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仙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再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再出血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预防再出血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理护理;不良情绪;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261-0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是指患者脑表面或底部病变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具有发病急骤、并发症多等特点。该病患者会在发病时伴随过激行为以及发病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患者的过激行为以及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再出血,影响治疗效果,威胁患者生命。为此,本研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旨在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预防再出血的发生。具体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5岁,平均(54.26±7.41)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高中及中专13例,初中及以下8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4岁,平均(54.33±7.2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高中及中专14例,初中及以下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好。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规定,并取得所有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入组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CT确诊,且为首次发病,排除存在既往脑血管病史、脑部手术史、意识障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接诊后: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况,通过详细的入院宣教帮助患者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图文形式向患者、家属介绍各项检查的目的与意义,告诉患者头痛是可以缓解的,同时告诉患者不良情绪、剧烈活动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同时介绍该病有关知识及治疗现状以及成功治疗案例。(2)住院过程中: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关心患者生活、尊重其人格,始终面带微笑、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护理动作轻柔、稳重,保持病房环境清洁、舒适;不在患者面前提及抢救、住院费用、死亡等字眼;给予患者软质饮食,并增加植物纤维、维生素的摄入量,在患者排便时由同性医护人员给予协助。(3)家属支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劝慰、疏导,向其讲解家属情感支持对患者康复信念的影响,叮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支持,并指导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周后采用SAS、SDS量表[1]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不良情绪,SAS、SDS量表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其分数越高不良情绪越明显。记录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良情绪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2 再出血
治疗及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再出血8例(26.67%),观察组患者发生再出血1例(3.33%)。两组再出血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情绪激动、运动过激是其发病主要诱因,同时也是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以缓解其不良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心理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缓解以及再出血的预防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接诊后患者角色的快速转变可以消除患者对医院环境、突发疾病的陌生、焦虑、紧张感,提高患者对自身情况以及后续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接受能力;发病后的剧烈头痛是导致患者出现过激行为、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而告诉患者头痛症状是可以缓解的,可以消除患者对头痛的恐惧感,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度,同时情绪变化、过激行为对病情的不良影响的认知可以提高患者的情绪自主调节欲望及能力,进而促进不良情绪及头痛的缓解;治疗成功率的大数据以及典型案例对患者的治疗信念以及康复信心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2]。住院过程中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可以保证护理的有效性,改善神经紧张,提高患者生理舒适度;患者心理处于较极度脆弱状态,护理人员的良好态度可以避免患者心理的医源性损害,抢救、住院费用、死亡等字眼的规避可以避免再次产生情绪变化,加重心理应激反应,引起再出血;同性医护人员给予的排便护理可以使患者在排便过程中精神放松,同时饮食的护理可以避免出现大便干燥情况,避免用力排便造成的再出血[3]。患者的看护及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为家属,来自家属的鼓励、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缓解其不良情绪,而来自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接受度,进而提高护理效果[4]。
综上所述,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预防再出血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贲广秀,张玲,虞雪莲.突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J].心理医生,2018,24(5):204-205.
[2]罗爱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的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6):111-112.
[3]赵丹丹.心理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5):250-251.
[4]姚静.家属参与式全方位护理干预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3):111-112.
论文作者:周玉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患者论文; 蛛网膜论文; 心理论文; 再出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情绪论文; 家属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