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孙中山文化思想比较研究

毛泽东与孙中山文化思想比较研究

高婷亭[1]2013年在《孙中山与毛泽东文化观中的叁个问题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孙中山与毛泽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位最重要的革命领袖在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脚印,一个带领人民推翻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象征着民主平等的中华民国,一个带领人民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他们的革命和政治思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作为思想家,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的文化观,标志着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思想,他们的文化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分析以及比较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文化的认识与定位以及两者文化观的丰富内涵,并详细分析了孙中山与毛泽东文化观范围内的叁个重要问题:(一)两者对待古今、中西文化的态度问题;(二)两者的文化创新的问题;(叁)两者文化观中实践特性的问题。通过对这叁个重要问题的对比和解析,可以总结出在孙中山与毛泽东文化观中,针对如何对待古今、中西文化这个问题他们都选择了扬弃的态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古今、中西文化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在文化创新方面,孙中山选择将西方先进文化与创新民族文化相结合,他的叁民主义便凝聚了中外文化的精粹。而毛泽东一方面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败,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将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属于中国的新文化道路,这种辩证、批判、创新的文化创新方法贯穿于毛泽东一生的哲学思想中,也对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孙中山和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理论家,同时是伟大的革命实践家,他们的文化观不单纯是一种理论形态,而是一种从中国革命实际需要出发而产生的一种对中国文化建设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系统思想。他们对教育建设的想法,对人才培养的和对群众宣传工作的开展,都是值得我们今日加以借鉴的实践财富。在本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文化观不乏契合的地方,这种契合,决非偶然,正反映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文化观的继承,而其不同,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文化观的超越。文章归纳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理清了中国几代领导人文化思想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从中可以看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树立面向大众的发展目标;必须注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李支舜[2]2002年在《毛泽东与孙中山文化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前后相继的领袖人物,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驱;毛泽东既是政治伟人,又是文化巨人。孙中山的活动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从准备阶段进入正规阶段,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未竞之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方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孙中山和毛泽东都不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专门学者,但他们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文化的许多问题作过不少论述。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除了马列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应当包括孙中山的思想。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西方文化思想、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等几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孙中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力求在阐述他们继承和借鉴方法相同的基础上,挖掘毛泽东与孙中山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认识差异。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狭义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一种观念形态。本文试从“狭义文化”的角度,阐述、比较毛泽东和孙中山的文化思想。

尤珺宇[3]2018年在《毛泽东与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古至今,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我国的民族问题日渐复杂化与尖锐化。对民族问题的处理成为一切阶级与政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其革命思想与革命实践中,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与革命特色的民族思想。他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对外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提出要加强民族团结,主张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晚年在中共的帮助下,又提出了民族自决自治主张。在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南京临时政府还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和法令。毛泽东作为孙中山的后继者,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坚持以马列主义民族思想为指导,借鉴与吸收了孙中山民族因素中的合理因素,联系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国情,从无产阶级的角度出发,创新的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民族思想,而且在中国成功的解决了民族问题。本文通过深入阐述孙中山和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主要包括孙中山和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概况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对比孙中山和毛泽东民族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的得失,进而得出毛泽东对于孙中山民族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分五章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一章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的研究评述以及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发展脉络、内涵及孙中山民族思想的主要特点。发展脉络主要阐述了在辛亥革命前的民族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思想以及1919年以后的民族思想,其民族思想的内涵主要从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和反对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两个方面分析,特征是从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时代性、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和政治性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叁章主要分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发展脉络、内涵及毛泽东民族思想的主要特点。发展脉络主要阐述了毛泽东早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民族思想,其民族思想的内涵主要从提出民族平等理论和提倡民族区域自治两个方面分析,特征是从毛泽东民族思想的实践性、阶段性和创新性进行阐述。第四章从民族独立论、民族平等论、民族团结论、民族区域自治论和民族发展论五个方面对孙中山和毛泽东的民族思想进行对比。得出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重视执行者,并成功地实现了孙中山在民族问题上的遗愿的结论。第五章对于孙中山和毛泽东民族思想进行了总结。

佚名[4]1997年在《1996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目录》文中提出1996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目录近代史所图书馆论文一、总论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主题刘大年近代史研究6期浅谈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演化张磊人民日报5月16日中国近代社会的叁种爱国观——兼谈对爱国主义的一点思考汤毅平刘云波史学月刊3期略论近代中华民族精神俞祖华...

胡槿, 周新民[5]1996年在《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文中提出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论文一、总论近代中国的历史道路沙健孙高校理论战线8期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危兆盖光明日报2月20日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忧思录苏全有中州学刊5期中国近代史几个问题评价的再评价李锦全哲学研究10期近年来中国近代...

张波[6]2012年在《毛泽东与孙中山民主思想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退散,回顾中国百年民主革命的历史有两个人是必须提到的,这就是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精神象征的毛泽东与孙中山,正是他们的高瞻远瞩才有今天中国民主事业的伟大成就。毛泽东与孙中山都留有大量着述,对二者的研究国内外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特别是在民主思想方面几乎涉及方方面面,然而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将毛泽东或孙中山作为个体进行的,但就笔者看来中国的民主进程表现为连续的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因此毛泽东与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应该是整个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部分,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将二者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才能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解中国民主革命的脉络。笔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才考虑写这篇文章的。本文主要以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以中国民主进程为轴心,侧重比较毛泽东与孙中山二者在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上的异同,以毛泽东继承和发展孙中山民主思想为重点,将孙中山与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放到整个中国的民主进程的大环境中去,以客观的视角还原中国迈向民族共和的艰辛过程,并结合孙中山与毛泽东探索民主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即将展开的制度改革与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颜文强[7]2012年在《孙中山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思维本质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时代的精华。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每一时代的哲学思想都对其相应时代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国历代先哲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不断领悟、把握天体自然和人的生存原则,并且将其贯穿于实际践履之中,反复验证、思考、锤炼,最终形成精神飞跃,达到了抽象思维的最高成就,凝结成了一部灿烂的中国哲学史,出现了引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史上各时代、各阶段的学术思潮: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而到了近现代,则出现了两位开创历史新纪元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为了指导中国革命,孙中山、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先后凝结成了孙中山哲学思想和毛泽东哲学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此,本文以哲学的叁个构成要素: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为主线,依次对孙中山、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叁大体系,即孙中山的“世界进化论”、“知行认识论”、“民生史观”与毛泽东“唯物自然观”、“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进行逐一比较分析,指出在世界本体论上,孙中山、毛泽东都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论上,都认为“知”(认识理论)来源于“行”(实践)、“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历史观上,他们都重视经济建设、物质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但他们哲学思想又有着较大的不同。总体上说,孙中山哲学思想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是属于带着辩证法成分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是向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过渡发展的中间形态。而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孙中山哲学思想是属于带着唯物主义成分的唯心史观,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唯物史观。孙中山哲学代表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最高成就,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扫除了一些传统保守的唯心主义的思想障碍,也为毛泽东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了重要的基础性铺垫。在比较分析了孙中山、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后,文章进一步从时代特征、阶级属性、理论来源等方面探讨了他们哲学思想异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从中国哲学史的宏观视野上,探讨性地提出“共和民学”一词来高度概括由孙中山开创、毛泽东建立的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的主流特征,从而揭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共和民学代表了中国哲学各阶段的总体哲学特征,凸显了孙中山、毛泽东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色,论证了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又探讨了孙中山、毛泽东哲学思想对当前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增强两岸共识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丽, 仇力[8]2009年在《1996~1998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目录》文中研究指明<正>

颜蒹葭[9]2017年在《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与掠夺,近代中国逐步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困境。有志之士奋起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相继开展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爱国救亡活动。但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也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同样面临着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进而又面临着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直至20世纪初期,各种外来思想仍扑朔迷离,中西文化激烈冲突。青年毛泽东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进行着文化学习、比较、选择及改造,从而建构了其早期文化观。本论文认为,毛泽东早期文化观不是空穴来风,其形成有叁大条件,即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自身因素。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是在20世纪初期近代中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在毛泽东生活的青少年时代,有志之士的多次爱国救亡活动均遭失败,近代化对文化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应运而起,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狂飙突进。同时,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形成有着种种现实的、深厚的理论渊源。在中国文化方面,既有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家乡湖湘文化的熏陶;在西方文化方面,既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启迪,又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导。正是这些理论渊源,共同影响着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当然,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与他自身的素质与努力分也是不开的。青年毛泽东热爱学习,具有开放开阔的文化视野;反抗规范,养成了了独立进取的文化精神;忧国忧民,确立了爱国救亡的文化立场。这些自身因素,保证了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正确发展方向,并促进了其形成与发展。一个人思想发生剧变,往往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蜕变过程。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构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明显的发展轨迹。从近代中国的叁次文化选择来看,这一发展轨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缩影。本论文研究发现: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构建,经历了叁大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是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初构和第一次重构,时间是在1902-1913年。在1902-1910年,青年毛泽东通过私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早期积淀——文化初构。其间,毛泽东虽通过阅读《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等宣传维新思想的书刊,间接学习了西方文化,但影响不大。1910-1913年,青年毛泽东先是进入新式学堂,受到了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西学思想的间接影响,后又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直接阅读了大量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主义着作,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得以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被逐步削弱,于是开始了早期文化观的第一次重构。第二大发展阶段是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第二次重构与基本形成,时间是在1913-1918年。这一时期,青年毛泽东正在湖南一师求学。受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杨昌济的影响,青年毛泽东不但学习新思想新文化,而且积极投身其中从事了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对杨昌济“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文化思想进行吸收与发挥,青年毛泽东提出了东西方思想同时融合改造的文化观,从而对自己的早期文化观进行了第二次重构。第叁大发展阶段是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转型升级,时间是在1918-1920年。五四运动前后,青年毛泽东受到了东西文化论战和陈独秀、李大钊文化观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于是思想开始发生巨变。到1920年底1921年初,青年毛泽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早期文化观也向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转型升级。本论文认为,由于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是在中西文化冲突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所以他在形成自己的文化观时受到了在他之前和与他同时的启蒙学者经过中西文化比较而形成的各种学说、观点的影响,但又有别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中体西用论或全盘西化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又经历过西方新学洗礼的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李大钊、杨昌济关于融合中西文化、创造第叁类型文化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早期文化观——基于中西文化比较、融合的“东西文明汇合”观。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论文认为主要包括叁大方面:目的论、差异论和改造论。在青年毛泽东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严重弊端,研究、比较中西文化,是为了改造落后的旧文化,建设中国新文化,实现救亡图存。中西文化是性质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体系,是有差异、有差距的,但要平等、辩证地看待两种文化,并坚决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一元论。他力主清算“中体西用”思想,提倡高扬西方时代精神,主张通过批判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对东西方文化“同时改造”,从而创造“第叁类型文化”。显然,毛泽东早期文化观具有中西交融的辩证性、行重于知的实践性、与时俱进的进步性等特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是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对近代西方各种思潮不断进行扬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这实质上就是一个怎样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无疑,毛泽东早期文化观对于中国的新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影响。本论文指出,作为基于中西文化比较、融合的“东西文明汇合”观,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价值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为中国文化明确了基于辩证继承与吸收中西文化的创新方向;二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叁是为中国新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发展繁荣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张琳琳[10]2008年在《毛泽东与孙中山的共和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和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而伟大的传统,它有着广阔而丰富的内涵,自诞生之日起的两千多年里,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和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主要有两次,一是孙中山领导革命并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一是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次实践的结果却迥然不同。中华民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由共和又走向了专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成功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实现了真正的共和国理想。所以,我们来研究毛泽东和孙中山的共和思想,通过比较他们的共和思想中的异同,来找出这一成一败的结果的原因,从而吸取对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建设有益的经验,更好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现状、方法和共和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概括出了共和主义思想中具有核心内涵的几点内容,包括共和国的目标是公共利益,运行规则是权力制衡,保障是法治和公民美德,精神内核是和谐均衡,这是整篇文章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孙中山共和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可以体现其共和精神的人民和国家的关系,政党思想,法律和美德观,民族政策这几大方面进行阐述。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共和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也主要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包括毛泽东人民观的内容和实现形式,对于政党的认识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法律和道德的思考,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思想。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采取了比较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毛泽东与孙中山共和思想的传承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毛泽东在很多方面与孙中山的共和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武装革命道路的赞同等,毛泽东还论述了共产主义与新叁民主义的关系,这都说明二者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有着一致性。但在很多根本性的问题上,二者还是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也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两次共和国实践一败一成的不同结果。和前两章毛泽东与孙中山的共和思想相一致,这一章也主要从人民和国家的关系,政党思想、法治和美德观、民族政策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共和思想对于共和国的最终走向的影响,如人民和国家的关系,这是体现共和思想的最重要的部分,但二者对于人民的内涵,动员人民的程度和方式,要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五部分是对于当今社会我们走共和之路的几点思考,共和之路一定要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和而不同,包容并蓄,促进社会和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与毛泽东文化观中的叁个问题比较研究[D]. 高婷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2]. 毛泽东与孙中山文化思想比较研究[D]. 李支舜.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3]. 毛泽东与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比较研究[D]. 尤珺宇. 西安工业大学. 2018

[4]. 1996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目录[J]. 佚名. 近代史研究. 1997

[5]. 1995年中国近代史论文着作索引[J]. 胡槿, 周新民. 近代史研究. 1996

[6]. 毛泽东与孙中山民主思想之比较研究[D]. 张波. 漳州师范学院. 2012

[7]. 孙中山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比较研究[D]. 颜文强. 漳州师范学院. 2012

[8]. 1996~1998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目录[C]. 刘丽, 仇力. 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 2009

[9]. 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研究[D]. 颜蒹葭.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10]. 毛泽东与孙中山的共和思想比较研究[D]. 张琳琳. 山东大学. 2008

标签:;  ;  ;  ;  ;  ;  

毛泽东与孙中山文化思想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