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论文_孙麒安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论文_孙麒安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哲学学院)

第一章 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思想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二)生死观

死亡是恐怖的事情,人活着都希望长寿、甚至永生。庄子对生死观却有着独到的观点。庄子的生死观总结起来就是“超越旷达”。死生,命也。既然是“命”,就得承认,就得服从。因为它是事物变化的法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是谁也违背抗拒不了的。死亡,也许不是件坏事。所以,要转变对死亡的看法。,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均有生成毁灭的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于死亡自觉自愿地接受,摒弃种种恐惧不安,排除诸多忧愁焦虑,进而在面对自我即将死亡时实现超越旷达的审美境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认命,也才是彻底的“安之若命”。

庄子认为,人既要好好地活着,以尽天年;又要好好地死去,重返自然。因而极力主张要像古代那些得道者一样“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大宗师》)生存不喜悦,死亡也不厌恶。只有对寿终正寝者或中途夭折者均采取“善死”、“乐死”的态度,才能进而达到“超越死亡”的境界。所谓“善死”,就是要死得自在;所谓“乐死”,就是要不以死为苦而以死为乐;所谓“超越死亡”,就是要体悟到死是一种物化,是一种必然,因之自觉地消除对死的误解,让生命从狭窄的惶恐困惑和死亡的自然冲突中解脱出来,在心灵与宇宙本体凝聚成共同的永恒存在,使心灵走向绝对自由的精神家园,因而更具审美意蕴。

庄子的妻子死了,但他仍然唱着歌,这是由于他认为,人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来死往就像四时的自然变化一样合乎规律,自然同理,自然运行的规律不是人为能改变的,我们只能尊重规律,我们能改变它。所以人的死亡就如同这个宇宙万物均会毁灭一样是必然的。人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因而活着的人感到悲痛,进行悼念,这是合乎情理的。但过度的悲痛是没有必要的。

庄子以一种旷达的生死观来看待世界,告诉我们不要畏惧死亡,要敢于面对死亡,正视死亡,那样我们才可以战胜死亡,获得逍遥人生。看破生死,在精神上得到解脱从而消除对于生死的恐惧与焦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然中奇异的旅程,每个人的死亡,也不过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罢了。

第二章 逍遥游中的核心思想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之作,可见其在整个庄学思想中的重要性。庄子思想的核心都以总结的形式出现在《逍遥游》中,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有其独到的见解,我们想要了解这个哲学家整个哲学体系,一定要从他的视角出发。所以准确的理解《逍遥游》是走进庄子的必由之路。

(一)“至人无己”

我们思考问题都是本着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所以给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扰与局限。王夫之在《庄子解》中提到了“无待”, “无待者,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就是说,要达到“逍遥游”,必须消除物与己的对立,事与功以及实与名的对立关系,即庄子思想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庄子》中所有思想都可以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种层次来理解。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要处理好自己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要以一种物我齐一的视角来看待物与我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徒”。事物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顺应其变化规律就是“循其道”,就可以达到逍遥之境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所以,我们不要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看法,我们要跳出思想的桎梏,超脱出自己所处的环境去看待问题。首先,我们自己要端正态度,要知道自己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明确自己的理想,让心中有着一种淡然的幸福感。然后,不要被外界的纷繁世界所影响,看待事物要取消物与我的对立,从万物平等的角度,是万物一直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最后,“至人无己”就是自我主体意识与外界事物保持一种和谐自然、物我包容的境界,是一种不被物欲私欲所限制的状态。

(二)“神人无功”

庄子一生没做过大官,在他看来,天下、权势、物质不过是过眼云烟,是一些桎梏心灵的东西。他宁追求一种神人式的生活也不要权倾朝野的大夫。神人是精神世界超脱于物外的人,物质能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这是最基础的。当你物质世界丰富了,内心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满足,建功立业这种功名是凡人所需要的,神人对这些根本不屑一顾,只求心灵上满足。所以“神人”这种做法叫“无功”。

“神人无功”并不是舍弃事功,神人也造福世人,只不过不以功名利禄来衡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虽然神人不在官位,但却能做到无所不察、无所不知,对于这些凡间事不必事必躬亲。故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就是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神人无功”。

“功”最初是指人在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功,以劳定国也”(《说文解字》)“功”是在国家对于你为其做的贡献做出的一系列评价。庄子认为,所谓的社会伦理是否为正统是未知的,战国中叶很多诸侯国频繁更君易主,子弑父篡位,弟杀兄夺权这种事屡见不鲜,社会伦理道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谁来为你的“功”作出评价呢?庄子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不受伤害,要不受各种“功”的诱惑,不被“功”所蒙蔽双眼,这种逍遥叫“无功”逍遥。

(三)“圣人无名”

真正的逍遥,必须要做到无待,所以无待逍遥之境在有待逍遥之上。当前面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都做到了时,那么你离圣人就差一步之遥了。

我们生活在社会里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物质财富。可是圣人却不需要这些,“圣人无名”就是说“圣人没有名望心”。大千世界我们都被各种诱惑蒙蔽了双眼,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大方向,不知道一辈子到底在追求什么,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房子?或者是品牌的衣服?这些在圣人眼中都是浮云。庄子生活很潦倒,有时候还得靠朋友接济度日,物质世界虽然不丰富,但庄子的精神世界却异常的丰富。他有着自己的信仰,有着自己的人生大方向,他不需要权倾朝野的相位,他只需要一个淡然宁静的生活。

圣人从不要大家的赞美,也不要名誉地位。虽然他没有一时的功名,但圣人的思想能流芳百世。

第三章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人生的启示

(一)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解放的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日益发展繁荣,但在这快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中,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发展与繁荣,精神生活却显得逐步贫瘠。人们逐渐攘攘于名利生活而失去了精神世界的宁静与淡泊。当人们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境时,显然再丰富的物质也不能解答内心的疑问。而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就可以向庄子的人生哲学方面进行借鉴。庄子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指出,人们可以通过真真正正的去了解自然事物的本性,摆脱外部利欲的困惑,按照自己人生的大方向,要做到精神上的相对自由。这种“自由主义”可以帮助当代人在熙熙攘攘的当今社会中摆脱物欲横流的束缚,建立更加美好更加积极先向上的精神世界,也为人们从压抑的现实困境中解脱压抑与束缚指明了方向。只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才能在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变大的现实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力量,积极的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窘,使当代人的生活更加平衡有力的进步。

(二)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人追求自我具有启迪作用。

现如今的社会当中,虽然没有如同古代封建社会的压抑人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繁荣、人口的激增等等因素,当代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声音越来越小,个体的独立性也越来越淡泊。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讲到“逍遥”的精神,则是在当今社会中关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以人为本”思想的营养原料。弘扬庄子人生哲学中关于生命个体独立的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就能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奉献出力量。

(三)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人生活观念的引导作用。

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时因为各种因素,在解决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与冲突时,往往牺牲了自然环境来达到人们获取生活资源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中关于自然的观点就对于现代人生具有借鉴意义。人的生存与发展一定要以自然或者人类某一方退让才能得到解决么?当然,庄子人生哲学中“自然”不光是指自然环境,还有“顺其自然”的部分。庄子“顺其自然”的思想有一定的消极性,否定了人在自然中的能动作用,但是在当下社会中,部分人不能好好的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肆意的破坏与榨取自然的资源之时,庄子的“自然观”就可以对于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庄子的生死观对当代人有着借鉴意义。

当下社会,相较于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人们更容易被金钱、名利等等问题所左右。而等到真正产生面临疾病、死亡等等问题时,人们往往产生心理上巨大的恐惧与焦虑。而这种恐惧与焦虑,实现当代社会中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生死只是世间万物在天地中轮回的形式,人们对于生死的情感,不过是对于生死未知的恐惧。庄子提出的“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就是教导人们看破生死,在精神上得到解脱从而消除对于生死的恐惧与焦虑。总体上讲,庄子哲学中关于生死观的论述是达观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然中奇异的旅程,每个人的死亡,也不过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自我精神世界的强大,对于生死能有自我的认识,就可以使当代人面对生死时,以更加达观的态度,更加积极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论文作者:孙麒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论文_孙麒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