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三联”模式破解专家服务基层“三难”论文

象山县“三联”模式破解专家服务基层“三难”

文|象山县人力社保局

象山县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象山县人力社保局供图)

近年来,象山县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解决高层次人才资源“上大下小”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上小下大”的供需矛盾,主动探索,做实做强做精专家服务基地建设,深挖专家资源,深耕当地产业,以联合、联姻、联动的“三联”模式破解专家服务基层难落地、难深入、难持续的“三难”,推动实现专家服务基地“基础牢、地气足、靶向准、收效实”。

截至目前,象山县专家服务基地已组织百名专家深入基层一线,服务企(事)业单位110余家,达成合作项目70余项。象山县专家服务基地建设两年两个台阶,在2017年获评浙江省专家服务基地,2018年获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成为专家与企业在科技合作中实现双赢、激活县域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基因的品牌工程,为象山转型提升、跨越追赶作出了积极贡献。

设(X,τ)为拓扑空间,记CIrr(X)为X上的所有可数既约集之集,在涉及多个拓扑时,为区分起见也记作CIrrτ(X),以下在讨论的过程中,若涉及到T0空间,都蕴含在特殊化序下。

精心搭台“联合”破解专家服务基层落地难

象山县与浙江省专家服务中心纵向联合,精心搭台共建专家服务基地,重点解决专家服务基地的体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重大基础问题,保证了基地健康落地。

时代把年轻人推到更为广阔的舞台,聚光灯下,石化青工C位登场。或是深山戈壁用脚步丈量油层,或是塔林丛中用双手炼制黑金,或是加油站里用微笑服务客户……这股风华正茂、奋发向上的精气神,正是中国石化在市场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之底气。

“选亲”精挑细选。一方面,专家服务基地对浙江省“151”专家库内专家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形成推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基地通过走访有关主管部门和企业,摸清需求,宣传推介浙江省“151”专家,精准掌握企业技术难点和需求痛点。同时,结合专家情况和企业需求进行“选亲”,重点邀请契合象山产业发展的相关专家选企业,请合作意向强烈的企业选专家。

针对传统专家服务基层中推进难度大、活动不深入等难题,象山县专家服务基地创新采用“选亲、相亲、结亲”的“联姻”模式,当好“媒人”,精准推动专家与企业的项目对接。参与专家普遍认为“相亲”精准度高,接地气。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但大多数的英雄都是对单个英雄人物的成长或事迹进行叙述,从而塑造单个的英雄形象,《雷万春打虎记》则通过描写雷万春为中心,通过多线索交错推进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塑造雷万春英雄形象的同时,还描摹出了钟景祺、雷海青、蓝济云、雷天然等一批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的畲族英雄群像。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史诗的论述中,他们认为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4]英雄史诗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生活的全景反映,而《雷万春打虎记》则是对唐代畲家英雄儿女的全景式传奇反映。

莲藕、香辣调味料、盐、鸡精、白砂糖:市售;食用香精、乙基麦芽酚、鸡肉鲜香膏:青岛鲁味香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香辣香精:上海朗枫香料有限公司;柠檬酸:广东省阳东县化工工业公司;硬化剂(乳酸钙):天津市科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结亲”共定良缘。专家服务基地邀请“相亲”成功的专家到象山,走进企业,以项目合作签约、拜师、建立专家工作站等形式,推动双方结亲结对结缘。目前,象山县专家服务基地已建立县级专家工作站36家、省博士后工作站7家,师徒结对57对。浙江大学段元锋教授是桥梁方面的专家,而浙江良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在桥梁安全监测系统方面有强烈的需求“痛点”,双方因相同的行业背景和事业愿景“结亲”成功。之后,段元锋主动提出共建“浙大良和桥隧坡一体化数据监测中心”,合作开发的智慧城市桥梁安全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精准合作“联姻”破解专家服务基层深入难

立准实施目标。象山县立足高层次人才现状,聚焦问题,统筹谋划,确立了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的目标和抓手。通过三年时间开展百名专家助百企、百名专家建百站、百名专家攻百项、百名专家引百才、百名专家带百徒、百名专家疗休养“六个百”活动,发挥专家的专业优势、团队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为企业开展战略咨询,解决技术难题,培养人才骨干,促进产学研合作,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象山县抓住浙江省人社系统开展专家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的契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经过与浙江省专家服务中心的磋商、对接,推动专家服务基地落地。其间,象山县委、县政府认为建设浙江省“151”专家服务基地高度契合象山人才发展战略需要,将基地建设写入县党代会、人代会报告,对基地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基地顺利建成铺平了道路。

“相亲”一见钟情。“选亲”名单确定后,本着自愿和匹配原则,由专家服务基地协调安排“相亲”。“相亲”会根据专家和企业情况灵活调整,在杭州、象山等地对接。几轮“相亲”会上,浙江省“151”专家与象山县企事业单位就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施工、农林畜牧、医疗卫生等领域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开展对接洽谈,成功率超过50%。

健全机制保障。象山县明确了专家服务基地共建双方职责,在象山县人力社保局设立基地联络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专项资金、专门场地,建立专家服务基地与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打通资源信息不对称等基地发展瓶颈。建设了浙江省“151”专家库,囊括了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各领域专家300余名,被企业誉为淘不尽的“金矿”。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将引进浙江省“151”专家列入县内人才工作考核内容,发挥政府属地管理优势,引导全县各部门、镇乡(街道)联合参与,做好企业的排摸、动员、协调工作,为专家来象山服务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精细服务“联动”破解专家服务基层持续难

象山县积极探索“政府+基地+企业”的“联动”服务机制,抓住专家这个关键变量,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专家服务基地建设,并在2018年建成了浙江理工大学象山现代针织研究院。基地提供专门的办公和实验场地、设备、公寓、研究生实践基地,大大延展了专家为象山服务的时间和深度。同时,基地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的人才优势,推进专家与象山针织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助力针织产业改造升级。

政府用“关怀”。象山突出解决基地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台了全省首个县级层面的柔性引进专家管理办法,以及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和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等政策。将专家纳入政府慰问名单,通过走访看望、微信交流、电话联系、节假日慰问等形式,密切专家与地方的联系。同时,利用象山丰富的旅游资源,给予专家在全县域景区免费旅游等优惠,让专家感受到充分尊重,得到了专家的普遍赞赏。

基地用“实招”。象山专家服务基地专人负责专家的服务对接,建立人才服务联络员队伍,“一对一”全程跟踪对接服务项目,第一时间为专家提供服务。安排每年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专家服务基地日常运行、活动组织。对建立专家工作站的企业给予5万元经费补助,三年后成效明显的,再给予最高5万元的补助。专家服务基地建立的专家工作站,优先申报各级人才载体评选,合作项目参加国家、省市有关的成果评奖,予以优先立项、优先申报、优先推介。

企业用“诚意”。象山企业主动走出宁波、走向浙江,真诚拜访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专家,寻找适宜的科研项目。几轮“相亲”对接会,企业负责人均带队参加,对人才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给专家留下了良好印象。对合作的专家,企业做到来回接送、安排住宿、诚恳请教,主动邀请专家授课,开展现场教学。专家利用“朋友圈”,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招引资源。比如,浙江钰烯腐蚀控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汪爱英教授,快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王立平研究员,促成了腐蚀控制和检测等技术项目合作。

责任编辑:张逸龙

标签:;  ;  ;  ;  

象山县“三联”模式破解专家服务基层“三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