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V的艺术魅力——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与贡献

MTV的艺术魅力——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与贡献

巩伟[1]2000年在《MTV的艺术魅力——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与贡献》文中认为MTV包括了艺术种类的一切要素。它融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手段于一炉,属于典型的综合艺术,从而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众多观众,其受欢迎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 MTV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互相依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犹如歌曲中音乐与歌词之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音乐是声音艺术,主要是通过表现思想感情并取得听众思想感情的共鸣来发挥作用。电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它从视觉上为观众提供了“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 音乐的功能并不是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是始终如一、没有变化的。它既有持续性的一面,又有变化性的一面,持续性是指音乐作品被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们所演奏和欣赏,并获得大致相同或一致的效果,表现出功能的持续性。变化性则表现在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某些作品被重新评价和解释,在新的背景下产生新的效果,发挥其功能。 MTV改变了以往人们欣赏音乐时的盲目性和模糊性,使人们不但从音乐旋律自身领略到了一种旋律美的韵味,同时直接观察到了音乐表演者在进行音乐的“二度创造”的过程,并由原本只有表演者一人通过自身有限的阐释音乐的能力,进而借助优美的电视画面,精心设计的表达音乐情感的场景来帮助观众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了一种全方位的审美娱悦体验。 MTV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被人们广泛的关注并接受。这于此种艺术形式在音乐美学方面的发展与贡献紧密相关。MTV使音乐审美视觉化、音乐表现多样化,为音乐阐释开辟了新的途径,使以往高深的音乐作品普及化,并产生了音乐语言的复调性。

王思琦[2]2005年在《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中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因此,本文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周晓燕[3]2013年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周华生[4]2009年在《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摇滚(乐)的存在及其声音感觉的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以摇滚(乐)作为一个个案研究,通过研究摇滚(乐)这样一种特殊的感性样式的存在,进一步透析摇滚(乐)特有的“声音感觉的逻辑”,通过研究得出:摇滚(乐)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是一种独特的“狂飙喧嚣感性叙事”,这种感性叙事与其他诸如西方古典音乐或民间音乐一样,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塑了自身特定的“文化族群”和独特的感性经验。摇滚(乐)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它被作为当今社会音乐文化和感性体验的一个重要补充。在零度批判的视域下,文章对摇滚(乐)的声音感觉的逻辑进行一些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梳理。在上述“[叙事]+[(狂飙喧嚣的)+(感性)]”的基础上,笔者对普遍存在于音乐活动中的“声音感觉的逻辑”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概括和论述:“声音感觉的逻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音乐活动中的感性能力;并且,多元文化的“不同文化规训”、多元主体的“不同的原始积累”形塑了多元并存的“声音感觉的逻辑”;由于在各类音乐活动中都存在一种与其合式的“声音感觉的逻辑”,并且这种感性的能力会作为一种“意向”伴随音乐的创造和体验的活动之中,发挥着一种主导性的作用。为此,面对具体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势必要寻求与之“合式”的“声音感觉的逻辑”,因为音乐的感性形式在根本上说就是“声音感觉的逻辑”的一种形式再现。本篇论文的内在驱动力——“走山‘音乐的博物馆',需要几副‘耳朵'?”。

王利娟[5]2010年在《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流行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作为一种最具冲击力的音乐流派,当代流行音乐不仅有着独特的美学主张、美学品质及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它给传统艺术观念、音乐审美理念以及传统的表演和创作理念、传统的音乐审美习惯和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冲击。流行音乐之所以有这样异乎寻常的成就,大众审美情趣对其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对流行音乐的分析过程中,主要从大众审美情趣这一方面,展现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嬗变的原因和所形成的审美特征。意在消除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偏见,期待人们对流行音乐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文章的主体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三个阶段介绍不同的时期由于大众审美情趣的不同,对流行音乐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在大众审美情趣的影响下,流行音乐艺术风格嬗变的原因,主要从当代大众文化的演变、当代审美观念的转型、追求时尚的审美期待视野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当代审美观念这一方面是讨论的重点。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对流行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最为深刻的影响,具体言之,主要从大众现代生活方式、心理需求和大众娱乐性的需求来揭示这些因素对流行音乐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在大众审美情趣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从歌词的语言、曲调的旋律、表演的形式这三个方面阐述流行音乐的美学特征,意在发掘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所在。第三部分,主要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流行音乐的时间性、非理性、大众性以及日常生活性的特征,以及其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

游婧[6]2010年在《驯从·融合·消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初,音乐电视,这个西方舶来之物,在经过“民族化”改造之后,成为了风靡中国大陆的一种电视艺术类型。它以音乐语言为表意方式,以图像语言为表现形态,为受众营造出一个超现实、梦幻般的审美快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音乐电视在中国大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音乐和图像,作为音乐电视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直接反应着中国音乐电视的发展过程。从最初图像作为音乐的附属品,到图像与音乐相互融合,再到图像对音乐的消解,中国音乐电视的视听关系在不断的调整、摸索。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后现代文化的无情蔓延,使得中国音乐电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重新认识定位“民族化”,从精英走向大众,商品属性的显露,成为了中国音乐电视视听发展的主要趋势。

肖怡[7]2007年在《光电声影中的本土变奏》文中研究说明音乐电视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被西方誉为“三分钟的视听轰炸”。最初的音乐电视是为了促销音乐制品,但由于其制作的精良与艺术感染力的强烈,使得音乐电视在商业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为一种新艺术品种。作为西方舶来品的音乐电视(MTV),从传入我国就面临着本土文化的改造与发展。中国的音乐电视经历了模仿初创、发展壮大、成熟繁荣的阶段。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以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实际国情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改造整合,中国的音乐电视表现出“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中“情理交融”的统一,并以“虚实相生”的传统意境创造了中国音乐电视的独特美感。中国音乐电视要建构一种新美学,演绎光电声影中的本土变奏,就必须处理好商业、艺术与文化之间关系,融入全球化,坚守民族化,充分尊重本土受众的审美心理,走出中国音乐电视的和谐发展之路。

吕炎[8]2007年在《MTV著作权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对MTV著作权的保护是近年来我国著作权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反复探讨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并结合实务界的最新动态,对此命题做出阐释,借以探讨在我国建立MTV作品著作权保护机制的方式、方法问题。在本文的第一章,笔者考证了MTV的涵义,起源,并对与MTV产业密切相关的KTV产业的产生、发展沿革做出介绍。在本文的第二章,笔者结合若干现实案例,分析了KTV产业与MTV产业的权利冲突状况并联系双方争议焦点,对MTV的法律属性进行分类剖析。在本文第三章,笔者对MTV侵权赔偿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在确定MTV侵权赔偿数额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本文最后一章,笔者联系我国实务界的最新发展,对文化部和国家版权局提出的两种MTV保护模式进行评析,并对我国目前MTV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运作机制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耿蕾[9]2010年在《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后现代主义音乐思潮(以下简称后现代音乐思潮)也随之形成,先是对西方音乐领域继而对我国音乐领域的各方面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对当代大学生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本文以音乐艺术为对象,结合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音乐学等的相关视角,从对后现代音乐思潮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渊源的考证出发,对后现代音乐思潮进行多维度分析,全面梳理后现代音乐思潮在音乐的观念、创作手法、表演方式及欣赏心态等各方面对音乐所产生的冲击和重大影响,总结其艺术特点与总体特征,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在中国,后现音乐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领域“百花齐放”政策的贯彻传入并不断冲击着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领域,虽然后现代音乐思潮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各方面还有待成熟与完善,但其对中国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后现代音乐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分析了后现代音乐思潮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特别论述了后现代音乐思潮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提出了相关思路与对策。面对当今后现代音乐思潮迅速传播蔓延之际,我们对此首先应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其次在分析思考后现代音乐文化时,要有独立的文化策略与对策;再次应把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本能爱好深化为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潮流的认同和对有悖于社会进步与发胀潮流的唾弃。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评判后现代音乐思潮,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来为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服务,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林剑兰[10]2013年在《论析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新发展》文中提出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发展至今已到了一个多元交叉的局面。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社会环境下,“民族声乐多元化”可以说是对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势的准确概括和归纳,而“新民歌”则是新时期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现象。笔者拟从集民族性、时代性、时尚性为一体的“新民歌”这种新音乐形式和现象进行系统的剖析和论述,以小见大来窥探新时期我国民族声乐的新发展。在收集了中国民族声乐和“新民歌”的相关文献和了解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论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进程,从横向发散思维对发展中的“新民歌”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和形态特征进行系统的阐述。笔者认为,“新民歌”的发展利弊并存,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民歌”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更好地促进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MTV的艺术魅力——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与贡献[D]. 巩伟. 郑州大学. 2000

[2]. 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 王思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3]. 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

[4]. 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摇滚(乐)的存在及其声音感觉的逻辑[D]. 周华生. 上海音乐学院. 2009

[5]. 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 王利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 驯从·融合·消解[D]. 游婧.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7]. 光电声影中的本土变奏[D]. 肖怡. 南昌大学. 2007

[8]. MTV著作权保护研究[D]. 吕炎. 中国政法大学. 2007

[9]. 后现代音乐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耿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10]. 论析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新发展[D]. 林剑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MTV的艺术魅力——对音乐美学的发展与贡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