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政府”制度的特点、利弊分析_政治论文

中国“大政府”制度的特点、利弊分析_政治论文

中国“大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利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弊论文,中国论文,体制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体制是政府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功能的总和。中国政府体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确立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最近十几年中得到了改革。它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和完全的计划性,政府采用行政方式直接干预和指挥生产经营活动。这种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很显然,这一模式与我国业已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不相适应。改革政府体制已成为现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中国政府体制的基本特点

根据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组成。

从政治实践来看,中国政府体制是一种按照产品经济的设想建立起来的,与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政、军、经济、文化合一的中央集权体制。这种体制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结构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中央集权和计划管理为模式。

中国政府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国家权力结构,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为内容的政党体制,以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自治县)、乡(民族乡)五级政府为主的分层管理和上下统一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党管干部为主要原则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将党的领导与司法独立结合起来的司法体制等。宏观而言,中国政府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1.以政治为中心,实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一体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国营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社会实现了高度的政治化,政府成了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社会各系统的指挥中心,从而建立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一体化的社会。这种高度一体化的结构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与社会其他领域不象有些国家那样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政治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尤其是经济行为不分,政治主体与经济主体同一;社会的其他行为都被视为政治行为的延伸;政府对社会事务——上至经济活动,下至人民的日常生活——实行直接的统一管理。因此,政府政策的变化就成为社会变化的根本依据,上述特点在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以前尤为突出,以往“政治决定一切”、“政治是核心”、“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等政治性口号,就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2.在政府体制中确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也是中国政府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政府体制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做出的共同选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中国政府产生和确立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立国的一项基本原则。

从政治结构来说,中国政府体制也由横纵两个方面的结构组织,如果我们简单地将中国政府分为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的话,那么,根据中国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中国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组成,担负着立法、行政、司法和指挥全国武装力量,保卫国家安全的功能。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是中国政府的领导核心,是政治决策的中心。

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上又分为省、市、县、乡几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在结构上又上下对应,没有重大差异(乡级政府相对简单一些)。在每一级政府中,党的领导地位都得到了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在政府的组织、人事和决策诸方面,在每一级政府以及每一级政府的每一个结构中都贯彻了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3.在政府管理体制中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计划模式

从政治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政府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计划管理模式。这种以高度集权和计划管理为模式的政府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在国家或政府社会各个细胞,尤其是同经济细胞的关系上,权力集中在国家或政府的手中,政治权力尽可能地直接介入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细胞,计划指标、政治和行政指令是国家或政府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政企不分”、政治与社会的一元结构就是这种管理体制的一大特征。

其次,在政府的层次结构中,在中央与地方,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中,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手中,最后逐级集中到中央。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政治决策通过计划指标、政治指令和行政手段层层下达,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逐级负责。下级政府的政治行为主要体现为贯彻和执行上级政府的指示,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

再次,在政府诸体系中,在政党同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政治结构的关系上,权力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手中。国家权力机关,政府部门、司法部门、政治协商会议、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都要受党的直接或间接的领导和管理。1953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的领导原则,1958年“大跃进”中提出的“书记挂帅”的口号,以及之后提出的“党的一元化领导”,八十年代人们对于党委、人大、政府相互关系的件件通俗的表达,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这一特点。

最后,在党的系统内部,权力集中于党的各级领导班子手中,在党的领导机构中,权力又集中于少数几个常委手中,而常委的权力又集中于党的第一书记的手中。

中国政府上述特点的形成,既有理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中国历史传统和中国革命特点的原因,另外也不能排除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政府体制的上述特点。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种尝试还没有使中国政府体制转型。

二、中国政府体制利弊分析

世界上政府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在诸多的政府体制中,并不存在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绝对好的政府体制。

对政府体制的评价和利弊分析首先应该建立在对其政治效能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政府的政治效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考察其政治的权威来分析其社会基础的广泛性。政治的权威性反映了公民对政府的支持程度和政府政策所遇阻力的大小程度,它可以通过公民对政府领导人、政府政策的基本态度反映出来。另一方面,通过逐项考察政府的指导能力、动员能力、分配能力、利益综合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监督能力、服务能力、维护秩序等能力以及其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指标来确定政府的政治的有效性。政府政治的有效性反映了政府效能的大小。

综合分析,高度集权型的中国政府体制曾经是一种有职能的政治体系,它拥有一致性、一体性、合法性、组织性、高效和稳定的特点,它的最大优点是:

1.它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体系,并从制度上确立了这个强大的政党体系的领导地位。

一般来说“一个强大的政党体系存两种能力:第一,通过体系扩大参与,控制或转移动乱以及革命性的政治活动;第二,缓和并疏导新近被动员的集团参与政治活动,使之不破坏体系,因此,一个强大政党体系可以为吸收新的集团进入体系提供制度化的组织和程序。这种政党制度的发展是现代化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最大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在几十年的斗争中,建立了较为广泛的的群众基础,它不断地吸收新的成员,并将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政府体制,有利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

2.自下而上的集权体制有利于社会动员,也有利于形成一种较多的政治效能。

由于中国政府体制是一种按照产品经济的设想建立起来的,与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央集权体制,所以,它可以强有力地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可以发挥比较高的指导、分配、管理和维护秩序的能力。

3.高度的政治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

中国政府的影响渗透于社会创造的各个领域。这件高度政治控制的政府体制不仅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行动,而且有利于实行“全国一盘棋”,上下统一与一致的管理。

中国政府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它适用于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的群众性运动的需要,对于建国初期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恢复国民经济、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保卫新生政权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国政府体制便显示出了固有的弊端。特别是随着十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日益明确,自主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日渐提高,而政府的政治效能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表明:产生于战争年代、确立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中国政府体制有很多地方已不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要。其主要弊端在于:

1.社会结构的一体化,一方面使政府事无巨细地大包大揽,从而造成政府事务庞杂,效率低下,机构庞大,人员繁多;另一方面,使政府官员不仅有权支配政治资源,而且有权直接支配经济资源,从而为政治腐化埋下了祸根。现实生活中的“走后门”、“拉关系”、“批条子”就是这种弊端的具体表现。

2.党政不分以及党的大权独揽使党凌驾于国家权力机关之上,造成党的各级组织的国家化和行政化。这种状况使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徒有虚名,严重地影响了其它政治结构和组织的功能的发挥。

3.高度集权和计划的管理体制,使地方、集体、组织、单位和个人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自由权利,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缺少活力。此外,这种体制缺乏权力的制约,缺乏人民群众的监督,因而,“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作为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这种体制往往造成长官意志,官僚主义,好大喜功,不求效益,办事拖拉,不讲效率,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因此,中国领导人曾经指出:权力过分集中是中国政府体制中一切弊端的总病根。

4.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难以进入良性运作轨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这表明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尚未进入完全自觉运行状态。根本原因则在于长期沿袭的,未能从根本上加以改革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虽然以产品经济为对象,但是这种产品经济不是在对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作出符合历史规律的否定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社会化意义上的产品经济,而是在人为地否定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虚构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成分,这就使得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一诞生出来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专制政治的“胎记”。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造成“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根本性原因。

5.某些政治权力对经济生活进行非正常渗透,导致权力商品化现象。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第二种是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第三种是以上两种情况都有。我国现阶段国家权力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反作用,恰恰表现为恩格斯所说的第三种情况。总体而言,我们的党政机构,对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着积极的保证作用和促进作用。但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某些党政部门和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商品经济进行非正常渗透,从而产生官商勾结、以权经商、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这种特殊的社会问题既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本质格格不入,从根本上违背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要求,又与商品经济的平等交换原则和现代市场经济机制产生尖锐矛盾。

6.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低下的行政效率造成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官僚机构”现象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尖锐矛盾,除了滋生某些权力商品化现象以外,还突出表现在一些管理部门行政效低下,严重制约着商品经济朝着现代社会方向迅速发展。鉴于以上弊端,改革政府体制,提高和加强政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能力,是中国政府发展的迫切任务和基本方向。

标签:;  ;  ;  ;  ;  

中国“大政府”制度的特点、利弊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