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维方式的新趋势: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_利益相关者论文

企业思维模式的新趋势: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新趋势论文,思维模式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股东至上主义”或“消费者第一”的固定思维模式,从而使企业在进行权利或利益分配时,就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存在,进而使得每个利益相关者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实际上,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①。如果忽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结果是不难想象的,这就需要企业寻找妥善的解决办法。最佳的办法就是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重视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就需要我们进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研究,评价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相关程度,对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及影响力进行适当的排序,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较多学者涉足这一领域,特别是弗里曼的《战略性管理:一种相关利益者方法》一书出版后,引发了一轮的研究热潮,先后刊出了近百篇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的论文。对这些研究,我们可做如下的归纳:一是大部分的研究者不仅将重点放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上,而且选取的研究角度是企业伦理,力求阐释企业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等,并且大都是规范性的研究。这种规范性的研究只是从道德或哲学准则上试图解释企业的职能,但不能证明利益相关者与赢利能力、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如何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这一直是个令理论界和企业界头疼的问题。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1963年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至今,国内外学者陆续提出了近20多种定义[1]。尽管各家各持己见,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企业确实存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可做如下的归类。

第一类是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都可纳入这一范畴。

第二类定义稍窄些,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这一定义将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排除在外。

第三类定义最狭窄,即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这一定义直接与经济学中的“资产专用性”概念相沟通,如果换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进行表述的话,那么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人或团体。

关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大多都是选择企业治理结构为基点进行研究的。迄今为止,既无人对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要素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界定,也无人对诸多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力(权利)或相关程度的大小进行实证研究。国内学者杨瑞龙等认为:“可以用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和真实的利益相关者这两分法把三种定义协调起来。可以说,凡符合第一类定义的均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当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时,才转化为真实的利益相关者。经济学所要分析的,是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1]”。万建华(1998)等人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主体,主要包括财务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政府、供应商和顾客等;第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则是所有其他有形的、现在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所在社区、市场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李心合(2003)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上述两种利益相关者概念都不完善,因为它们都只考虑了“人类”中“现实”的利益相关者,而忽视了非人类非现实的利益相关者。事实上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使用不仅对人类种群的利益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而且对非人类的其他种群的客观环境状态也产生影响;不仅对当代人的利益产生影响,而且对后代人的利益也产生影响。这些受企业资源配置行为影响的对象,就构成利益相关者的第三个层次,即主要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

以企业内外为标准来划分,利益相关者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如经营者和员工)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政府和社区等)。

以产权角度为标准来划分,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产权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企业经营者、债权人、员工等)和非产权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政府、社区等)。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只涉及企业所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即企业的参与者,企业的生产要素提供者可区分为人力资本提供者和非人力资本提供者两种。再进一步加以细分化,人力资本提供者又可细分为经营劳动提供者(可以简称为经营者)和生产劳动提供者(简称为生产者或工人或员工)。非人力资本提供者又可细分为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提供者。当然一个法人或自然人的全体,可以既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又可以是企业非人力资本的提供者,还可以是最终消费者。为了便于研讨,我们必须将这种多重身份的组合割裂开来,以孤立的目光去加以审视。因此,狭义地理解企业,它就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一个契约,是一群要素所有者为谋求自身投入要素的保值和增值而签订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履行过程,它所代表和拥有的是一种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量的能力(谢德仁,1996)。至此,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通过要素、资产与服务交易的合约规模经济效应取得比不合作时更大的效益,实现各要素的最大增值。

综述上面的几种分类方法,广义的狭义的分类、正式契约关系的和非正式契约关系的分类、潜在的和现实的分类、当代的和后代的分类、人力资本的和非人力资本的分类、企业内的和企业外的分类、有产权关系的和无产权关系的分类等,笔者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分类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形成了表1的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表1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根据定义 1.广义的利益相关者

的范围分类 2.狭义的利益相关者

1.完全契约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法律所规定的企

业治理结构直接控制企业经营) 股东、经营者

根据契约 2.非完全契约的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法律和市

关系分类 场来间接影响企业)

顾客、供应商、政府、债权人、员工

3.无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受企业经营影

响的群体或个人) 社会群体、社区成员、竞争对手

根据潜在 1.现实的利益相关者 可以观察到的,已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利益相关者

和现实分类2.潜在的利益相关者 没有觉察到的,暂时没影响,但未来会影响企业

经营的利益相关者

根据当代 1.当代的利益相关者 当代不久将来的利益相关者

和后代分类 2.后代的利益相关者 未来一代或几代的利益相关者

根据向企业 1.人力资本的利益相关者 经营者、员工

投入要素分类2.非人力资本的利益相关者

股东、债权人

根据企业 1.企业内的利益相关者

经营者、员工

内外来分类 2.企业外的利益相关者

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竞争对手、股东

根据产权 1.产权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参与者) 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

关系来分类 2.非产权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非参与者) 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政府

1.资金市场利益相关者

股东,主要资金提供者(银行等)

根据市场来分类

2.产品市场利益相关者

客户、供应商、主管部门、工会等

3.人力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

雇员、经营者、管理者

1.人类的利益相关者 人类

根据物种来分类

2.非人类的利益相关者

动物、植物、自然环境

根据是否拥有1.拥有企业内剩余控制权① 和索取权的利益相关

企业内的剩余者 股东、经理人、经营者、员工、政府

索取权分类 2.不拥有企业内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② 的利益相

关者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政府、顾客等

根据经济

1.关键利益相关者

直接通过公司治理获得决策参与权和监督权

利益影响分类2.非关键利益相关者 通过市场的影响和法规的制约间接影响公司

注:①剩余控制权(residuecl rights of control) (Grossman and Hant,1986; Hart,1995)意指在企业合约中所未明确的状态出现时的相机处理权(决策权)。

②企业剩余索取权(Claim to residue)是指对企业的总收入扣除所有的固定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的要求权。参阅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此处的“企业内”是为了区别于“企业间”的。企业间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是指对由于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联盟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垄断租金在合约外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参阅江若尘.论纵向一体化战略联盟[J].财经研究.2001,(3):5-10.

二、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特征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一个互动的群体(Stakeholder groups)。在识别利益相关者时,不能仅重视正式的组织而忽视了非正式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的重要性。有些利益相关者分属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此外,利益相关者重要程度的排列取决于企业正在进行的事件和战略。在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每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力的大小排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他们的关系安排。

(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和利益相关者矩阵图

我们可以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的来源(如对战略资源的控制、对战略实施的介入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式权力及非正式权力等)和权力指标(地位、权力的象征、对资源的索取权、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权力位置的代表及契约关系等)的分析来判断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程度。

利益相关者矩阵图对于识别利益相关者以及按照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来管理和他们的关系都至关重要。矩阵图从两个方面来评判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一是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相关程度;二是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权利的大小,见图1。

另外,通过构建两个矩阵图,企业可以了解如何对当前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首先构建一个针对新战略的体现目前现状的利益相关者矩阵图;接着再构建一个能使新战略成功的理想的利益相关者矩阵图。比较两者的差距就可以对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行重新定位了。

(二)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影响互动”关系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影响互动”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政策、决策、行动的影响。如企业的决策既直接受到政府的政策、法规等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公众的直接影响。当社会公众对企业有利益要求时,如环境质量要求。因此,企业只有对公众的合理要求作出积极的回应,才能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其次是企业的决策、政策和行动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企业轻视其对环境的投资和治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有可能会直接影响生态平衡及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影响互动(或影响交换)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影响互动”的性质,既可能是潜在合作性的,又可能是潜在挑战或威胁性的。是合作,还是威胁,其强度如何,取决于影响互动双方联结的方式、利益关系的性质和企业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影响方向等因素。如果利益相关者控制着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或比企业的权力更大(如政府),那么它对企业合作或威胁的强度就大。同时,利益相关者的类型和特性决定着是合作还是威胁,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大类,具体见图2。

1.支持型的利益相关者。因为这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合作性强、威胁性低的特点,所以都是理想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一个业绩和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来说,支持型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与顾客、供应商和服务提供者等。企业对这类利益相关者通常都是采取参与性管理原则(或权力分散原则)的态度和战略,准许他们进入企业治理机构,参与经营管理。

2.边缘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对企业的威胁与合作可能性都较低的特点。对企业来说,这类利益相关者既可能包括雇员的职业联合会,又可能是消费者利益保护组织,更可能是那些未经组织起来的股东等等。企业对他们应采取的态度和战略是“监控”,以确保环境不会发生较大的或根本性的改变。

3.不支持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对企业的潜在性威胁较高,而合作的可能性又较低的特点。这类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竞争关系的相关企业、工会和新闻媒体等。企业一般会对这类利益相关者采取的态度和战略是防备。

4.混合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对企业的潜在性威胁和潜在性合作的可能性都较高的特点。在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里,这类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紧缺的雇员、顾客等。企业对这类相关者通常会采取的态度和战略是“协作”,通过开展最广泛的沟通与协作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支持度。

(三)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由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投入不同,因此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尽相同。根据研究的需要,综合已有的学界成果,可以将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整合划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经济责任。这是由于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由于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的投入不同,因而在经济利益分享上也各有所求。如股东要求自身财富最大化,员工要求自身报酬最大化,政府要求税收所得最大化,银行要求利息所得最大化。尽管这些经济利益需求差异性较大,但其本质就可以概括为“经济增加值最大化”。因为不论股东财富的增加,还是员工报酬的提高,不论是政府税收的实现,还是银行利息的取得,都必须依靠企业的经济增加值的增长,否则,一切成为空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济责任完全可以表述为“效用最大化”。

2.法律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织主体和经济法人,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这种规则和秩序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就是法律。因此依法经营是每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责任。企业是现代社会组成的一个基本单位之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广泛性的显著特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型:(1)强制型社会责任。就是通过政府的立法手段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对消费者的责任。如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商品信息,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等(借助消费者保护法等)。②企业对政府的责任。如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等。③对员工的责任。如企业必须承担在人力资源开发、福利、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应的义务。(2)关联型社会责任。关联型社会责任就是以关联型为主,需以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保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企业对公共设施建设和使用所承担的责任。②对资源与环境的责任。如必须合理开发和使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3)自愿型社会责任。自愿型社会责任是纯属于自愿型的责任,没有约束力,只能倡导,不能强制。事实上,自愿型的责任越来越受到成熟型企业的广泛重视。如对社会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性事业发展的责任等。

有时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因素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主要表现在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最常见的冲突就是企业过分注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忽视了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要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谋求利润与履行其他责任方面保持同步性,也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其基本宗旨是企业同时履行对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责任。

(四)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博弈

在企业总体利益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能是冲突的,但最终利益的分配则是博弈的结果。因此企业只有具备了战略性竞争力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收益,才能更好更多地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企业的战略运作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不断调整平衡的过程。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想通过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来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往往又是南辕北辙,使得管理者往往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仅仅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分析,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两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差异,企业的战略决策就必须协调这些差异。

在资本市场中,股东预期他们的投资回报最大化,但这是以牺牲企业的未来收益为代价的。如企业可以通过减少科研和开发投资的措施,把相关的收益返还给股东。这虽然可以增加股东的短期收益,但却对企业的未来竞争能力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对于拥有多种证券组合的股东来说,当企业在将来的投资失败时,往往会卖掉他们的股票。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决策必须对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负责。在产品市场中,顾客都期望企业的投资回报趋于最小化。这样,当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而不提高价格时,顾客的利益就趋于最大化。但顾客的高收益是以资本市场上的利益相关者低回报为代价的。

由于存在潜在的冲突,每个企业都必须接受一系列的挑战,并加以协调其利益相关者。如果企业能够获得高于所在行业的平均利润的收益,他们的冲突将减少。也就是说,企业如具有提供高于平均利润的能力和弹性,就能同时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满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企业往往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这时就会发现对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将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作出权衡。因为在平均利润下,企业不可能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若这时贯彻平均分配的原则,只能是少量地满足每一个利益相关者,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对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依赖程度做出权衡决策。当收益低于平均利润的企业没有能力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最低需求时,经营者的任务就是尽量保持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支持。

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取决于各利益当事人依据自身的实力、在企业中的地位等因素进行博弈的结果。博弈结果一旦是某一方成为赢家,取得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那么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活动都将从该方的角度出发,体现其利益。企业的财务也必须服从这一目标。倘若博弈的结果是没有哪一方占绝对优势,那么产权各方只能共同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活动也只能从产权各方的共同利益出发,为各方的共同利益服务,其实,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可看作是企业各产权主体的最终博弈结果的一个体现。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分类和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定性的研究,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特性还缺少定量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侧重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量研究上。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所带来的效益的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下包(subcontracting)和外购(outsourcing)政策,从而导致企业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使得企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因此,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越来越重要。传统管理理论的焦点放在便于控制的内部利益的相关者而不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传统管理理论看来,外部利益相关者不属于企业层级组织范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不能被管理的,但是企业的空心化和模糊化趋势已逐步模糊了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的界线。国外实证研究(Harrison,Jeffreys 1996)表明企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external stake holders)建立伙伴关系将会带来显著的效益:产品成功率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不必要的诉讼和不利政策的减少等。而在这方面对国内企业的实证研究尚未开始。

(二)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研究

不同行业(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IT等)、不同生命周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老化期)、不同类型(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不同规模(大企业、小企业等)企业所面对的环境、机遇、挑战是不同的,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企业所面对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不同行业、成长期、类型、规模和经营目标的企业定量的分析其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将给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提供有力的根据。目前,这类研究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展开。

(三)企业经营目标绩效和企业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企业的经营目标包括:销售目标、利润目标、市场份额目标、投资报酬率目标、形象目标、产品质量领先地位目标、销售增长率目标、市场价值目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战略伙伴、政府、媒体、公众、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②、行业专家③、顾客、市场研究和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储运公司等。对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分析,将会寻找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企业不同经营目标的关系。这对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不同经营目标的过程中,有效地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设计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战略(包括满意度指数、影响满意度的关键绩效指标)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企业有很多利益相关者,在提高某一个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上花费过多,将减少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资源。企业应该将提高某一个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而带来的利益与为提高满意度而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以确定合适的满意度,从而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而奠定基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国内学者下力气进行拓荒性的投入。

注释:

①有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代企业治理的实践表明:某些掌握着企业关键技术的企业员工就有可能对企业的某些投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②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是指消费者协会或绿色和平组织等。

③行业专家指能对最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的人,如医院的医生影响患者对药品的选择,油漆工影响装修户对涂料的选择。

标签:;  ;  ;  ;  ;  

企业思维方式的新趋势: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_利益相关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