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爱情语言、情境与理性_德育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爱情语言、情境与理性_德育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情语、情境与情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理论文,情境论文,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275(2006)04—0039—02

基础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以及求真、求善、求荣、求美的人格品质。现代科学技术愈加发展,愈是要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明信诚礼、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人,就必须对青年一代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这些教育中,德育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1](P21)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2](P168) 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负有德育教育的使命。如今很多人质疑传统的语文教学目的,反对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这是一种正确的认识,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语文的德育教育,因为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的,而且更是人文的,这是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并业已成为语文教学界的一种共识。

承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不能否认语文的德育教育功能,即古人所谓“文以载道”是也。而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的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诱导、共鸣和升华,是语文课上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其中的关键则是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体味情语、感受情境、领悟情理,从而体现知识与道德、教育与教学、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培养和造就有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追求真善美的社会公民。

一、体味情语

“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最贴切的符号。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3](P265) 语文教材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大量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形象性与生动性的特点,而形象生动的语言容易深刻感知,容易引起想象和联想,容易激发情感。从语言悟进去,历史可以再现,形象可以复活,锦绣山河可以触,世俗情态可以感,于是,心神动而情念生,以致舍伪而求真,背恶而向善,去丑而近美。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原来如此……”这样一个独语段,此处就可以启发学生领悟其中省略号的修辞意义,引导学生对情语的体味,归纳出这些省略号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原来反动派是这样的卑鄙残忍……原来爱国青年是这样的坚毅勇敢……而“我”又是这样地出离愤怒和悲哀……通过这些情语的体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思考理解革命先驱追求自由平等的无畏牺牲精神。

像这样的例子,语文课文中俯拾皆是:体味《黄山记》、《春》、《香山红叶》等文章中的情语,不正可以唤起对祖国自然山河的热爱、荡涤心胸、萌生健康的情感吗?体味《一只麻雀》、《一件小事》、《散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情语,不正可以唤醒求善的心灵、萌生对弱小者的怜悯之心、引发对生命的尊重之情吗?体味《楚辞》、《岳阳楼记》、《谈骨气》中的情语, 不正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严肃思索吗?……这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时抓取的触点,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掘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分析词句中的感情色彩和深刻含义,通过语言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引导学生去体味情语,对学生进行巧妙自然的、不显山不露水的德育渗透。

二、感受情境

1989年Brown,Collin,Duguid的《情境认知和学习》(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一文可称为情境认知理论研究领域中具有开创与指导性的论著,该文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此后,人们开始更为自觉地对情境教学进行实践、研究与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意指在教学中利用作品的背景材料,顺应作者的创作思路,将学生引领到广远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去体验、去想象、去感知。语文教学总是要创设情境的,无论是展开作品的固有的思想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还是特意创设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悬念情境、竞争情境等,都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感染效果。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情感的产生又会进一步浓化情境氛围。学生在这样“情境相生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技能,可以强有力地激发其求知欲,容易获得成功经验;学习善德善行,可以强有力地激起心灵善的共鸣,容易培养热爱心、同情心、事业心、报国情;欣赏自然、生活、艺术之美,可以陶冶高尚的情趣和情操,获得成功经验以至高峰体验;一次次成功感的积累,又促成学生高尚志趣的形成,这样循环往复,使学生的高尚情感不断强化,最终得到升华,在特殊情境里将会强烈迸发出来。这种迸发往往是对人生价值的豁然理解,对人生道路的断然决定,对人生榜样的倾倒膜拜,对自己潜能与未来事业的踌躇满志。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也会为学生产生这种体验提供条件与契机。创设竞争情景,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创设问题悬念情境,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得解决困难的乐趣;创设艺术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去辨是非,别善恶、识美丑,从而不断积蓄理道德感和美感,获得一个丰富而细腻的心灵;创设各种特定的社会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中榜样人物的肃然情怀和膜拜效仿,从而树立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理想。

例如,在《汨罗江》一文中,学生通过了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其高洁的行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简洁介绍屈原生平,然后精要地讲析《楚辞》中的《渔夫》,把学生引入进一步探讨的情境,就渔夫的在浊世应“掘其泥而扬其波,啜其澧而哺其糟”、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两种相左的观点进行探讨,通过入情入理的辩论,学生既能深入地了解了屈原这位爱国诗人,也能深刻领悟屈原高洁的行操和追求真理的不屈不挠精神,从而深深激起学生对屈原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激发了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与思考。在这样的情境相生的语文课中,既传授了知识,又训练了技能,还生动而深刻地进行了德育渗透,可谓一石三鸟,毕全功与一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感受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披文入情,以此启开青年学生的心扉,萌生高尚的情感,促使他们高尚志趣的形成。

三、领悟情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从文学、历史,科学和哲学等诸方面选出来的精品,它们综合反映着自然、社会与人生,反映着古今中外真与伪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美与丑的对立。语文教材反映的真善美为志趣熏陶、道德教化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感染源,而对学生的感染若仅停留在体味情语、感受情境的层面,不能达到理性的认识和升华,那么德育的渗透也难以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高尚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融为一体并变成高尚的行为之时,也就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开始。”[4](P298)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时时注意对学生激发羞耻自爱之情,而引导立志奋发;激发同情怜悯之情,而引导对生命的尊重;激发崇敬仰慕之情而引导效仿实践;激发憎恶嗔怒之情,而引导思想的独立……要之,德育的渗透应从情出发,使学生从多方面具体而生动地感悟时代需要,产生健康积极的、崇高脱俗的志趣和行为,经理性的认识,最终达到行为的升华。一言以蔽之,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来此指导他们的行为。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5](P50) 在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 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标准;授课所必须的声情并茂,给学生以心灵的交流;课外活动的丰富多彩,给学生以人文的熏陶。

可以说教材中引导学生领悟情理的素材随处可得,注意情理的结合,利用这些素材体味情语、创设情境,使学生神飞思驰、情动于中之时,老师引导学生因文循理,获取思想的源泉,此叶圣陶先生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6](P721) 引导学生领悟情理,反思人生,认识自身生命,追求更有价值的精神生活,实现意志的自律和道德的完善,以建构人生信仰,树立远大理想,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和情感的升华,是谓“发乎情”而“止乎理”。

总之,在倡导个性发展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坚持人本主义、弘扬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但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难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实行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德育渗透可谓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只要把握适度,在不失语文教学个性和本色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可充分发挥老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发扬语文学科的特色,使语文的德育教育真正达到效果,让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职责之一;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得到启发、熏陶和塑造,这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收稿日期]2006—08—29

标签:;  ;  ;  

语文教学中的爱情语言、情境与理性_德育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