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看远程教学过程——简析远程开放教育传播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播学论文,教学过程论文,视角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中国远程教育》第4~6期卷首语,以“质量意识”、“质量提升”、“重视过程”连续论述了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并提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等重要问题。对于教学质量……“永恒主题”问题可能谁也不会怀疑,只是如何看待质量,如何正确认识远程教育院校与普通院校的质量问题,目前也尚难取得共识,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无疑是重要的,但这不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本文想着重对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问题进行研究。
一、远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
从教学论的角度研究教学,一般将教学归结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引自辞海)。而对于教学过程,教学论也因版本的不同有各自的阐述。有些研究者也用系统思想或从信息论角度研究教学过程,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的则将教学过程概括得非常抽象,使人难以捉摸,例如,有一本《教学论》(唐文中主编)这样来定义教学过程:“所谓的教学过程,就是那些引起教学活动系统状态化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而所谓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规律。”不可否认,这一段文字对教学过程的描述,是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但是所谓“系统状态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规律”这些语词都是在居于高度抽象层次的,让人难以捉摸。其实我们如果从教学论转向传播学或者教育传播的理论来研究教学过程,同样也是运用系统思想为指导,其轮廓便会清晰可见了。
当代教学过程的理论也有“从信息的角度研究教学过程的,认为它是一个信息传递、转换、反馈、控制和评价的动态过程”(《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主编)。从作者对其界定的分析来看也仅从教师与学生输入、加工、储存和输出信息角度来分析教学过程,没有涉及到教学过程中其它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说到底还只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应当说,这一界定基本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取得了共识。只是没有能用教育传播理论来厘清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仅从信息论角度研究教学过程问题是不全面的。特别是对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的研究,只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察才能厘清教学过程结构中诸要素的关系与联系。
在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4期关于“如何看待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的“专家访谈”中,各位教授的论述,显然没有把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而是更注重学的方面。事实上,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与传统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完全不能等同的。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完全是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外的学者都强调远距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距离”,应当说,这是基本上取得了共识的。但有关教学过程模式的认识,至今未取得共识。笔者认为对于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虽说需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然而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传播学。而且,作为远程教育传播应更倾向于传播学科,其理由有:
1.传统教育的教学是师生同处一个空间中以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或者说团体传播的方式进行的,是师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其教学过程可以用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来描述;而远程教育则是学习者与教师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下,以学习者通过媒体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而不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其教学过程更需要从传播学角度来研究,当然与大众传播相比,其传播过程也有特殊的自身的规律。
2.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同。传统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除教材以外,更主要是依赖于教师授课来学习,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行为,反馈及时;而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学习除教材以外,更主要是有赖于多种远程教育媒体,表现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行为,传播双方之间的反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表现出大众传播的特征。
3.教学信息覆盖的范围更类似于大众传播。远程教育以大众传播媒体(书籍、广播、电视、交互网络)为传播通道,受者群体面广量大、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更具有大众传播受众多、散、杂、匿的特征。比如:笔者20世纪80年代通过广播教学学习日语,对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来说对我的学习是一无所知的,这就表现为“匿”,类似的情况众多。
4.远程教育信息反馈延迟性。远程教育信息反馈的延迟性与大众传播一脉相承。只是在远程教育教学信息传播系统中需要更多的交互,所以人们努力改善,设立支助系统,以便更好建立教育机制。当今有些学者寄希望于交互性强的互联网,其实这也是理想化的愿望。事实上,虽然交互网络非线性链接,可多通道交互,但对于教师点对面的传播来说,可以说,实时授课比原课堂教学的交互性要弱得多。即使利用电子邮件,反馈也是延迟性的。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过程的系统结构框架,如果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来分析,已无法解决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只有根据其自身的过程特点,用传播学的理论来分析,研究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重建远程教育教学传播模式,才能理清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及其之间关系的规律,建立符合远程教育的教学机制。
二、两种教学过程的认识观
D.兰迪.加里森在谈到远程教育教与学时指出:“远距离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教育过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赋予一些概念以什么内涵,如独立性和交互作用。”从处于主导地位的模式来看,独立性乃是最终目标。加里森围绕远程教学过程概念的内涵展开了讨论。而加里森是在处于“自然社会环境中的学习(一般叫自然状态的学习)与处在正规教学情景中的学习”不同条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所谓正规教学情景是指传统的学校教学,这从他对教学过程,“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的叙述可见。显然这是教学论对教学过程最普遍的阐述。从加里森的以下的论述:“而在更多的传统的、混合(指传统院校办远程教育——笔者)模式机构中教育工作者,……把……(模拟面对面的对话)的程度作为评估质量的指标”,更证明了这一点,他还指出:“对远距离教育质量的关注认定了一种正在形成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双向交流为基础。”从以上内容说明,随着交互网络远程教育在传统院校(特别美国)的发展,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论的冲击,对远程教育(包括教育质量、教学过程)的影响深远,处于“主导地位模式”——“独立性”(指自主学习)受到传统教育责疑。
远程教育的“主导地位模式”理论强调超时空、扩大受教育面,学习者通过多种媒体构成的学习环境自主业余学习为主。当然自主业余学习为主并未否定远程教学的交互性。而只是根据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运用各种双向交互的工具与方法,创造双向交互的条件,以达到远程教学传播系统建立教育机制的目的。
笔者认为,“主导地位”的“独立性”模式与“正在形成的交互性模式”从内容上来看似乎在于赋予一个概念的内涵方面,而从本质上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教育的理论还是运用一种创新的观念来分析、研究、构建远程教学过程模式的问题,如何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这也是远程教育一如既往受到传统教育怀疑的主要问题。因为远程教学所服务的对象是大众群体,而不是精英层次的人群,大众群体的学习主要是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需要,为创造一种能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条件为目的的,所以其质量标准也要因不同教学模式所面临的对象实际而加以确立。中央电大副校长孙绿怡提出的质量标准观点是值得研究的,她说:“学生最后合格与否取决于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如果这些学生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说明他们是合格的。如果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开拓,那他们就是高质量的人才。”工作岗位与社会是最公正的评论员。其实拿传统院校来说,毕业生走上岗位以后能成为精英的还是极少数,另一端还有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甚至改行转业的也不在少数,这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想用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模式来衡量远程教学过程,其结果是很危险的。这从加里森在文中的结论可见并非一般。他说:“这两种观点或对远距离教育的处理方法,都在实践中得到实施,分别被列为处于支配地位和正在形成的模式。”最后他指出:“正在形成的模式反应出远距离教育与常规教育领域的融合的趋势”,“一种处于发展中的更清晰的观点,主张教育的交互影响的完整性,并把远距离教育纳入教育主流体系中”。其实在我国由于诸多因素,特别对所谓的教育质量的评价过于与传统院校攀比。圈地造楼、专职师资数膨胀,设备猛增,省一级的电大教室或多媒体厅有的超过普通大专院校。形成了“远程不远”、“电大不电”、“没有特色,成为传统高校二级学院”的局面,加里森所说的远距离教育纳入主流体系中的现象,在我国也已出现,这也成为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显然,远程教育是以扩大受教育面、增加学习机会而得以生存发展的。对增加学习机会的关心也成为人们包括政府决定发展远程教育的驱动力。笔者认为,所谓“独立性”模式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然而,因为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介于自然状态的学习与所谓正规学校教育之间的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所以,扩大受教育面、“独立性”学习模式也应遵循教育规律,从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特征出发,寻求自身双向交互的规律。才不至于造成“远距离教育与常规教育领域的融合”,让远程开放教育永远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
三、远程开放教育传播模式简析
对于远程教育教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已有很多论述,本文拟从远程教学基本规律出发,简析其传播模式。
远程教育传播以大众传媒为工具,其传播系统在客观上与大众传播具有相似的特征——动态、开放的系统。因为它是远程教育的功能性系统,因此,远程教育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根据马莱茨克模式,如图1:
图1
这是一个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的简图。C——传者,是一个组织机构,M——讯息,其对传者产生压力与约束,R——受者,是面广最大的大众。马莱茨克对媒介给传者与受者的影响及传者与受者的背景因素都作了详细分析,在这里不作详介,仅参照他的思想对远程教育传播系统中的传者与受者影响效果的因素作必要阐述。传播模式如图2。
图2 远程开放教育传播模式
首先简述,影响传者的因素。它主要是传者(包括机构、个人)的教育观与远程教育的价值观。远程教育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建立在传统教育观念上的质量观;一种是以终身化学习为原则的质量观。前者是以知识掌握为标准的应试质量观,后者在扩大受教育面的前提下,以完善人生,发展能力为标准的多元化的质量观。笔者认为,远程教育的传播者应坚持以终身化学习为原则、扩大受教育面的价值观为指导,构建远程开放教育传播模式。当然,由图可见影响传者的因素还包括:群体的合作性、协调性、传播技术及人员素质等,这里对模式中的传者因素不作详述。因为在开放教育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对传播效果构成主要影响,所以我们着重对影响受者的背景因素作较为详细分析。
我们认为影响受者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能力因素等。
第一,受者的学历与学习动力。英国开放大学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者是有较高学习动力与较好学历的学生,对于学历背景较差、动力不足的学习群体并不能说满意。因此,学历与学习动力对于接收远程教育传播的受者群体来说是最基本的因素。
第二,受者的需要与勤勉,需要是动力的源泉,如果面对的媒体,不能提供学习者需要的讯息,便不能激发起学习者的兴趣,学习的动力就无从谈起。日本的土桥美步在《视听传播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强调受者通过媒体学习,重要的是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是由学习的需要来引发的。因为自主学习是比较艰苦的,除从需要出发产生的主动性外,还需要勤勉,勤勉是智慧与聪明的源泉。主动性则是产生勤勉的动力。
第三,受者的意志与毅力。为了不断完善自己的终身学习,仅仅有需求和勤勉学习的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还不够。因为对在职学习的受者群体来说,他(她)们不仅有繁忙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要担当起家务的责任,还有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没有坚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与毅力,很可能是半途而废,难以取得学习的成功,因此,意志与克服困难的毅力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四,能力与方法。具有以上三点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基础,但这还不够,学习者还要具有一定的能力与方法。这里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自己确立学习路径的能力、学习内容范围与深度的选择能力、信息的自我感知、选择、处理、构建新知识结构的能力等,学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说学无定法,要有不断总结适应自己个性与特点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第五,受者群体合作学习的意识。在远程教育传播环境中学习,不像在普通学校的学习,处于师生共聚一堂,生生互动频繁发生的状态。远程开放教育传播的学习环境则是师生各处一方,生生异地相处,这就要求每个个体有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主动开展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第六,技术媒体的掌握与应用。技术媒体是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联系传者与受者的桥梁。如果将传播终端设备看作传播通道的一部分,则属于受者感知信息的外通道,它与受者感官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受者对技术媒体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受者信息的接收。
第七,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大到社会环境小到家庭环境,乃至个人心理环境,包括受者所在的基本群体及参照群体都给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例如,当今发展网上远程教育,美国包括小学生都可利用交互网络发展家庭学校,即小学生不出家门利用网上资源学习。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从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美国早期则定义为“家庭学习”(基更语)。另外,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家庭环境与中国则大有所别。因此,在现在条件下,如想把美国办“家庭学校”搬到中国来发展网上远程基础教育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这就是环境的作用。图中提到受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及来自媒介的压力,这一点也是不言自明的,这里不多述。
总之远程开放教育是应学习化社会需要孕育的教育体制,办教育者、教师与学习者均需确定适应新体制的教育观、思想与方法,积极开展探索试验,远程开放教育才能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