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发展极”——上海浦东新区发展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浦东论文,述评论文,中国论文,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4月18日, 李鹏总理在上海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定,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 浦东新区开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举世瞩目的南浦、杨浦两座大桥的正式通车,浦东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更成为上海经济的全新推动力。
浦东开发现状如何?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何在?浦东开发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本文将对此略做探讨。
一、浦东开发的背景,现状及成绩
(一)浦东新区的开发背景
浦东开发是中央政府的决策,其目的是通过浦东开发来带动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并把上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一方面,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气候来讲,浦东新区的开发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制订沿江开发政策以来的必然结果。同时,沿江开发正需要一个龙头,才能有效地带动沿江其他地区发展,起到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从自身基础来看,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作为国际商贸城市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一直是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商贸中心。在改革开放后,上海更以其雄厚的工业实力、便利的水陆交通,充分显示了它在全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将浦东设为开发点,既有其必要的条件,也符合上海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二)浦东开发的现状及成绩
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快速增强。浦东新区面积约522 平方公里,人口160万。开发5年多来,国民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高速、稳定、健康的势头。GDP年平均增长率达30%,1994年新区财政收入比1993 年增长了73%,1994年底,GDP已达291亿元,5年内增长了1.7倍。第三产业保持强劲增长趋势,其增加值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20%上升到1995年的32%以上。工业总产值上升了约1.5倍。1994年新区出口创汇18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80%。由此可见,新区的经济运行效果良好。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趋于好转。浦东开发,极注重城市规划。为了搞好金融中心区1.7平方公里的规划,就花费了400万人民币,邀请各国著名设计师,召开了两次国际研讨会。在这样的精心规划下,浦东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5年来, 浦东新区共投入250亿元进行能源、交通、通讯、环保等10项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了包括南浦、杨浦两座大桥,南北干道高杨路,年吞吐量240 万吨的外高桥新港,日产煤气200万立方米的浦东煤气厂等一系列设施, 从而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三,内外投资势头强劲,浦东成为中国沿海与沿江开放开发的交汇点。浦东开发要使浦东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金融商务中心。因此,浦东开发很注重吸引外资,现已吸收海外投资项目近3000 个, 总投资114亿美元,外商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有45 家著名跨国公司在新区设公司或办事处。经统计,外资在新区的投资,成功率达97.6%,投产企业盈利率达82%。随金融贸易发展,现已有59家外资金融机构在黄浦江两岸设立了分行或财务公司,另有11家中资金融机构也在浦东开设了分行。
浦东,正在以其高速度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奇迹”。
二、浦东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
“发展极”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为使某些地区优先发展,应使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幅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一般说来,“发展极”的形成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形成“发展极”。二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来主动建成“发展极”。同时,形成“发展极”还应具备几个条件:(1)必须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2)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3)必须有适当的周围环境,便于投资生产。结合浦东开发的过程及 其作用来看,它可被视为我国对“发展极”理论的实践典范。
浦东开发进展迅速的原因大体如下:
(一)中央的正确指导方针与优惠政策
自党中央国务院于1990年将浦东设为沿海与沿江开放的交汇点之后,国家就给予了浦东新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对浦东开发的战略地位作了极高的界定,称之为“中国今后1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飞跃的龙头”。应该说,国家将浦东作为“发展极”这一政策指导思想,是浦东新区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1990年国家在宣布开放浦东时,给予浦东以下几方面的优惠政策;
1、允许外国企业在浦东新区开办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
2、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 为浦东开发自行审批发行人民币股票和B种股票。
3、在浦东新区外高桥设立中国开放度最大的保税区, 即自由贸易区。
4、允许外资在整个上海范围内开办银行、财务公司、 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5、在浦东新区兴办生产性项目、 非生产性项目及企业自营进口方面,上海市有更大的自主审批权。
另外,为了大量吸引外资,弥补国内的投资不足,对外资企业还给予了一些具体的优惠措施,如免征关税、免减所得税,在保税区内给予种种特殊政策、允许利润汇出,鼓励再投资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二)浦东开发区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将中央的优惠政策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
1、尽量吸引内外资金,迅速扩大投资规模, 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新区在开发过程中认识到,要建立一个“发展极”,就必须同时具备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多种功能,一样不备,就会形成“瓶颈”,阻碍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在开发中,上海市以“大规模推进”理论为基础,采取全面建设、统一规划的策略,其效果之显著,规模扩大速度之快可谓空前。
2、注重人才引进,合理使用,造就出一批杰出的企业领导人才, 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为了引进各类人才,上海市人事局打开了两盏“绿灯”:一是凡浦东需要从浦西选调的人才,原单位应积极支持,准予调出;二是在本市范围内难以选拔的人才,从外省市调入,甚至可以不转户口和行政关系来浦东短期从事开发工作。这些政策使新区人才市场门庭若市。人才成为浦东开发的源泉和动力。
3、注重法制法规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生产环境。 浦东开发至今,已颁布了《外商投资企业清算条例》等14项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坚持“宁缺勿滥、完善法制”的原则,保证了法案起草的质量及执法力度,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三、浦东开发的启示与借鉴的经验
浦东不仅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全国的浦东,浦东开发的一系列新尝试,都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协调处理宏观发展不平衡与微观发展平衡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内改善投资环境,实现规模效应。浦东开发,可谓是经济发展平衡与不平衡相结合的典范。从宏观上看,我国人口众多,生活消费水平仍较为低下,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不可能采取全面开花的平衡战略,而只能将有限资金集中投入在一些“发展极”上、再由“发展极”带动周围地区发展。在这种不平衡的宏观模式中,非“发展极”地区更应当注意搞好自身内部平衡,在局部范围内同步增长,避免“瓶颈”,并努力吸收由“发展极”扩散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
(二)非“发展极”地区要注意协调产业间关系,实施综合开发组合战略。纵观浦东开发过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来保证战略组合效应的实现:(1)开发之初制订了金融贸易,基础设施、 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先行战略”;(2)多元化筹集资金;(3)综合管理土地资源,统一规划建设;(4)实行东西联动、城乡一体的战略。 在非“发展极”地区也应当注意以上几点。另外,特别要注意:(1 )重视本地优势,创造龙头产业;(2)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共同发展;(3)多引进资金,达到“大规模推进”;(4)协调农工商关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5)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目标, 使城市经济发展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合理与高效。
(三)重视科技发展,鼓励人才引进。浦东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引进与利用人才,大力开发高科技项目,从而摆脱了只依靠增加投资来扩大生产的局面。在其他地区,也应当多设人才交流市场,为人才流入提供优惠政策,并使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四)创造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法制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这也是浦东新区成功的一个关键。在“非发展极”地区,更应当狠抓教育,增强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