM-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GDP=0.1112+0.00176△lnX+0.2147△lnM+0.0552△lnM-1 (3)
(4.238)
(0.018)
(2.569)
(0.749)
R[2]=0.4918
F=3.8713
回归方程(2)、(3)结果显示,将对外贸易分解为进口与出口两种因素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有所提高,但同时我们发现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回归统计结果很不显著,其回归系数远未通过系数不为零的概率小于5%的检验,而且二者之间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弱负相关性。下面我们首先剔除回归结果不显著的出口因素,暂时保留进口的时滞因素,对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lnGDP=0.1114+0.2155△lnM+0.0554△lnM-1 R[2]=0.4148 (4)
(4.90)
(3.18)
(0.788)
F=6.2905
△lnGDP=0.0988+0.2239△lnM+0.0411△lnM-1+0.0670△lnM-2
R[2]=0.4739
(2.981)
(2.779)
(0.544)
(0.832)
F=3.303(5)
f从回归方程(3)、(4)、(5)来看,显然△lnM-1和△lnM-2都未通过系数为零概率小于5%的检验,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在短期内时滞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剔除△lnM-1和△lnM-2时滞因素,对进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GDP=0.1150+0.2292△lnM
R[2]=0.5141
(6)
(5.814) (3.256)
F=10.599
回归结果显示,剔除出口和时滞因素,△lnM甚至通过了系数不为零概率小于1%的检验,整个回归方程的线性的显著性也大为提高,整个回归方程的拟和优度也有所改善。从回归方程(6)我们可以得出,进口每增长1%,GDP将增长0.23%,说明进口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基本结论和回归分析评价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从增长率角度来看,在对外贸易的各方面因素中,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很不显著。这看起来好象有悖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而且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结论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短期贡献和长期贡献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两大类。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等。而这些因素则与进口和利用外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GDP增长率的提高。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作用了。
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实例也佐证了这一点。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得益于高技术贸易进口的增加,虽然由于高科技产品的进口不断扩大造成美国先进技术贸易顺差的减少以及总贸易赤字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其他国家。相反,这正反映了美国为了提高其技术密集产品部门的比较优势所作的努力,这种技术优势的提高带动了整个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使美国在国际经贸领域继续保持主导地位。统计资料显示,随着美国先进技术进口所占百分比的逐渐提高,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断增强,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于高科技产业及其进出口,高技术产业与贸易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然而更为关键的是,为什么我国出口增长率对GDP增长的相关性却很弱呢?虽然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1997年制成品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高达86.9%,但是如果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较为深层的观察和把握,就会发现我们的分析结果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首先,我国出口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依赖对闲置资源的利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放弃了传统出口增长的贸易战略,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基本上是符合市场调节机制的,是具有竞争力和比较利益的。因此,我国的出口增长是可以获得贸易利益,并可为剩余资源找出路,故而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其次,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不断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仍然是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上,未能实现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我国制成品尤其是几大类主要的、受国家重点扶持的出口商品的增长,长期以来,以价格竞争为主,靠低价取胜。从海关统计数据可知,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主要还集中于一些低层次产品,以便发挥我国劳力和资源的优势,而这必然导致国内各地方政府一窝蜂争上雷同的产品,自相竞争;在国际上,也必然会面临劳力和资源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的有力的竞争,致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造成增加出口量不增加外汇的恶性现象。这也就表明在制成品出口方面我国并不存在比较优势。这样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便不能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出口增长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的原因所在。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计量分析的结果和结论,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现实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适度扩大进口,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最近几年我国进口增长率发生明显变化,从1978年至1993年的年均增长16.2%降低到1994年至1998年的年平均4.9%,特别是1996年以来,我国进口明显放慢,进口总额由1320.8亿美元净增至1401.7亿美元,3年内仅增加了81亿美元,年均仅增长2%,且进口增长率逐年回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进口依存度也呈现下降趋势。进口增长速度过慢已经成为我国进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及其转型产生消极的不良影响。况且,目前我国已具备适度增加进口的可能性。一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二是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有条件增加进口。由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到1998年底国家外汇储备1449.59亿美元,国家中长期外债余额,到1998年6月底,为1379.6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中长期外债,每年债务率和偿债率都在国际警戒线以内。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近年来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又抑制进口需求,不断积累巨额的贸易顺差。如果大量的外汇储备不是为了用于进口,又为什么要大量引进外资、特别是保持较高的外债规模呢?在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的情况下,继续追求贸易顺差,这种政策取向,显然极大的抑制了进口贸易的发展。因此,适度的增加进口,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至关重要。
(二)大力推动先进技术的进出口,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国际环境中,我国企业将面临剧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应对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和挑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如何改善我国的进口机制。即通过大力引进分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加速我国技术进步,实现我国经济的集约化增长。况且根据《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框架》要求,我国也必须扩大技术引进的规模,改造老设备,围绕机械、电子、石化、高科技产业等主导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前后关联的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等,把技术引进和国内研发结合起来,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经济增长转型的步伐。
(三)实施科教兴贸,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
我国现阶段重点扶持的许多制成品的产业,对当前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实施科教兴贸战略,全面推动出口产品的创新,促使制成品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从而我国出口总额85%的制成品就将实现由低效型向高效型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出口商品也将实现向高科技、高资本含量产品为主方向的跨越。那么,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才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发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在新的增长方式下,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