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人们主要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从基础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功能等方面,论证了这种转变的必要性,并且由此提出了各种素质教育的模式和要求。无疑,这些讨论和实践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了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尽管目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模式的确与高考指挥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素质教育与高考是相对立的。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样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要求。这种认识的确立,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这种要求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的必然。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培养的口径,使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较为宽厚的学科基础,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普遍的趋势和特点。按照国家教委的安排,我国高等教育中现有的500多个专业, 将压缩、合并为 250多个,减少将近一半。这种拓宽培养口径的改革,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应该熟悉相近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文化素质等。这种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初步具有适应高等学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和素质基础,也要求中小学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基本的培养。单纯会考试的学生是不能适应未来高等教育的要求的,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人也不可能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高分低能”的学生更无法经受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的挑战。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必须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
其次,这种要求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过去,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速度比较慢,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分化水平也较低,加上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基本上是按照“专业对口”的机制,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即社会和经济部门有一个什么岗位,学校就有相应的一个专业,培养的人就完全适应这一岗位的要求。如果学生毕业后未能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则被看成是“学非所用”,是一种人才的浪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以“适应”代替“对口”的学校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机制。具体地说,也就是高等学校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社会和经济部门的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对口式的人才培养,而是强调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广泛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它们的不断变化。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要求,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分化,就业与职业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挑战。这种适应机制的变化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仅需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较强的能力,包括适应变化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克服挫折的能力等。同时,它还需要人们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等。这些,都对于未来准备进入高等学校的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小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也是与当前高等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由于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尤其是高中阶段中文理分科现象的存在,现在高等学校学生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以及相当程度的“偏科”现象。因此,有些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其身份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学生很会背书和考试,对付一些纯记忆性的问题得心应手,可一遇到比较灵活的问题,特别是需要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的问题,这些学生往往显得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在纯知识的掌握上驾轻就熟,可是在实验室里却十分尴尬,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不能适应学习的要求;有些学生在自己本身的专业上,包括知识和实际能力方面都堪称优秀,但是,他们往往在社会交往方面,特别是在合作等方面,缺乏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与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也许有人会说,大学教育的任务不正是要培养人们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吗?为什么还要对中小学的教育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呢?殊不知,人才的培养和一个优秀人才的出现,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等教育本身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它是在对接受过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有所选拔后进行的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早期基础教育的继续和发展。离开了基础教育,也就没有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基础教育的取向,也必将制约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发展方向的选择,等等。所以,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尽管与高等学校本身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完善等,但中小学教育中“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是不可否定的。
应该看到,目前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已经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就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由衷地希望,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以及招生考试能够成为一根引导中小学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指挥棒”,希望基础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们能够充分认识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密切联系,我们也相信,随着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素质更高的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