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水中快乐体验——“升和毫升”教学案例与互动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水中论文,教学案例论文,点评论文,快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领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体验学习”,彰显数学课堂教学的靓丽生命,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升和毫升”作为一节概念课,执教者很容易“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觉得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两个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关系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它有着更本质、更接近生命需求的一面,即在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而这些将依赖于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
“升和毫升”从数学的逻辑系统来说,是借助于体积的意义而存在的。多年来,教材一般都是把它编排在高年级“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教学。然而容量和质量、人民币等一样,都普遍存在于客观生活当中,很自然地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他们早已有了关于容量的感性认识。这样,我们是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放在三年级进行教学呢?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课堂回放
1.唤醒经验
(课前谈话及欣赏大头儿子喝感冒糖浆的动画视频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升和毫升的知识。你带的饮料跟升与毫升有关吗?
(生迫不及待地答:我带的这瓶冰红茶有600毫升,我带的这瓶雪碧是550毫升,这瓶矿泉水有596毫升……)
师:(惊讶地)毫升在哪里?你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生:(投影显示)在净含量后面,ml就是毫升。
师:就是说毫升是用符号ml来表示。
(师板书:毫升ml)
师:这596毫升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这瓶矿泉水净含量是596毫升,有596毫升水。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瓶饮料(投影显示:2L),看到这“2L”你想说什么?
生:(脱口而出)“2L”就是2升,L是表示升的符号。
(师板书:升L)
生:这个瓶子里有2升果汁
师:同学们,升与毫升是作为表示这些饮料多少的单位。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的多少也是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生答沐浴露、金龙鱼油、止咳糖浆等)
师:老师这里也找到一些,请看,(课件显示:啤酒、洗手液、药水、汽油等)这些东西的多少一般用升或毫升作单位。
2.“玩水”体验
(1)估计——验证。
师:(出示小半杯水)请你估计一下这杯水有多少毫升。
生:100毫升、20毫升……
师:这杯水究竟有多少毫升,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生:用尺子量。
生:用针筒吸,再把它们加起来。
生:(兴奋地举起桌子上的量杯)把它倒在这个有毫升刻度的杯子里,看一看就知道了。
(师介绍量杯、量筒,生操作验证,测量出这杯水是58毫升)
(2)指导学生玩1毫升的水。
师:(举起杯)同学们,58毫升是这么多,那么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请大家想像一下。
生:很少很少,只有一丁点。
生:只有一滴水那么多。
生:有1只蚂蚁那么多。
师:他的描述更加形象。1毫升到底有多少呢?我们一起用针筒来玩一玩。
(师指导生看针筒上10毫升、1毫升的刻度)
师:大家吸1毫升的水,看看1毫升的水在你的针筒里有多少。
(生吸水)
师:(右手作手凹状)吸好了,你可以把它挤到手凹里。小心不要让它跑掉了。
(生挤水)
师:看一看手凹里这1毫升的水有多少。看清楚了吗?看清楚了就请闭上眼睛,把这1毫升水记在脑子里。记住了吗?记住了就睁开眼睛。现在谁来说说1毫升水有多少?
生:在手掌心里只有一点点。
生:(举起无名指)像指甲盖那么大。
师:就那一片薄薄的指甲盖吗?
生:包含着指甲盖下面的手指头。
师:这个比方打得真不错。
生:1毫升水有3只蚂蚁那么多。
师:这位同学联想起前面,认为1毫升只有1只蚂蚁那么多,现在经过玩水感悟到1毫升有3只蚂蚁那么多。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方法呀!
(3)学生自主玩10毫升的水。
师:同学们,1毫升水只有这么一点,那么10毫升有多少呢?
生:10毫升比1毫升多多了。
生:有10个1毫升。
生:(举起针筒比画)有这么多。
师:那你去想办法取10毫升的水玩一玩。
(生交流,选择方法,动手操作)
师:看到这10毫升的水,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毫升水放在手心里放得住,10毫升就放不住,会跑掉的。
生:(举起针筒)10毫升水差不多有这么一针筒。不对不对,是到刻度10这里。
生:(急切地举起杯子)10毫升水有一杯底。
师:(示意这两位学生分别举起针筒与杯子)大家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说的?
生:大的物体装10毫升,看起来比较少;小的物体装10毫升,看起来比较多。
师:他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10毫升在杯子里看起来非常少,在针筒里看起来非常多。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稍稍迟疑后,激动地)因为杯子的底面大,针筒的底面小。
师:祝贺你,发现了这个秘密。(带头鼓掌)看来10毫升水放在底面大的容器里,看上去会矮一点;放在底面小的容器里,就显得高一些。实际上这里面都是多少毫升的水?
生:(齐)10毫升。
(4)小组合作玩100毫升的水。
师:(指着放10毫升水的杯子)假如把这样的10个杯子里的水倒在一块儿,就是100毫升。100毫升水有多少?
(生估:有大半杯、有小半杯……)
师:100毫升水究竟有多少,你们还想玩吗?现在玩的要求更高了,先不准使用测量工具,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商量100毫升水大约到这杯子的什么位置。
(小组商量,然后汇报)
师:大家就用这杯子去取100毫升的水,比一比哪一组眼力最准,请各组把水倒入量杯里量一量。
(小组合作测量)
师:我们统计一下,比100毫升多许多的小组请举手(2个小组),比100毫升少许多的请举手(1个小组),你们都很诚实。跟100毫升差不多的请举手(7个小组),你们真能干!
(5)全班协同玩1升的水。
师:大家再仔细看一看,量杯里的水恰好是100毫升吗?如果不是,请小组合作把它调准确。
(各组纷纷用针筒调水)
师:(出示净含量为1升的空瓶)如果把10个小组量杯里的水都倒在这个空瓶里,你们估一估会怎么样?
生:刚好倒得下。
生:可能会多一点点。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统一,那么咱们估得对不对呢?
生:(急切地)倒进去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师生合作倒水,瓶子刚好能装1000毫升)
师:同学们,现在这个瓶子里装有多少水?
生:1000毫升。
生:1升。
师:(故作诧异状)这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1000毫升=1升。
师:原来1000毫升还有一个名字叫——
生:1升。
师:那就是说1升等于——
生:1000毫升。
(师板书:1升=1000毫升)
师:(端起瓶子)1升水有这么多,请大家闭上眼睛,把这1升水的多少记在脑子里。记住了吗?记住了就睁开眼睛。现在谁来说一说平常你在哪里见过像一升水这么多的东西?
生:我在超市里见过大瓶芬达大概有1升。
生:我家用的金龙鱼油跟这差不多。
生:烧杯盛满水刚好是1升。
师:(举起4升的空瓶)这空瓶大概可以盛多少水?
生:3升、5升、4升……
师:各有不同,重新倒水太麻烦,怎么办?
生:看标签。
师:谁估对了?(生答略)你们估得真准!
(6)换算。
4升=( )毫升
5升350毫升=( )毫升
3.实践运用
(1)帮大头儿子解决游园问题。
(动画显示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五一游公园的情境)
①玩跷跷板。(选对了,大头儿子可以在跷跷板上摘到苹果;选错了,大头儿子会从跷跷板上摔下来)
9000毫升=( )升。(9、90)
一个开水瓶能装水3(毫升、升)。
6升80毫升=( )毫升。(6800、6080)
一瓶眼药水5(毫升、升)。
②献血。
A.一般成年人,体内约有4升800毫升血,是多少毫升?
师:同学们,医学专家告诉我们,献血不仅仅是献爱心帮助别人,而且还能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你回去也会劝你爸爸去献血吗?会的请举手。
(师生统计举手人数)
B.如果每位爸爸都献血200毫升,那27位爸爸一共能献多少血?
(2)解决喝水(饮料)中的数学问题。
①估计并交流。
师:玩到这里,大家有点口渴了吧?要不要喝两口?(生兴奋地纷纷端起饮料)别慌,我还有个要求,先看一下你这瓶饮料有多少毫升,喝后再估一估喝了多少,明白了吗?那就喝吧!
(生开心地喝着、看着、比画着、交流着)
师:解渴了吗?请大家估一估刚才喝了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生跃跃欲试)
生:我喝了50毫升左右。10毫升在我脑子里有这么一点点,我喝了约有5个这么一点点,大概就是50毫升。
(其他生纷纷表示赞同)
生:(迫不及待地)我觉得我喝了300毫升。原来没喝之前,水在这里(手指示意),现在我喝过以后水到这里,喝掉的跟剩下的差不多,我的水是600毫升,600毫升的一半就是300毫升。
师:大家喝得痛快,估得也准确。尤其是同学们都很会思考,估的方法也很有价值,把脑子里建立起来的几毫升有多少都灵活运用了!
②回家估计并验证。
师:不过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带的都是饮料。同学们,饮料虽然好喝,但有的含有色素、激素,多喝对身体不利。水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我们要少喝饮料多喝水。要保证健康,我们小朋友一天大概要喝多少水?(1升)
师:1升水如果用你自己在家里平常喝的杯子,一天要喝几杯呢?同学们回去跟家里人一起估一估,再想办法验证一下,好吗?
互动点评
(这节课由专家、执教者和全体听课教师进行现场互动式精彩点评,现摘取部分以飨读者)
谢作长(执教者):最近我一直沉醉在“升和毫升”的世界里,非常快乐。记得我在构思这堂课期间,曾与几位朋友共进午餐,席间,我们想要两瓶啤酒(每瓶500毫升),我灵机一动朝服务员喊:“服务员,啤酒,来1000毫升!”服务员听得一头雾水。当啤酒倒在杯里,大家对杯中酒也猜得十分离谱。大人如此,何况小孩?!这坚定了我对这堂课的定位。
这节课中,我预设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充分体验1毫升、1升有多少,在大脑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认识;暗线则是让孩子们在玩玩水、喝喝饮料、看看动画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自然感悟到要多喝水、少喝饮料、输血救人等珍爱生命的道理。
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启迪我,课堂上能有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非常管用的一招就是——“吃喝玩乐”。课堂上玩玩水、喝喝水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升和毫升”就在这“玩数学”中孕育着、喷发着深邃的体验,从而建立了清晰的空间观念。“升和毫升”就在“吃喝玩乐”中进入了孩子们的知识世界,满足了孩子们的“最近学习需求”。
就今天这节课而言,对“为什么体验”“体验什么”及“怎样体验”有了较深入的探索,但其他性质的课,能否在体验方面也做到深入到位,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并敬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指导。
张梅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第一次听到,上课怎么让孩子高兴——让孩子在课堂上“吃喝玩乐”,非常新鲜,对于“吃喝玩乐”,我们不要用平时的那种想法(比如吃,就是吃块面包什么的)来理解。我把它理解成我们老师的爱,老师的情,应该是满足我们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孩子最需要什么,我们尽可能满足他。他需要展示,我们给他舞台;他需要成功,我们给他表扬;他需要帮助,那么伸出我们真诚的大手拉起他们可爱的小手。就是说这种“吃喝玩乐”我认为应把它理解成儿童的需要。另外,这节课体验得比较细致。从1毫升、10毫升,慢慢到1000毫升,逐步地体验,谢老师设计步骤比较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体验也就比较细了。
吴正宪(北京市教科院小学研究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开心地笑)刚才张梅玲老师对谢老师“吃喝玩乐”的理念做了一个诠释,讲得非常生动。今天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刚才张老师讲的“体验”。如何建立“升和毫升”的空间观念?谢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建立了1毫升、1升的概念,我觉得这样的活动非常必要,这样做也非常好。
张兴华(江苏省特级教师):我接着吴老师的话说,这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升和毫升”的视觉表象,在这一方面,谢老师做了很有效的工作。他首先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玩玩水、喝喝饮料。玩水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很亲切,兴趣就一下子上来了。但玩水也不是瞎玩,首先让学生吸1毫升的水到针筒里,再看一看1毫升水有多少,然后把1毫升的水挤在手凹里,问学生手凹里1毫升的水有多少,看清楚了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一想1毫升水有多少。在这快乐的“一吸、一看、一挤、一闭、一想”的过程中,学生对1毫升的空间意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标准。所以,整个对“升和毫升”意义的建立,都是在学生实践活动当中感知,然后再建立表象形成的。皮亚杰说:动作性的活动对学生理解空间观念起到无比巨大的作用。后面10毫升、100毫升也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表象,这是这节课上得很成功的地方。
何凤波(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我听了这节课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觉得老师在课堂上最主要的任务是要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天谢老师这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我的第二个体会就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这节课是把这个观点又深化了一步:谢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张梅玲:关于“吃喝玩乐”我觉得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另一个千万千万别忘了你上的是数学课,如果你忘了数学,这种“吃喝玩乐”肯定是失败的。最后让小孩子来喝水,如果老师问:“好喝不好喝?甜不甜?干吗喝那么多?”“哎呀,老师,我的嘴巴很干,所以我喝这么多。”这样就不行了,看起来也很热闹,但如果话都说到那里去了,那注定是要失败的。不要忘了你是上数学课,你今天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离开了这个,你的“吃喝玩乐”就没有价值了。但是谢老师今天的“吃喝玩乐”,所有环节都没有离开“数学味”,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标签:教学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