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两种不同制度下企业管理特点的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重视两种不同制度下企业管理特点的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重视研究两种不同体制下企业管理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体制论文,特征论文,重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不少地方和企业出现管理疲软,或叫“管理滑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及时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的不同要求,以致“穿上了新鞋,仍在走老路”,即虽然经济体制转变了,但旧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内容、管理方式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要切实有效地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必须认真分析两种不同体制下企业管理的区别,从而在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一、两种不同体制下企业管理的主要区别

一是面向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主要面向计划,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则主要面向市场

吴邦国副总理曾撰文指出:“我们过去的管理有许多好传统,比如重视文明生产、原始记录、质量计量管理、定额管理、严格劳动纪律等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不面向市场。”(《把学邯钢抓管理进一步引向深入》,《人民日报》1997年3月25日)。那么,过去的企业管理面向什么呢?企业面向的是计划。计划就是法令,完不成计划的厂长,就不是好厂长。所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研究的不是市场,不是销售,而是计划生产,围绕计划进行管理,这是计划管理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则不同,研究的首先是销售,生产围着销售转,销售围着市场转,有销售才有生产,以销定产,围绕销售进行管理。是面向市场,还是面向计划,是主动走向市场,还是等、靠、要,这是市场经济管理与计划经济管理的根本不同点,是企业管理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

企业面向市场,首先就要研究市场。每一个企业,包括好的企业,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无时无处不感到市场的压力,不主动、自觉地面向市场,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继续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要注意向两头延伸:向前延伸到市场调查和技术产品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要实行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反馈、科研开发,再到生产的全过程管理,而市场是这一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面向市场,还要不断更新观念。如资金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是单一的拨款或贷款,企业往往把眼睛盯在银行和财政部门,企业在这方面难有较大作为。但现在不同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给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众多的渠道。如资本金渠道,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法律和规定,除争取国家投资外,还可争取多方投资或者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从而形成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还可以通过负债渠道、联合渠道筹集资金,等等。再如投资观念的更新。过去投资办企业首先想到的是盖厂房,买设备,购原料,把有限的资金花完后,工厂剪彩之日,往往是停产之时。如今,一些聪明的企业家首先是找市场,找产品,一旦拥有了市场需求的好产品,不愁租、借不到好厂房和设备。许多高科技企业就是从中间开始投资发展起来的,如珠海的天年公司、武汉的红桃K集团就是抓准了一个好产品,利用社会闲散企业生产,节省了大量前期投资费用。

二是重点不同。计划经济体下的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生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质量效益

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坚持以生产为重点,强调的是产值、速度,只要工厂报喜,不怕商业报忧。评价企业的好坏标准,也是首先看生产任务完成得怎样。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和企业以产值论英雄,尽管产值把在制品、积压品及抽查不合格的次品、废品也统计在内,且反复重叠统计,往往得出超过实际工业增加值三、五倍的“泡沫数据”,但不少地方和企业管理人员仍以这个数字相互攀比和炫耀自己的“功绩”。看来生产中心论、产值决定论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的重心必须放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上来。在这里,首先要转变几个观念:一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并非不重视数量,而正是为了更多更快地增加数量;二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是轻视成本和利润,而正是为了降低成本和增收利润;三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加快质量改进制度,源源不断地开发和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不是要降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而正是为了最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再不能只是当作企业质管部门和政府监督部门的事,而要作为政府和工业企业的一项中心工作,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建立起包括投资、贷款、技术改造、企业改组、人才培养、干部配备等一整套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具体方针、政策、计划、制度、办法,真正从过去旧体制下以产值、成本为中心的道路上转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高速公路上来。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新时期的企业管理还要努力抓效益,包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资金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企业产品如何,服务如何,最终取决于消费者手中“货币选票”和用户的订单。小天鹅企业之所以兴旺发达,就是因为它的全自动洗衣机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去年达到40%。资金利润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记得在1996年,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同志在一次会议上指出:1996年的资金周转率只要比上年增加0.1次,全国工业企业就能盘活资金1000亿元。由此看出,营运资本的潜力很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企业富余人员增多,增加了劳动管理的难度。国有企业不“消肿”减人,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因此,国家经贸委一再提出,要把减人增效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企业管理只要坚持了以质量、效益为重心,就犹如牵住了企业的牛鼻子,其他各项管理就迎刃而解了。

三是中心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理强调的是“以物为中心”,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以人为中心”

“以物为中心”,往往是见物不见人。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是有限的,人力资源是无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产品的竞争,而实际上,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量实践证明,搞活企业,搞活经济,关键是把人搞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也存在人事管理,但是往往强调如何管住,让他们如何听话,而且重使用,轻培训。如今,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求企业领导者从思想观念上、体制上、政策上和方法上全面实施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管理方略。

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机器的管理。因为人没有机器那样的杠杆和按钮,一压一按就能使之按需要的方向动作起来,或象计算机那样按规定的程序去完成动作和操作。人是高级动物,具有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有着异常复杂而精细的品质,有着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能有目的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企业管理客体的人,实质上都是由他在企业中所处的位置、担负的职能、权力、义务等所决定的相互关系中的“社会角色”。而什么样的人才能充当这些角色,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些角色担负的职能,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不得不把人的资源开发放在首位。人的资源开发,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人脑资源开发、人的创造力开发和人的积极性开发,等等。企业管理中的人的素质、人的结构、人的关系、人的精神面貌解决好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企业的经营、决策、产品开发、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产品销售渠道真正形成了,职工都成了自觉的高水平的劳动者,他们为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双重实现而努力工作,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也就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新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除面向不同、重心不同和中心不同外,在当今条件下,还有其新的特征。

一是改革性特征。通常说,改革能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塑造符合“四自”要求的市场竞争主体;而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但这并不否定改革与管理两者间的紧密联系,相反,正说明了管理的改革性。一方面,管理本身需要改革,通过改革废除一些旧的管理模式,打破原来的管理框架,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内容,以改革来增加企业管理的动力、活力和效力;另一方面,管理是改革的基础和特征,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最终落到实处,都离不开管理,只有管理跟上去了,改革的成果才能巩固,也才能展开更深层的改革。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实际上是改革的一部分,管理也是改革。当前在改革与管理的实践中,要注意矫正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改代管”的倾向,特别是近年来兴起企业产权改革时,有些人幻想找到某种模式自然而然地会把企业搞好,过分围绕公司化、股份化、出售产权做文章,忽视企业内部管理,甚至把改革当作硬指标,把管理当作软任务撂在一边了。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改革失去基础和后盾;另一种倾向是一味地复述过去传统式的管理,墨守成规,不进行改革,管理就乏力,有形无实。因此,一定要抓住管理的改革性特征,实现改革与管理相结合,以改革的思路抓管理。

二是责任性特征。过去由于政企不分,产权不清,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企业管理状况的好坏责任不清,出了问题政府和企业甚至社会方面都有责任,而到头来又都无责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企分开后,企业管理行为的责任性逐步明确,即要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如果管理不善,就要被淘汰破产,其责任首当其冲由企业自己承担,也就是由企业的经营者承担,更进一步说,由企业股东承担。同时,政府部门的企业管理的责任也清楚起来,客观上要求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而转到通过行业规划、政策法规、监督考核、营运资产等行为来指导和影响企业管理工作。

三是科学性特征。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强调管理的科学性,但由于体制本身的制度、管理理论的缺陷及思想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管理的科学性特征不很明显。当今,我国企业改革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指标体系。这种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就是要求制定发展目标要科学,产业产品结构要合理,产供销要有机协调,生产要素要合理配置,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严细等。同时,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及生产力的发展,管理也在内容上、形式上不断完善、丰富。

四是创造性特征。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运用—再创新—再运用”的过程,正是这种不断创造,推动着企业管理向前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也曾创造了诸如“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民主管理、建立企业内部责任制、双增双节、企业进档升级、连年评优等多种管理形式,每一项管理形式的出现,都极大的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体制的转换,企业管理客观上提出了创新的更高要求,要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形成的管理体系,在坚持继承、借鉴和改造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在体制上,要适应企业领导体制的变化,建立一种行业主管部门为指导、企业为中心、政府有关部门参与的管理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制度上,在对原来一些管理制度和规章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废除一些不适应的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在手段上,坚持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最有效的手段,并坚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在机制上,应着力建立现代管理的良好运行机制、动力推进机制、约束管理机制等。总之,需要对过去的一些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办法、管理手段进行清理,废旧立新,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三、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新路子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必须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导向

探索市场经济的企业管理的路子,就要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办事。市场经济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市场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法人,而非政府及主管部门,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会自立自强,不再依赖政府;二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的,对生产者来说,是一个“惊险的跳跃”,企业必须十分重视经营销售;三是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而非象过去通过指令性计划由政府大包大揽。市场经济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一是价值规律,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管理,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尽量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使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个别劳动量低于社会劳动量,这样企业才能赢利和有活力;二是供求规律,要求企业必须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调查和预测,并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生产市场需要的商品,企业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三是竞争规律,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在市场需求和提高效率上同其它企业竞争,只有那些质优价廉、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必须实行四大转变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提到抓管理,就马上想到订规章,建制度,这虽然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但视野不开阔。如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创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面临四大转变:一是从注重实物形态管理转为注重价值形态管理;二是从注重生产过程管理转变为注重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管理;三是从注重事务管理向战略开发管理转变;四是从注重有形管理转变为对无形物的管理,如加强信息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层次的新飞跃。

3.努力推行现代化管理

企业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和管理方式现代化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推行管理现代化热情很高,并取得了初步成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推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放松了。当前乃至今后,仍应该把推行管理现代化当作一项重要目标来抓,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三、五年内逐步实现各项管理现代化。

4.政府部门要改善对企业的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企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办法发号施令,在方法上往往采取检查、评比、验收、竞赛等形式,以至出现了“以评代管”、“以赛代管”、“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等误导。政府部门应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调动和发挥企业加强管理的积极性,紧紧围绕转换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对企业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

标签:;  ;  ;  ;  ;  ;  

重视两种不同制度下企业管理特点的研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