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壁垒求“破壁”——山东农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壁垒论文,直面论文,启示论文,农产品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山东省,因国外技术壁垒提高而备尝“碰壁”的苦头,出口与2001年同比下降了30%。然而,加入世贸组织一周年之际,山东却交出了一份不寻常的“答卷”:1~10月份,农副产品出口总额41.3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6.9%。
打“进攻战”先抬“自家门槛”
今天,一张覆盖种养、加工、出口各环节的“质量检测网”,已在齐鲁大地全线拉开。
山东最大蔬菜出口企业龙大集团的总裁宫学斌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有两场仗要打: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比如大豆,打的是“保卫战”,为的是让国外产品少进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如蔬菜、禽肉、水果,打的是“进攻战”,为的是让我们的产品多出口。应对国外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的绿色壁垒,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加强检测和认证,首先抬高“自家门槛”。
“肉鸡大王”诸城外贸集团,2002年光检测环节的投入高达500万元。
诸城外贸集团总经理王金友说:“现在产品出口前,已建起三道检测防线:一道是企业自检,另两道是农业部门和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的检测。尽管三项检测的费用加起来,使每吨产品增加了800元左右的成本,但咬紧牙关也必须这样做。”
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厅了解到,山东财政2002年投入1亿多元用于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但各出口企业自己引进国外检测设备、建立检测中心的投入,已远远高于这一数字。
以新模式推行“铁标准”
检测和认证只是第一道关口,说到底,合格的农副产品是种(养)出来的,不是检出来的。一些出口企业老总对记者如是说。
他们认为,过去的“公司+农户”模式,已经不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或养殖的农户,受素质和公司刚性管理缺位的制约,难以保证所产原料的质量。为此,多数出口企业将“公司+农户”改造成为“公司+农场(养殖场)+农业工人”的新模式。农场或养殖场分两种类型,一是紧密型,企业自办,自属自管,雇用农民做工;一是相对松散型,农民大户自主经营、自主雇工,但企业以契约的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他们称,这样的农业标准化才是“铁标准”。
敢把“生产档案”向国外消费者公开
对农产品田间生产实行档案化管理,成为出口企业的“新时尚”。
安丘市东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出口大葱、小香葱和山药的民营企业。今年,按照日本客户提供的技术要求,生产基地全部建立了田间档案。就是说,日本消费者从超市中买到公司出口的一棵葱后,根据所附标签上的检索号码登录网址查询,便能尽知这棵葱在中国是怎样长出来的,它的土壤、水质、农药和肥料使用情况及整个栽培过程,通过文字、图片资料一览无余。
总经理吴卫东一语透出远见:“之所以把田间生产档案毫无保留地向国外消费者公开,是为了破除他们对中国农产品的‘心中壁垒’。”
盯着多个“门槛”调整产品结构
“国外的门槛固然普遍越来越高,但同类产品和不同产品对应于不同的国家,门槛还是有差异的。要想在2002年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增加出口,就是盯着多个门槛调整产品结构,”烟台市吉龙集团总经理助理梁强说。2002年头10个月,公司出口量与去年同比增长26%。
诸城外贸集团掌门人王金友把2002年称作禽肉出口的“冬天”。上半年,诸城外贸集团出口比2001年同期下降82.5%;但至10月底,却同比增长18%。这同样来自“多门槛路线”。
山东省外经贸厅厅长王春涛分析,山东农产品出口能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得益于建立了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同一产品多个市场的销售格局,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2002年,山东一举打开肉类消费大国俄罗斯市场,冻猪肉和冻禽肉出口达到4.5万吨。东欧、南亚、非洲市场,出口增长60%以上;南美洲、大洋洲、中东市场,增幅也在30%左右。
联系电话:010-8582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