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由之路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政治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1.03.010
温家宝在中国经济特区深圳成立30周年之际的讲话中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1]时隔两个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在如此短的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密集的强调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外释放出这样一个讯号,那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这句话为我们研究政治体制改革和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切入点。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任何科学研究只有接触和指导社会实践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现代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释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所起的作用,为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一、政治现代化的实质是一个政治发展过程
政治现代化观念最早发轫于十七世纪的西欧,以后渐渐扩及欧洲和北美大陆,到了十九及二十世纪则流行于亚非两洲及拉丁美洲。二战以后,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寻求发展道路,对发展和现代化理论提出迫切的要求,催生了西方学者对于政治现代化的研究。由于各个学者所在的领域不同,对政治现代化研究角度的不同,政治现代化的概念和指标指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学者们对于政治现代化的研究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政治现代化的实质是一个政治发展过程。
(一)从理论上看,政治现代化实质是一个政治发展过程
1.西方学者对于政治现代化的认识
政治现代化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伊斯顿的《政治体系》、塞缪尔·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阿尔蒙德的《发展中的政治》和以色列著名政治学者艾森斯的《现代化的抵制和变化》等。亨廷顿认为: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到现代政体的一种运动,抑或把政治现代化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和后果。”[4]美国学者鲁恂·W.派伊在《政治发展面面观》一书中,认为政治发展的含义有十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5]西方学者在60年代中期以后,对政治现代化的主要解释之一即是政治现代化即政治发展,也就是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过渡。西方学者对政治现代化的分析,为我们研究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有一定合理性的体系框架和研究范式,但是也带有浓厚的西方本位主义色彩。
2.国内学者对于政治现代化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也逐步展开了对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在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一方面借鉴了国外学者关于政治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论框架的建构,另一方面从我国国情和实践出发,对政治现代化也形成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罗荣渠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在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6]包心鉴认为,在政治方面,现代化是由专制制度、过渡型制度向民主型制度的转变,就是“一种从传统政治(专制政治或粗糙的民主政治)走向现代政治(高度民主政治)的社会变迁过程。”[7]聂运麟认为,政治现代化是由全面的社会进步所引起的政治进步,是从不发达的政治向发达的政治的过渡,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8]总之,政治现代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所引起的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过程,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特殊表现。
(二)从实践上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也是一个政治发展过程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9]中国自1840年开始被迫走向近代化、现代化之路,是由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中国面临着经济崩溃和亡国灭种的双重危机,虽然封建统治阶级买来了“坚船利炮”,在器物文明方面有所长进,但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从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到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失败,旧式的农民战争,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求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维新变法,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式民主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困落后、分裂动荡的苦难深渊。然而在这个时期,推动政治现代化的因素在不断生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在人民群众内心富集,革命内部推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得以整合、日益壮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和奠定了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我国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在历经长期的动乱之后,首次实现了高度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建立了具有现代取向、高效有力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制度建设和坚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政治现代化的两个途径
(一)政治革命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途径
马克思认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过程。革命过程中革命者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旧制度、创建新秩序、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即重在解放生产力。毛泽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的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0]政治革命,就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旨在推翻另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用一种政治体系取代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11]299政治革命往往诉诸暴力的形式。政治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现代化。政治革命以政治体系的全面的、根本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来了中国现代化命运的根本转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屈辱历史,扫除了现代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中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民主与统一,掌握了政治现代化建设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实现了现代化发展方式由被动依附型到主动自主型的根本转换。
(二)政治改革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又一途径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11]316相对于政治革命,它显得更为温和、渐进。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过程。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政治改革既有政治制度的改革,又包含政治体制的改革,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有一小撮外国学者攻击中国只有经济改革而无政治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如果中国没有政治改革,很难解释经济发展的成就如何取得,也很难解释当代中国政治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治之间的巨大差别。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相互协调、配套进行”。[12]1648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政治改革。在不同发展国家,因为内部情况的不同,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治改革也会具有不同的内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仅仅是民主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问题。国家制度建设就是中国过去将近三十年的政治改革的重心。党和国家一直强调的机构建设、领导制度改革都属于这个范畴。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政治改革推进的必然选择
政治改革包括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两个部分。所谓政治体制,是一定社会中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13]政治体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它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所制约,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政治制度,但是政治体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政治体制合理,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的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行。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公有制经济改造的顺利实现,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我们在政治领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选举制度,适合中国国情,鲜明地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我国公有制的经济制度相适应。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其次,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他保证了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意愿,是对数千年以来封建制度的一种抛弃,是对人民权利的真实保证。第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代表了人民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对塑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民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良好的,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但在具体的政治体制上存在弊端,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不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就不可能取得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最大可能,但从可能转化为现实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重心所在
所谓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而是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这种社会主义本身所具有的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就表现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
作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政治体制的合理性决定了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治理方式、过程的规范。但是毋庸讳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并不是生而完备的,其在某些具体制度、制度具体环节等方面必然存在许多不足、缺陷甚至是弊端。这些弊端不利于发展民主,不利于健全法制,也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前提下,革除政治制度方面的弊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保障。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单纯的几项制度的修补,而是一项系统的制度调整与创新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四、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走渐进式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2]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这条政治道路为当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道路。
(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确立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由无产阶级中有思想觉悟和远大理想的先进分子组成,党的先进性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先进性是它领导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保障。我国有十多亿的人口,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多维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同时,中国共产党金字塔状的组织网络,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吸纳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数千万的党员和遍布中国的组织网络是一支极其巨大的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资源。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依靠党的领导来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觉推动的,而要消除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治不稳定倾向,就必须使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推进。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终要体现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不搞西方社会的多党制,二不搞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又加了一条那就是中国不走东欧苏联式的激进民主化道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归根结底是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像苏联那样进行的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改丢了党的领导地位,这个政治体制改革路径选择本身就是错误的。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2]2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含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14]这里就包含了两种民主形式,即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十七大”尽管没有明确使用“宪政民主”的概念,但宪政民主的内容得到了强调,即依法治国的实施。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实现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和宪政民主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体现在宪政民主的实施。不管党内民主如何进行,执政党必须服从宪法和法律,党内民主必须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同时,人民民主也要在宪法范围内进行,这是民主有序发展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未来的实践模型就是:自上而下的党内选拔(党内民主),自下而上的社会认可(人民民主),执政党和社会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宪政民主)的有序互动。这就要求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同时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时候,必须发展宪政民主,以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来推动宪政民主,以宪政民主保障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良好有序互动。真正落实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必须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是在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运动、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背景下展开的,大都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三个阶段,历时两三百年才得以完成。中国作为后起现代化国家,由于启动现代化的时间较晚,面临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不像早期现代化国家那样,受到社会力量的自发驱动而自然生长,而是处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下,缺乏自下至上的民主意识和觉悟,而且不得不把早期现代化国家在数百年时间内解决的国家建设、民主化和福利化等问题在几十年内一齐解决。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要求我们必须审慎的对待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又受到社会文化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制约。由于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和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人缺乏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我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的旧秩序、旧传统习惯对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存在着消极的影响。此外,西方敌对势力为和平演变的需要,极尽对我国的政治体制进行诋毁中伤,大肆宣扬和兜售其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上种种负面因素,都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及模式可借鉴,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在试点、总结、推进的过程中积极稳妥地进行。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依法治国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