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布线系统在“三网合一”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潇[1](2016)在《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智能化楼宇建设已经在现代化建筑群中得到普及。楼宇的智能化建设是通过综合布线来实现的。针对建设项目的不同需求,研究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实现方案对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某项目的综合布线系统为依托,探索综合布线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楼宇智能化建设的解决方案。首先分析了智能化楼宇建设规范及综合布线基本原理,根据拟建设项目应用需求,给出了包括生产管理综合楼(地上九层)、宿舍楼(地上六层)、分析化验楼(地上四层)、公共停车场(地下一层)等主体建筑群的智能化建设目标,分析了该建筑群的综合布线系统模型及设计原则;其次,基于综合布线系统行业规范、设计标准,确定了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网络协议和网络拓扑结构;进而完成了面向上述建筑群体的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基础网络平台、服务器及存储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智能机房、停车场及门禁一卡通系统及楼宇自控系统的设计,并根据设计方案,选取相关设备,完成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完工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办公大楼线路、路由、管理控制、中心机房应用等测试,对所有系统进行了运行调试,结果表明,各系统运行正常,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刘建英[2](2014)在《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化社区是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建设一流智能化社区需要实现智能化网络覆盖整个社区。在研究了早期住宅接入使用的宽带技术ADSL、FTTB+LAN后,我们选择采用单纤三波,光纤到户的EPON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社区的网络建设,社区信息网络系统采用EPON(无源光网络)技术建立每个家庭的FTTH(光纤到户)型系统,可以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的集成;为社区配套设施提供FTTB(光纤到楼)服务;并可为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提供EPON传输平台。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探讨如何利用EPON技术实现社区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的三网合一。本文通过对智能化社区的网络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形成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就此进行社区三网合一的研究。首先,根据调查结果,对社区三网合一项目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其次,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具体的设计。选择技术方案,选择结合了FTTB和FTTH的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解决方案。确定设计目标,规划层次模块,并制定目标实施进度。然后,搭建社区三网合一的技术平台,结合技术方案、技术路线,以及新建的社区用户管理系统和现有业务支撑平台按照目标实施进度分阶段实施社区三网合一。最后,利用各种方法对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进行测试,对具体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整理,完善三网合一并进行评价分析。在社区三网合一的建设期间,与厂家进行深入交流、交换意见,达成相应共识,并一起开展各项工作,包括一起参与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机房环境的搭建、数据配置、业务开通,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处理。经过在部分社区建设中的具体实践,证明了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能很好地满足智能化社区建设的需求,可以在今后的社区建设中进行推广。
王勇[3](2013)在《省农干院FTTH宽带工程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不仅在长途网、城域网乃至接入网主干段得到大量应用,也继续向接入网的配线段和引入线部分延伸,最终实现光纤到户。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既是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也是重要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和提升长远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全面提升国家信息基础架构的层次、质量和安全,接入网是关键,而FTTH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因此关注和发展FTTH在我国具有很深远的意义。论文结合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宿舍改造的通信网络建设,根据宿舍区各个宿舍楼的分布和楼层结构,以及宿舍网络的规模,设计了网络建设方案。根据目前的建设要求和一定时期的发展规划,采用基于PON的FTTH模式,实现语音和数据的综合接入。论文介绍了FTTH技术和PON技术的应用,按照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开展了网络设计规划、设备选型等工作,对网络拓扑、施工方案进行了设计,给出了工程预算。所设计的网络建设方案,能够适应宽带用户对网络传输能力、传输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满足宽带接入网络的长远发展要求。目前该项目已经按照工程计划完成,达到了设计要求。该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提高了中国联通德州齐河公司的网络和系统的支撑服务能力,提升了齐河公司的客户服务能力、水平、质量,满足了用户改善网络通信质量的要求。
许彦[4](2009)在《基于WLAN的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在现代矿山井下工程中,如何实现井下语音通信、视频监测、人员与设备跟踪定位等成为矿山企业管理者首先面对的问题。井下综合通讯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将是我国矿山企业的一次巨变。井下综合通讯系统的建立不仅对井下作业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实现矿山企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也有重要的意义。井下综合业务系统是以多学科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在研究中不仅要具备采矿学科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嵌入式系统理论、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在论文的写作中,本文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首先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相关理论,包括其传播特性、协议标准、工作过程与原理等;(2)组建了三网合一系统信号传输模块的复用部分、并在骨干网络进行了冗余设计;(3)介绍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和组成,给出了井下监控系统组建的方案;(4)介绍了语音通讯系统的VOIP原理,VOIP话机内部结构和工作流程以及涉及的VOIP协议,给出了VOIP服务器的配置;(5)介绍了人员定位考勤系统方案的硬件整体框架,设计了其核心硬件,介绍定位系统的定位原理和软件实现;介绍了方案的硬件整体框架和各部分硬件模块的设计实现;(6)最后以大红山铜矿为工程实例,阐述了三网合一的实施过程中网络规划、无线接入点的布置等问题;本文基于有线无线局域网协议,提出了井下无线视频语音定位考勤三网合一综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通过本系统的使用可以避免视频监控、语音通讯、定位考勤三套网络重复建设,提高线路的利用效率,提供综合服务。该网络具有传统井下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提供了未来数字化矿山乃至无人作业工作面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杜江[5](2008)在《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政府部门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对政府部门办事服务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对信息综合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数据共享和数据快速交换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焦点,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和重要目标,不仅需要访问和综合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而且需要多层次、多视角地应用跨业务范围的信息,需要通过信息的碰撞和关联,充分挖掘现有的数据资源,捕捉、分析和沟通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设计力图打破传统的网络应用模型,以中共中央组织部“三网三库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为指导,构建“三网合一”的网络平台和数据中心,通过集中式应用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数据快速交换,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用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浪费,降低总体管理成本,提高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的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三网合一的网络平台。2.构建大集中式数据中心模型。3.构建物理隔离下的三网数据交换模型。4.构建网络和数据安全模型。5.构建适于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的工作信息化模型。6.构建适于未来网络发展和互联互通的开放式网络模型。本论文共分绪论、构建设计研究和总结展望三个部分,应用软件工程硕士所学理论和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周健[6](2007)在《基于HFC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多功能的智能化小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为了在小区内营造一个宽带的数字化传输网络,推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与电话通信网三网合一。目前三网合一的历史并不长,出现了许多技术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利用光缆同轴电缆网(HFC)技术是当前三网合一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参与了一些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开发,主持了一个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撰写,文中对技术方案的设计原则、网络结构的选择方法、业务频带的划分策略等给出了较详细的阐述;对网络信道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小区功能的实现进行了重点剖析。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智能小区和三网合一的相关基础,通过分析各网的现状,阐明了三网合一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三网合一现有的技术要点。接着通过剖析各种接入网技术的特点,选择HFC网络,并将HFC双向网络的原理应用于智能小区的设计中。然后针对基于HFC技术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方案及功能实现作了详细介绍,在设计中遵循软件工程的系统开发原则,具有超前意识,使小区的技术处于先进地位。作为对基于HFC技术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可行性验证,论文的最后以某小区的三网合一工程为应用实例,通过实践表明了其设计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并获得好评。本文所设计实现的基于HFC技术的智能小区,可以实现有线电视CATV、视频点播(VOD)、计算机网络、物业管理、室内防盗、紧急求助和信息查询等功能,不仅能使小区系统的功能得到扩展,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设计为智能小区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案,具有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推广性。
本刊编辑[7](2006)在《IB中国行——智能建筑领域的饕餮盛宴——2006智能建筑技术高峰论坛 成就您的新电气世界》文中研究说明
刘燕,张强[8](2006)在《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在智能小区的新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
于新俊[9](2003)在《大连电力学校校园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以大连电力学校校园网规划和设计为背景,从校园网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入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电力学校校园网设计与实现的整个过程。 论文简要介绍了Internet和校园网的概念,并对大连电力学校校园网的组网需求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种组网技术的优缺点。从实用的角度重点论述了校园网的结构选型、网络层次结构、系统总体设计、设备选型、综合布线系统以及三层交换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 论文从电力学校校园网需求分析入手,对电力学校校园网的逻辑网络设计和物理网络设计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全面的介绍,其目的是要建设一个先进、实用的校园网。 论文的最后,对本论文所设计的校园网网络方案作了分析,并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电力学校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校园网络采用的安全机制等。 本文中参照了当前诸多校园网和金融网络方面的相关组网形式和成熟的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张言荣[10](2002)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纵横谈》文中指出阐明了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技术,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一项重要技术;GCS是IB的一个子系统。介绍了综合布线技术的概念、内容、作用和GCS的概念、子系统。着重介绍了综合布线技术当前应用的热点技术和发展方向。介绍了国内外综合布线标准的发展方向。
二、综合布线系统在“三网合一”网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布线系统在“三网合一”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布线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标准 |
1.3.1 国际标准简介 |
1.3.2 美国标准简介 |
1.3.3 国内常用标准简介 |
1.3.4 综合布线其他相关标准简介 |
1.4 研究内容 |
2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
2.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特点及优点 |
2.1.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定义 |
2.1.2 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
2.2 综合布线系统网络协议 |
2.2.1 SNMP协议 |
2.2.2 CMOT协议 |
2.2.3 CMIS/CMIP协议 |
2.2.4 LMMP协议 |
2.3 网络拓扑发现 |
2.4 网络故障管理 |
2.4.1 网络故障管理概述 |
2.4.2 智能布线网络的故障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综合布线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思路 |
3.1 概述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建设目标 |
3.2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
3.2.1 设计概况 |
3.2.2 设计原则 |
3.2.3 方案设计 |
3.3 基础网络平台设计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网络系统设计 |
3.3.3 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
3.3.4 安全系统设计 |
3.4 服务器系统设计 |
3.4.1 服务器平台的要求 |
3.4.2 应用服务器选型及配置 |
3.5 中心机房系统 |
3.5.1 总体设计 |
3.5.2 工程概况、工程分项及综合说明 |
3.5.3 接地系统设计 |
3.5.4 KVM系统 |
3.6 停车场系统 |
3.6.1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
3.6.2 系统解决方案及技术描述 |
3.6.3 使用流程 |
4 项目实施方案及系统测试 |
4.1 项目实施方案 |
4.1.1 网络系统内容介绍 |
4.1.2 网络项目的实施原则 |
4.1.3 网络系统规划 |
4.1.4 局域网规划 |
4.1.5 网络实施过程规程 |
4.1.6 网络实施 |
4.2 系统测试 |
4.2.1 项目办公基地系统集成网络概述 |
4.2.2 项目办公基地系统集成网络拓扑 |
4.2.3 项目设备汇总 |
4.2.4 综合办公大楼线路测试 |
4.2.5 路由测试 |
4.2.6 管理控制测试 |
4.2.7 中心机房应用测试 |
4.2.8 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关键技术 |
2.1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3 相关技术 |
2.3.1 PON技术 |
2.3.2 EPON技术 |
2.3.3 FTTx |
2.3.4 软交换技术 |
第三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需求分析 |
3.1 用户需求 |
3.1.1 业务需求 |
3.1.2 用户带宽需求 |
3.1.3 上联带宽需求 |
3.1.4 ODN网络需求 |
3.2 功能需求 |
3.3 性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层次架构 |
4.2.1 业务承载平台设计 |
4.2.2 数据业务设计 |
4.2.3 话音业务设计 |
4.2.4 视频业务设计 |
4.2.5 IPTV业务设计 |
4.3 硬件设备选型 |
4.3.1 OLT设备选型 |
4.3.2 ONU设备选型 |
4.3.3 光放大器设备选型 |
4.3.4 核心交换机设备选型 |
4.4 接入层VLAN规划 |
4.5 IP地址分配 |
4.6 网管设计 |
4.7 ODN组网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实现 |
5.1 总体实现 |
5.2 业务端实现 |
5.2.1 话音业务实现 |
5.2.2 互联网业务实现 |
5.2.3 CATV业务实现 |
5.2.4 VOD点播业务实现 |
5.2.5 智能化业务实现 |
5.3 用户端实现 |
5.3.1 三网合一业务实现 |
5.3.2 用户数据管理 |
5.3.3 日常故障维护 |
5.4 网管系统实现 |
5.4.1 硬件平台及软件环境 |
5.4.2 主要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测试与评价 |
6.1 测试的目的 |
6.2 测试分类 |
6.3 测试用例 |
6.3.1 PON接口测试 |
6.3.2 PON基本功能测试 |
6.3.3 传输能力测试 |
6.3.4 PON的业务能力测试 |
6.3.5 二层功能测试 |
6.3.6 三层功能测试 |
6.3.7 线路保护功能测试 |
6.3.8 系统可靠性测试 |
6.3.9 组播功能测试 |
6.3.10 网管测试 |
6.3.11 环回功能 |
6.3.12 ODN测试 |
6.3.13 设备测试 |
6.3.14 光缆工程测试 |
6.3.15 帐号测试 |
6.4 测试分析 |
6.4.1 光缆工程测试结果 |
6.4.2 帐号测试结果 |
6.5 具体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省农干院FTTH宽带工程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FTTH技术的发展 |
1.3 课题意义与主要工作 |
1.3.1 课题意义 |
1.3.2 课题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FTTH技术与综合布线系统 |
2.1 FTTH概述 |
2.2 FTTH系统的原理 |
2.2.1 点到点接入技术实现FTTH |
2.2.2 无源光网络技术实现FTTH |
2.2.3 FTTH网络的发展 |
2.3 光纤接入网的构成 |
2.3.1 光线路终端(OLT) |
2.3.2 光网络单元(ONU) |
2.3.3 光分配网络(ODN) |
2.4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
2.4.1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
2.4.2 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 |
2.4.3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 |
2.4.4 综合布线的传输介质及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省农干院网络系统的设计 |
3.1 用户建设规划和要求 |
3.1.1 项目简介 |
3.1.2 网络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
3.1.3 网络建设需求分析 |
3.2 网络设计思想 |
3.2.1 网络设计规范 |
3.2.2 网络总体结构 |
3.2.3 技术特点 |
3.3 网络设计方案 |
3.3.1 网络现状 |
3.3.2 网络拓扑结构 |
3.3.3 网络线路与设备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省农干院网络系统的实现 |
4.1 综合布线系统的实现 |
4.1.1 工作区子系统 |
4.1.2 水平子系统 |
4.1.3 垂直干线子系统 |
4.1.4 管理间子系统 |
4.1.5 设备间子系统 |
4.1.6 建筑群子系统(入口设施) |
4.1.7 系统设计的特点 |
4.2 光缆选择及相关要求 |
4.2.1 光缆的一般要求 |
4.2.2 FTTx系统中的光纤类型 |
4.2.3 光缆的选择 |
4.3 工程预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WLAN的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背景 |
1.1.2 技术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二章 三网合一通讯理论研究 |
2.1 井下无线三网合一系统概述 |
2.1.1 井下无线三网合一系统总体需求和目标 |
2.1.2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
2.1.3 系统总体结构 |
2.2 WLAN(无线局域网) |
2.2.1 无线局域网主要协议802.11B介绍 |
2.2.2 WIFI介绍 |
2.2.3 802.11b的基本运作模式 |
第三章 中端传输部分 |
3.1 传输部分组建 |
3.1.1 传输部分组成 |
3.1.2 交换机 |
3.1.3 光电转换器 |
3.1.4 无线智能AP |
3.1.5 传输线缆 |
3.1.6 连接接口 |
3.1.7 独立供电电源 |
3.2 中端传输部分改进设计 |
3.3 中端传输部分的冗余设计 |
3.3.1 链路冗余 |
3.3.2 设备能源冗余 |
3.4 中端传输部分的可靠性分析 |
第四章 视频监控系统 |
4.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
4.2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
4.2.1 前端视频采集部分 |
4.2.2 中端传输部分 |
4.2.3 终端处理显示部分 |
4.3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特点优势 |
4.3.1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特点 |
4.3.2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优势 |
第五章 语音通讯系统 |
5.1 VOIP原理介绍 |
5.1.1 VOIP的基本传输过程 |
5.1.2 VOIP电话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标准 |
5.1.3 语音编码标准 |
5.2 井下无线语音通讯系统 |
5.2.1 无线VOIP话机 |
5.2.2 语音通讯系统中端传输部分 |
5.2.3 无线语音通讯系统地面服务器 |
第六章 定位考勤系统 |
6.1 无线定位原理 |
6.1.1 基于小区基站标识(Cell Base Station ID)的定位方法 |
6.1.2 基于TOA的定位 |
6.1.3 基于TDOA的定位 |
6.1.4 基于到达角度(AOA)的定位 |
6.1.5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 signal strength,RSS)的定位 |
6.2 井下无线定位考勤系统定位方式选择 |
6.3 大红山井下无线定位考勤系统的组建 |
6.3.1 大红山原井下无线定位考勤系统 |
6.3.2 定位标签 |
6.3.3 传输系统 |
6.3.4 地面服务器 |
6.4 大红山井下无线定位考勤系统的改进 |
6.4.1 井下无线定位考勤系统总体设计 |
6.4.2 井下无线定位考勤系统核心部件定位标签的硬件设计 |
6.4.3 定位标签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
6.4.4 无线定位考勤系统服务器软件介绍 |
6.4.5 改进后的无线定位考勤系统特点 |
第七章 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在大红山铜矿的实施 |
7.1 大红山铜矿综合通讯系统覆盖对象设计 |
7.2 井下网络拓扑结构 |
7.3 井下固定设备的分区 |
7.4 井下固定设备的安装 |
7.4.1 井下固定设备的位置设计 |
7.4.2 井下固定设备的安装 |
7.5 井下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网络规划 |
7.5.1 设备IP地址分配 |
7.5.2 井下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网络优化 |
7.6 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的应用情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1.1 背景分析 |
1.1.2 信息化建设形式分析 |
1.1.3 组织人事编制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
1.2 项目建设重大意义 |
1.2.1 建设内容 |
1.2.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
第二章 信息化构建设计研究 |
2.1 专网广域网建设 |
2.1.1 概述 |
2.1.2 网络平台建设技术体系 |
2.1.3 专网线路 |
2.1.4 网络管理 |
2.1.5 专网IP 地址规划 |
2.1.6 专网DNS 域名规划 |
2.2 专网语音系统 |
2.2.1 系统概述 |
2.2.2 语音规划 |
2.2.3 专网语音通信系统技术 |
2.2.4 语音系统组成与实现 |
2.2.5 专网语音编号规则 |
2.2.6 专网语音系统功能 |
2.3 专网视频系统 |
2.3.1 项目概述 |
2.3.2 专线MPEG2 方式技术方案 |
2.3.3 IP 平台H.323 方式技术方案 |
2.3.4 会场建设 |
2.4 专网数据中心 |
2.4.1 数据中心建设思路 |
2.4.2 数据中心职能 |
2.4.3 数据中心服务架构规划设计 |
2.4.4 数据中心存储系统设计 |
2.4.5 数据中心备份系统设计 |
2.4.6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
2.5 专网灾备中心 |
2.5.1 概述 |
2.5.2 灾备中心建设的目的 |
2.5.3 设计思想 |
2.5.4 异地备份解决方案 |
2.5.5 异地容灾-高可用解决方案 |
2.6 专网必备设备 |
2.6.1 局域网交换机接入设备 |
2.6.2 专网终端设备 |
2.7 内网视频系统 |
2.7.1 概述 |
2.7.2 软件视频会议产品设计概述 |
2.7.3 系统组网方案 |
2.7.4 设备配置 |
2.8 外网门户系统 |
2.8.1 概述 |
2.8.2 外网平台建设 |
第三章 内外网物理隔离及数据摆渡设计方案 |
3.1 物理隔离实现 |
3.2 摆渡工作流程 |
3.3 基础环境建设 |
3.3.1 概述 |
3.3.2 建设遵循标准 |
3.3.3 机房布局 |
3.3.4 机房布线 |
3.3.5 机房供电系统 |
3.3.6 机房环境控制系统 |
3.3.7 对机房防雷接地的要求 |
3.3.8 对机房装修的要求 |
3.3.9 消防 |
3.3.10 安防 |
3.3.11 机房机柜 |
3.3.12 配电柜 |
3.3.13 其它基础环境建设 |
3.4 网络及信息安 |
3.4.1 安全威胁分析 |
3.4.2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
3.4.3 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
3.4.4 网络加密技术解决方案 |
3.4.5 防火墙解决方案 |
3.4.6 入侵检测 |
3.4.7 防病毒系统 |
3.4.8 安全审计与入侵检测 |
3.4.9 主页防篡改 |
3.4.10 安全解决方案整体拓扑图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4.1 项目实施计划 |
4.1.1 2007-2008 年建设内容 |
4.1.2 2009 年建设内容 |
4.1.3 2010 年建设内容 |
4.2 总结 |
4.2.1 需构建的信息化模型 |
4.2.2 重点和难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HFC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小区的概念 |
1.2 三网合一的概念 |
1.3 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三网合一的技术论证及主要技术问题分析 |
2.1 各网目前的主要状况及问题 |
2.1.1 电信网 |
2.1.2 有线电视网 |
2.1.3 计算机互联网 |
2.2 三网合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2.3 三网合一的关键技术 |
2.4 三网合一接入网技术分析 |
2.4.1 数字用户环路(xDSL)接入技术 |
2.4.2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接入网技术 |
2.4.3 全光纤(FTTx)接入网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FC 双向网络分析 |
3.1 HFC 网的主要特点 |
3.2 HFC 网的系统结构 |
3.3 HFC 网的拓扑结构及结构形式 |
3.4 HFC 网的频谱安排 |
3.5 HFC 网双向传输的实现 |
3.5.1 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 |
3.5.2 数据语音的融合 |
3.6 HFC 网络信道的问题处理 |
3.6.1 HFC 网络的上行信道噪声来源及处理办法 |
3.6.2 上行通道中的失真及解决 |
3.6.3 HFC 网络中的冲突问题 |
3.7 HFC 接入网的关键技术 |
3.7.1 加扰与解扰技术 |
3.7.2 软交换技术 |
3.7.3 中间件技术 |
3.8 HFC 接入网的关键设备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方案 |
4.1 网络设计的原则 |
4.2 网络设计的目标 |
4.3 网络设计的总体概述 |
4.4 网络设计的总体结构分析 |
4.4.1 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的组成 |
4.4.2 小区双向HFC 网络的工作原理 |
4.4.3 多功能业务的频带划分 |
4.5 网络设计中的若干体会 |
4.5.1 传输体制的确定 |
4.5.2 光波长的确定 |
4.5.3 光节点的确定 |
4.5.4 光纤网络结构的确定 |
4.5.5 同轴网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功能实现 |
5.1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的功能概述 |
5.1.1 有线电视HFC 网的基本功能 |
5.1.2 安全防范系统 |
5.1.3 设备管理功能 |
5.1.4 物业管理系统 |
5.2 基于HFC 网的智能小区主要功能的实现 |
5.2.1 基于HFC 网的VOD 视频点播系统的实现 |
5.2.2 基于HFC 网的IP 电话系统的实现 |
5.2.3 基于HFC 网的电子商务的实现 |
5.2.4 基于HFC 网的设备管理的实现 |
5.2.5 基于HFC 网的物业管理系统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HFC 的智能小区应用实例 |
6.1 系统概述 |
6.2 HFC 网络多功能的频谱划分 |
6.3 光节点的选取和双向网络的建立 |
6.3.1 HFC 网射频指标的选择 |
6.4 计算机联网 |
6.5 VOD 系统的接入 |
6.6 网络设计 |
6.6.1 电缆分配网 |
6.6.2 双向光纤到楼区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 MCNS DOCSIS1.0/1. 1 标准的 Cable Modem 及 CMTS 技术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在智能小区的新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网合一及光纤到户在现阶段小区智能布线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
1.1 小区常用智能布线系统设计现状 |
1.2 接入网中的三网合一政策实施的不可预期性 |
1.3 建设三网合一及光纤入户 (FTTH) 的结合方式 |
2 无线网络在小区的应用 |
2.1 无线网络的优势 |
2.2 实施方案 |
3 结束语 |
(9)大连电力学校校园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Internet与校园网简介 |
1.1 Internet介绍 |
1.2 校园网简介 |
1.2.1 校园网的概念 |
1.2.2 校园网的发展阶段 |
1.2.3 校园网的特点 |
1.2.4 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 组网技术 |
2.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
2.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
2.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2.1.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素 |
2.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2.2 网络组件 |
2.2.1 基本术语 |
2.2.2 交换机 |
2.2.3 网桥 |
2.2.4 路由器 |
2.2.5 网关 |
2.3 拓扑 |
2.3.1 总线拓扑 |
2.3.2 星型拓扑 |
2.3.3 环型拓扑 |
2.4 校园网技术新发展 |
2.4.1 虚拟局域网技术 |
2.4.2 第三层交换技术 |
3 需求分析 |
3.1 组网背景 |
3.2 网络工程建设规划 |
3.3 校园网建设的思路与规划 |
3.4 系统总体目标 |
3.5 Avaya的一体化互联信息网络 |
3.6 方案设计原则 |
3.6.1 实用性和集成型 |
3.6.2 标准性和开放性 |
3.6.3 先进性和安全性 |
3.6.4 成熟性和高可靠性 |
3.6.5 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 |
3.6.6 可扩充性和兼容性 |
3.6.7 其它 |
4 系统总体设计 |
4.1 “自项向下”的设计思想 |
4.2 分层次的设计 |
4.2.1 网络层次结构 |
4.2.2 网络的三层结构 |
4.2.3 接入层 |
4.2.4 分布层 |
4.2.5 核心层 |
4.2.6 层次性网络设计的指导原则 |
4.3 局域网技术选型 |
4.3.1 以千兆网作校园网主干 |
4.3.2 交换式以太网 |
4.3.3 第二层和第三层交换 |
4.3.4 局域网结构分析 |
4.4 三层结构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
4.4.1 第三层交换概述 |
4.4.2 紧缩模式 |
4.4.3 全网状模式 |
4.4.4 部分网状结构模式 |
4.4.5 第二层交换模式 |
4.4.6 分离第二层交换模式 |
4.4.7 第三层交换模式 |
4.5 网络拓扑结构 |
4.6 分布层设计 |
4.7 接入层设计 |
4.8 冗余设计 |
4.8.1 产品结构的冗余 |
4.8.2 网络的冗余设计 |
4.8.3 负载平衡 |
4.9 多协议处理及路由能力设计 |
4.9.1 VLAN的设计 |
4.9.2 第三层交换技术 |
4.9.3 支持多种路由协议 |
4.9.4 组播支持 |
4.10 网络安全设计 |
4.10.1 安全风险分析 |
4.10.2 局域网络安全 |
4.10.3 广域网络安全 |
4.10.4 设置高性能的代理服务器 |
4.10.5 设置防火墙 |
4.10.6 安全性机制 |
4.11 网络综合管理系统 |
4.12 网络管理设计 |
4.12.1 网络管理功能 |
4.12.2 网络管理结构 |
4.12.3 主动网络 |
4.12.4 网络管理协议及工具 |
4.12.5 网管软件主要性能 |
5 设备选型 |
5.1 核心交换机Cajun P580RFT |
5.1.1 核心交换机技术指标 |
5.2 接入层主交换机Cajun P133G2,P134G2 |
5.3 Cisco2621路由器 |
5.3.1 产品特性 |
5.4 Intel架构服务器 |
5.5 楼层交换机技术特点 |
5.5.1 高性能 |
5.5.2 高可靠 |
5.5.3 强大的虚拟网功能 |
5.5.4 业界领先的网络管理功能 |
5.5.5 拥塞控制 |
5.6 主机系统 |
5.6.1 DNS服务器 |
5.6.2 WWW服务器 |
5.6.3 E-mail服务器 |
5.6.4 FTP服务器 |
5.6.5 BBS服务器 |
5.6.6 数据库服务器 |
5.6.7 代理服务器 |
6 综合布线系统 |
6.1 结构化布线系统定义 |
6.2 校园网布线系统 |
6.3 布线系统需求分析 |
6.4 布线系统设计依据 |
6.5 设计目标 |
6.6 产品选型 |
6.7 设计说明 |
6.7.1 工作区子系统 |
6.7.2 水平子系统 |
6.7.3 设备子系统 |
6.7.4 垂直主干子系统 |
6.7.5 管理子系统 |
6.7.6 建筑子系统 |
6.8 系统测试 |
7 安装调试及应用 |
7.1 网络设备安装调试 |
7.2 主机系统安装调试 |
7.3 网络应用 |
7.3.1 教育管理网络 |
7.3.2 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
7.3.3 多媒体视频听课系统 |
7.3.4 图书馆情报信息系统网络 |
7.3.5 电子阅览室网络 |
7.3.6 校园视频会议和视频点播系统 |
8 方案优势分析 |
8.1 投资保护 |
8.2 电信级的性能及可靠性 |
8.3 良好的处理性能和链接会聚能力 |
8.4 产品的超级容错结构 |
8.5 产品的分布式处理结构 |
8.6 从端口到堆叠的多级容错特性 |
8.7 电信设备的NEBS3级认证 |
8.8 冗余网络设计及负载平衡能力 |
8.9 多协议处理及多层交换能力 |
8.9.1 多协议处理 |
8.9.2 产品的分布式多层交换结构 |
8.9.3 网络的分布式多层交换设计 |
8.10 基于策略的硬件QoS保障 |
8.10.1 硬件QoS队列处理 |
8.10.2 拥塞控制 |
8.10.3 带宽预留 |
8.10.4 过滤及多种策略实现QoS优先级 |
8.11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 |
8.11.1 网络管理的方式及特性 |
8.11.2 基于硬件的网络管理 |
8.11.3 网管的分布式设计结构 |
8.11.4 网络管理协议和SMON技术标准 |
8.12 基于策略的VLAN |
8.13 零路由配置及零维护 |
8.14 Cajun的网管工具 |
8.15 可靠的安全管理及计费功能 |
8.16 可扩充能力强 |
8.16.1 产品及网络的扩充能力 |
8.17 语音、数据、视频“三网合一”支持 |
小结 |
附: 交换机选型及配置清单 |
参考文献 |
(10)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纵横谈(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布线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技术 |
2 综合布线技术与综合布线系统 |
3 综合布线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
3.1 综合布线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作用 |
3.2 综合布线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
3.2.1 综合布线系统方面 |
3.2.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应用 |
(1)目前,综合布线系统在工程中正确应用,需解决如下问题: |
(2)设备配置原则 |
(3)屏蔽与非屏蔽系统的选择要点 |
(4)光纤到桌面的应用 |
3.2.3 开放型办公室综合布线系统 |
(1) 多用户信息插座方式: |
(2)集合点(CP) |
3.2.4 家居综合布线系统 |
(1) 家居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 |
(2) 家居综合布线设计要点 |
(3) 家居综合布线的建筑实施与管理 |
3.2.5 综合布线产品 |
4 综合布线标准的发展方向 |
4.1 国际和国外地区标准,目前注重发展的内容 |
4.2 国内标准发展注重的内容 |
四、综合布线系统在“三网合一”网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楼宇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吕潇.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2]基于EPON的社区三网合一设计实现[D]. 刘建英. 兰州大学, 2014(03)
- [3]省农干院FTTH宽带工程设计与实现[D]. 王勇.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4]基于WLAN的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许彦. 中南大学, 2009(05)
- [5]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D]. 杜江.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6)
- [6]基于HFC网的智能小区三网合一的设计与实现[D]. 周健. 苏州大学, 2007(11)
- [7]IB中国行——智能建筑领域的饕餮盛宴——2006智能建筑技术高峰论坛 成就您的新电气世界[J]. 本刊编辑.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6(05)
- [8]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在智能小区的新技术探讨[J]. 刘燕,张强.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6(02)
- [9]大连电力学校校园网设计与实现[D]. 于新俊.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2)
- [10]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纵横谈[J]. 张言荣.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