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丝绸之路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提出了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功能性网络曾历代连接着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之间的贸易商、朝圣者、士兵、游牧民族及居民。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一些其他货运途径穿越欧亚大陆,一些新的具有重要经济潜力的举措已经开始显现。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充当着发展引擎,其名称源自贵重而负有盛名的产品。不仅如此,由于它起到重要的亚欧连接作用,使得有利可图的交换成为可能,这在文化和政治上至关重要。这种连接促进了产品、生产和生产力、交通及其他技术、安全与哲学、宗教等领域的创新,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互动。总之,丝绸之路代表着大规模、跨境、多边的国际性交流、沟通、合作和多边协议实施,这些都将使得重建丝绸之路的构想成为一个新的开放概念,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和积极前景。这里提到的创新,意味着逾越任何形式的边界来发现新的思考方式。为实现上述目标,下文提出一些发展概念和实施途径。 1 区域要素与空间构建 1.1 区域发展要素 基于经济发展国际化,劳迪奇纳(Laudicina)提出对于经济带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五个要素,包括:①全球化市场;②人口变化;③消费行为的变化;④自然资源的潜力;⑤管理及行动的变化。这五个维度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图1),但它们并不会自发地相互强化,也不会起相同的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兼具开放边界与不确定机遇的未来世界图景。 相比于19世纪工业革命对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今天的技术创新具有更强大的经济力量。时空压缩使得忽略空间距离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及时物流网络的形成。社会人口结构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生活条件及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并使得市场由供应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从而使得全球产品的价格结构日趋均衡。同时,创新还能促进环境及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依存发挥作用,只要地方和国家政府不予以干涉,它们将持续促进创新的扩散。强有力的监管和过度放松管制,都会防止国内和国际差距的锐减,这些差距一般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的边缘地区。在不同情境中,这五个因素创造着机会、缺陷及风险,它们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表现出相同的控制力。这意味着全球一体化的优势和益处取决于全球化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如何与政府合作,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为这些过程提供可靠保障。 1.2 区域及其构建 区域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单元,大于城市,小于陆地板块。根据定义及其法律意义,区域并不需要与行政单元的边界保持一致,也不需要完全覆盖一个国家或者其中一部分。区域作为功能性单元,具有连接、构建网络、平衡地区的能力,同时无论政府是否发挥作用,区域中都能共享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区域也是建立在相互依存的交换及社会化、联盟化、归类化过程基础上的空间单元,其内部关联性强于外部。区域需足够大以促进内生性的积累和循环过程,来保证与其他区域竞争和合作的实力,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区域需要足够小以便于识别,从而创造多方面深入信任与交流的可能。区域的数量与质量规模关系到个体间灵活多样的协同与合作,而这些活动往往能够与机构及行政辖区造成的壁垒相抗衡。由此,可以将区域视为灵活的、具有开放边界的功能性社会经济空间单元。协调活动的方式即为区域治理,来促进区域内创新、区内交流、跨区交流、内部倍增效应等动态过程,使区域更好地参与到同其他区域的竞争中。 图1 五个维度及情境设想 资料来源:劳迪奇纳(Laudicina,2005)。 构建这样一个动态发展区域,其动机主要来自所有的参与者,包括个人、团体、组织和机构,同时这些参与者的创造力受到其所处的特定区域环境的深刻影响。国家和政府在此过程中起着类似于孵化器的作用,为促进、支持和鼓励区际竞争合作铺平道路。据此,区域既是文化交流的最佳介质,也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提供载体。 1.3 区域形成的机制 在这一情境中,主要参与者是国家,它们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同时与外部市场建立了大量可用的、稳健的、紧密的联系。在以上条件下,政策最好不要直接为企业利益提供支持并急于开拓新市场,而应当确保市场网络的稳定,同时通过监管制衡来保障社会融合。领先的国家通过提高生活水平开放其边界及利润,其内部日益增长的对高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会打开新的市场。同时,减少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可以促进商业活动的增加,这将有益于提高发达及欠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越复杂的物流和生产网络将会带来越出色的区位优势。事实上,在发达经济体中,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萎缩的问题使得打开移民劳动力市场成为当务之急,这一举措也可以降低较低端收入领域的薪酬压力。如今对国际化人才的竞争成为国家政策中相当重要的方面。开放的边界有助于社会中产阶层的成长、新市场的开拓及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全球市场中日益激烈的竞争,公司被迫加强生产的责任感,并提高工作环境标准。以上行为日益受到非政府组织的监督,国家干预不再那么重要和有效。但是,人口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要求提高税收,为老龄化及劳动人群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另外,国际化会导致出现多样的、复杂的市场结构,以及持续不断的自由化倾向,同时国际化也对于其中新的复杂关系无能为力。这就使得加强监管和国有化的呼声日渐高涨。 这个情境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框架提供了一个未来发展的路径。政府和国民经济体应当有所控制地在监管与自由化、地方化与全球化、城市化与移民、分裂与融合、资源的短缺及可获得之间做出决策。当然,这条路径还会受到全球战略决策的影响。 1.4 区域内部结构的形成 目前灵活分割的生产支配着一般的市场,其生产链往往被分成足够小的生产单元,不同的生产单元有相应的市场需求,但不一定生产最终产品。高附加值的链条集中在全球范围内的少数地区,而低附加值的链条由于依赖短期、廉价的生产要素,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这种分裂使得强有力的生产链条变得不稳定,并导致了更小规模的系列化生产,同时也导致了生产率与大规模收入的脱钩。这种发展使得增长和减退在部门和区域的层面上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由此,空间模式也由连续变得离散。选择性的增长将导致差别不仅出现在增长和松动的区域之间,还将出现在具有不同增长水平的区域之间。从前的公司内部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被分割和传播,它们的总部、研发及工程部门集中于全球竞争中的战略性位置。总部区位的选择只倾向于有强有力的专业化服务支撑的地方,研发和工程部门则更愿意选择容纳了强大创意环境、创新研究集群、领先高校及高科技制造业的区域。这些支撑性的区位因素导致了空间集聚,也催生出区域性高附加值生产链条。同时低附加值链条开始分散,其相关市场也与产品设计市场相互分离。这些分散的、空间上没有界限的链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组或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公司进行干涉时发生的外包或收买行为。总的来说,生产链条作用的发挥,并不依赖于处于不同位置的独立链条,而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关联网络,依赖于出自少数领导中心的决策,也依赖于存在于某处的市场。实现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关键在于将其视为一个集群,这个集群具有很高的区内倍增效应,并且与区际潜力市场密切关联。 2 区域网络构建及其可持续发展 2.1 区域空间结构与层次 要了解复杂交互的区域系统,必须在至少三种相互关联的空间尺度下进行分析(图2)。在宏观层面,不同领域之间及内部存在交互作用;在中观层面,通过分析企业由产品导向转变为金钱导向的重建过程,研究不同参与者或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在微观层面,研究来源于人群相互关联的差异性个体的关联,这些关联与个体多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图2 区域空间结构与层次 2.2 区域空间网络及其形成 以前,参与者们仅依赖于地方的环境,他们的生活仅与地方的决策和运作相协调(图3)。而现在,这种依赖在区域及全球的尺度上被弥补或者取代。参与者的行为涉及不同的空间尺度,没有必要仅与单一尺度相符。换言之,社会关系缔结于不同尺度,尤其是微观尺度上,这一尺度上的社会关系可以较微弱,而且相对于空间结构问题而言并不那么重要,同时伴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一般情况下,地方参与者由于分散化的特征而不适应创新,除非他们拥有能够自行处置的、健全的人员、机构及技术设施,这是一种理想状况。区域网络参与者的活动紧密地相互关联着,他们越成功,其根植于当地的分散化特征就越不明显。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成为全球参与者,而全球参与者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全球联系和参与全球决策的能力,还取决于他们在区域和地方层次上获取了专业化服务的支撑。 总之,在区域构建过程中,网络、市场和层级结构的设计对于竞争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图3 区域空间网络及其形成 2.3 区域空间管理 要实现区域竞争与合作,必须在设计、开发、治理中实行有效而明智的区域空间管理(图4)。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管理本身形成了两层机构,并将区域顶部和底部的知识与责任连接起来。经济带内具有不同潜质的区域,基于信任、合作和相同的兴趣,被连接于层级网络和市场结构中。同时,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工作框架,使得政府和机构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施加监督、支持、引导、控制及使其合法化等干预措施。各国政府充当孵化器,提供跨境合作的条件及详细的战略规划,同时区域方面必须制定一个综合的行动计划,为启动创新提供环境。只有当管理体系由纯粹的资源导向转变为强有力的市场导向时,有效的创新区域才得以建立。这个结构将导致网络由被动变得具有创造性,并走出一条跟随全球进行相应调整以谋求长远发展的路径。成功的战略和行动计划取决于综合系统的可持续机制,包括实现三个“E”(economy,经济;social equity,社会公平;ecology,生态)的均衡发展。因为创新的适应过程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区域上,都取决于区域的可持续性及整体发展。 2.4 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公平和生态这三个维度如何排列才能确保均衡的增长,同时在任意空间尺度上且对于所有人而言,都能满足其对于公平、自由和正义的基本要求。毋庸置疑,只有在理想状况下,所有三个“E”才能同时以高水准获得平衡的整合性发展刺激投入,也就是在任何空间尺度上,三个“E”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该决定其他二者,如果发生了相互决定,彼此间就应当获得空间上的补偿。然而“同时”在具体的情况中不太可能实现。现实表明,当一个“E”被加强时,另外两个“E”自身将被禁锢,并开始跟随第一个“E”。这种情况会在社会价值体系受限或一维优化的情况下发生,同时会引导副作用外化作用于其他“E”,而非将全部的成本计算在单一的“E”内。 图4 动态经济空间管理 尽管城市作为城市化的“最终产品”,能够在一定阈值水平下高效利用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可持续使用空间的形式,但是城市化本身仍加速了上述不均衡现象。如今,我们已经意识到无论是在不同层次中,还是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关系中,短期利润评估等破坏和妨碍可持续进程的因素都在增加,三个“E”远未达到均衡。不可以贸然承担失去未来潜力或者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中发挥作用的风险,无论涉及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网络构成的新形势,还是必须发展的相应补偿机制。 在实际情况下,三个“E”定义的可持续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优化一个“E”时,主要负面影响的外包、外化、位移或者扩散可能导致短期内的增长优势,但这却将以牺牲长期全面均衡发展为代价。相比之下,由于系统本身具有基于三个“E”而存在的相互依存的约束关系,很多短期内可能发生的积极影响后来将转化为消极影响。 区域发展的均衡结构如图5。在这样一个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双层架构体系中,三个“E”遵循着它们自身的逻辑(正如三个较小的圆柱所示),它们存在于各自与其他两个“E”构成的更高层级的逻辑范围内(较大的圆柱)。仅仅通过经济或社会或生态的最优化来实现提升是非常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某一时刻的均衡水平(代表特定结构的阈值),更长远的增长与发展将会由于自身的不均衡而受阻。这些要素经常会导致区域中很多地方在内化成本的范式下产生不可持续的状况。 图5 可持续的均衡结构 然而,无论在高层次和低层次还是在不同尺度上,建立起合理精明的增长及同时均衡发展的复杂过程,都并非易事。均衡发展应当建立在综合的价格体系变动以及对三“E”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基础之上。此外,还需要对自上而下的治理及对于自下而上措施的充分理解。 3 区域网络构建类型 可以结合以下两种类型的概念来理解如何构建区域:第一类概念关注区域内增长和发展机制;第二类概念关注区际网络构建的机制。 3.1 区域内的增长和发展 区域内的这组概念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名称不同,它们都关注类似的机制。如佛罗里达、哈森克、马姆伯格等人称之为“学习区域”,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称之为“创新/创意区域”,加拿大安大略省移民服务机构(OCASI)称之为“积极空间”。他们的共同背景是具备关于正式及非正式网络中参与者的多元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区域”的概念中,参与者基于特定的科学基础,并具有不同的创新潜力及人类的潜能。所谓的制度厚度及组织学习过程的意愿将促进创新、知识水平的提升及区域的发展。然而,正如生产力悖论所述,投资知识及研究并不能够直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较高的生产力往往源于不断提升的毕业生申请者的资质。创意、创新及积极空间都将有益于促进知识密集型的发展,这就为区域的构建提供了条件。根据区域悖论,由于高投资压力的调整,针对较薄弱区域的投资成为首选,同时这些薄弱区域比强势发展区域具有更强的发展预期。而薄弱区域由于阻力变化、财富的资本化及功能的专业化等问题,往往更容易失去动力。作为产业区概念的一部分,特定的“积极空间”是加速区域内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内容包括:①信任、可靠性、社会网络;②高水平的调整能力、灵活性、范围经济;③网络化的分支及资质;④生产链和价值链中小规模经营合作网络的集合;⑤与更高层级经济网络的关联。以上所有要素将强化区域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同时使得该区域在区际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新丝绸之路的项目中,必须提前构建制度厚度以激发参与者的潜力。类似地,欧洲创新研究小组关注于区域特征中共同的准则及价值观、网络化的活动、隐形的知识交换、低交易成本、集体性学习等内容,它们将使区域更加强大而具有竞争力。总的来说,这些概念都表明了社会知识转换的优势,它将激活、授予并定位一个区域产生新的行动并形成新的行动范围。在新丝绸之路的项目中,重建的构想意味着使这一区域获得更进一步的长远发展。首先,物流将成为结构性的刺激因素,同时也将起到物理性的骨干性架构作用,它可以创造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不一定是发展。这就意味着该区域将通过不断的前后关联的内生性循环,大大提升其经济结构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此外,考虑到当下经济集群的结构、碎片化特征及前文中给出的边界开放的情境设想,无论是少量的关键性参与者还是整个参与者群体,都需要为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准备。 3.2 区际网络的增长和发展 由此便可直接引出第二类,即区际概念组。克鲁格曼的对外贸易理论属于该组概念的范畴,类似于内生性发展及倍增的概念。克鲁格曼的区域内动态模型是由创造了规模效应、软性区位要素的积累和扩散的集中化和专业化进程驱动的,同时作为内部循环累积效应中依存关系的一部分。区域内部动态加速来源于外部效应及不完全市场,它们导致了持续增加的规模效应、生产要素的流动,同时外化并减少了运输成本。内生发展的概念与克鲁格曼的对外贸易理论并不矛盾,仅仅是其中非常具体的一个方面。同时,要成为区际经济中的参与者,就必须关注其他人已经及正在做些什么。此外,其他区域不具备的区内创新潜力应当成为各类产业的关键性发展引擎。区内与区际潜力的差异将会强化倍增效应,同时将拥有各自区域以外的市场。这样的区域集成在更大规模的生产链上,以促进自身创造力的发展,同时降低竞争劣势,使得市场需求达到最优。外部关系专业化的同时,内部结构将随着高流通性的内生潜力而提升,变得更加复杂。这些潜力可能成为硬性区位要素,更有可能是软性区位要素(图6)。 图6 内生发展理论 3.3 区际网络的倍增 空间和结构倍增理论也与此类似,因为它概念化了用于分别满足区域性需求和外部需求的供给在流通性上的差异。倍增系数K越大,意味着出口值与进口值之间的差额就越大。这个系数还通过前向联系受到直接及间接效应的影响,尤其是人员费用,包括投资导致的新产品和新需求。这些概念都表明集中化、专业化及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是持久性发展的基础,同时需要借助区际竞争和合作网络来实现(见图7)。如果区域中只有例如物流这一单一的专业化经济活动,则远不足以发挥未来网络及现存网络的优势。 以上两种类型的概念可以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内外结构和空间”的概念,以便应用于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之中。这意味着应当努力创造精明增长的条件,启动内生循环积累效应,创造可灵活调整的环境,并在区际竞争与合作中争取平等的伙伴关系和领导力。 4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及其过程 为了避免新欧亚丝绸之路这一构想在初期由于政府间磋商或官僚主义思想而陷入困境,应当将其视为一个同时具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图8)。同时,所有的参与者、个人、团体、企业、机构及政府应充分了解古丝绸之路曾经起到的促进交流、对话、稳定及共存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明智参与。“明智”体现在所有相关参与者的相互交流及通常情况下决策的一致达成。在这一过程中,预处理是一种克服跨境结构性和文化性障碍的能力,例如克服资本转移和基础设施连接的缺失、克服任意空间层次上文化凝聚力和历史存留的缺失及过度负荷。 图7 空间结构倍增 实现重建新欧亚丝绸之路构想,第一步是在可能参与到其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采取前瞻性的行动,包括促进贸易、资本流动、服务交换、个人旅行等经济领域的跨境事务。这些区际互动、信息和想法的交流、组织协调磋商指导下的非正式的交易可以克服障碍并且强化共同的目标,同时充分参与、快速决策并通过可以促进空间层面协议的顺利达成。第二步是在以上非正式的、积极的、经验化的自下而上的策略基础上,开始制度化过程。这一制度化的过程类似于一个自上而下的非正式网络向正式网络转化的进程,从解决问题出发达成一系列合作和制度化协议,同时落实的规划物质基础设施以及深化参与者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互动性的认知,形成跨国、跨地区的经济区。第三步是建设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区。最后是建设文化区。在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这些跨国、跨区域地带内部的倍增效应和协同效应将持续增强。与此同时,由于区际间的协同效应,也将引发区际联盟式的横向合作,从而促进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策略的纵向一体化。这样,在区域网络转变为国家或者全球合作网络的时候,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扩展。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在任何情况下,沟通都是跨境交流、发现创新思考方式的有效途径,但有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总是与可持续性相一致。 图8 管理和建立创新的过程 5 结语 实现新丝绸之路的构想意味着区域的发展。前文基于对这一经济带发展条件和要求的讨论而提出概念,可能成为其未来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由此产生的经济带可能发展成为中心辐射模式或者成为复杂的、离散或连续的网络及市场层级结构。在任何情况下,区域内及区域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层治理结构应当受到法律和协定的保障,区域的成功毫无疑问将取决于新兴的空间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模式是否遵循了可持续的原则。即对于所有的可持续性维度而言,“可进入”并且“可参与”塑造宜居的、不断变化的区域。创新即为激励与交流,多样性即为将若干区域捆绑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新模式,正如新丝绸之路的构想。最终,将基于上述讨论的区内及区际发展概念构建一个空间及区域网络集群,使得空间模型参与架构市场区域、网络区域以及层级结构,使得经济区能够处于一个调整以相匹配的环境中。如果区域能够容纳足够的创新并具有影响力,同时是遵循可持续的原则设计的,它将在市场、网络和层级结构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具有增长和发展潜力的系统(T.O.D.表明其基本的限制条件,以避免这一区域仅仅成为一个运输带;图9)。 正如一句非洲谚语所说:“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独自去;如果你想走得远,那么一同上路”,后者正是新丝绸之路的创新之道。 图9 区域网络构建的概念示意及T.O.D. 本文根据2014年6月15~16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y,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Zone”)上的发言整理。标签:中欧关系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新丝绸之路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