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组织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先行组织者论文

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者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简称组织者[1],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术语。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以学习者已经熟悉的知识为基础而设计出一套清晰的、有组织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策略性功能在于:在教学开始时将引导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能在已知的知识和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起有用的知识架构。引导性材料可以是一组相当短的文字或图表,也可以是一段叙述、描述、示范性影片等。它虽不是要学习的材料,但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综合教材元素体现相互关系的方法,影响学生内部知识的记录过程。本文以案例方式来阐释“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批判的素材,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先行组织者”教法举例

【例1】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利用初中政治课学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设计引导性材料:首先,引入“先行组织者一”——“生产方式”,让学生回顾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入“先行组织者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看书归纳相关内容。教学思路及过程图示如下:

学生已有知识:

【例2】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之第一课时单元设计导入部分

课程标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第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二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三课 蒸汽和电的革命;第四课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依据课标,结合人教版教材的课时设置,可将“科学”“技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或“古代科学”“古典科学”)这四个概念作为先行组织者,统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先行组织者:

科学——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依据“课标”、运用“先行组织者”对本单元作整体把握:

1.“近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落实到课

第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物理学)

第二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生物学)

2.“近代科学的研究手段是‘科学实验+数学’”落实到课

第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体系)

3.“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密切关系与程度”落实到课

第三课 蒸汽和电的革命

第四课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4.拓展知识

第七单元的主要内容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西方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必修3第二单元)是:明清之前(主要是16世纪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之后(16世纪后)仍停留在传统科学阶段(注重实用性,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农学、医学、建筑学、数学等方面;采用传统的整理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所以我国的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科技革命的发展,充分反映了科学与技术日趋紧密结合。第一次主要依靠熟练工匠的努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不是很紧密;第二、第三次与第一次不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紧密,呈递进关系。

在形成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不能把本单元的前两课上成物理课、生物课,也不能把三次科技革命上成科技成果的展示课。关键在于对课标的落实,主抓背景和影响,淡化具体的理论和科技内容的讲解。

运用“先行组织者”的体会

第一,打破常规教法,有利于讲透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例1为阅读课,一般情况,教师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阅读,通过设置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独自或通过讨论方式掌握内容,解决问题。所提问题如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目,用课件显示技术改进后的生产工具的图片,提问:欧洲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2.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一段话,提问: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3.生产技术的进步给欧洲手工业部门带来什么影响?

4.欧洲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5.用课件显示《欧洲经济》图,提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各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7.资本主义萌芽是通过哪两条途经产生的?(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8.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

9.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0.课件显示思考题:比较封建社会晚期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特点。

用问题带出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在阅读后解决问题,并对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同时,通过讨论,以训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历史思维的能力。当然,所设计问题亦充分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基础与思维水平。但这一设计也有不足之处:第一,就事论事,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前四问与第5问之间缺少有机联系,没能向学生明确说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易造成学生死记生产技术进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促进作用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不明确。第5问与第6~8问之间是脱节的,由于事先没有交代清楚雇佣关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所以学生无法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没介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第9问和第10问学生无从入手,即使按照书本和老师的总结能够得出答案,也只能是生吞活剥。第四,问题设计仅仅停留在“教教材”层次。

“先行组织者”教法的优点在于,将学生初中政治课堂上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导性材料,对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对整个西欧社会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为后面的学习作一定的铺垫。

第二,“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反映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课程内容。

在例1中,由于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先行组织者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辩证关系,因而便于向学生解释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后的影响,为了说明这点,可以将史学研究新成果介绍给学生。侯建新教授认为,[2] 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关系中出现雇佣关系,它应该是包括整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内的一种社会形态。更主要的是,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同,西欧社会有传统的主体权利观念,这种主体权利观念使个体权利保障了个体财产和社会财富的有机增长后(如西欧普通民众凭借习惯法,即使在农奴制最严酷的条件下,也可以跟自己的领主锱铢必究,法庭上据理力争;英国早在12世纪便出现被称为现代人权思想之源的《大宪章》,13世纪末叶出现雏形国会等),西欧的原始积累才得以完成,西欧资本主义经济从而产生与发展起来。因此,西欧社会的转型最主要是得益于其法律保障机制。这正是为什么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前,意识形态领域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各国,先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当工业革命开展后,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业资产阶级不断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与封建势力和金融资产阶级作斗争,典型的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议会斗争;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通过起义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而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典型的是法国无产阶级进行的“六月起义”等。资产阶级代议制更加完善。进而让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养成全面分析能力和对历史事件进行前后联系的能力。

第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先行组织者”来教学,能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变得有章可循。在例1中,教师不是先讲历史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回忆初中的政治课内容,随后才转入正式内容的讲授,运用政治科的原理,对繁杂的史实(不管是背景、过程、还是影响)进行梳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地领悟了教材内容间的逻辑关系,知道了政治课的知识完全可以“拿过来”帮助理解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易理解易记忆的效果。教师的教法,就被那些善于学习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法。

在例2中,若没有“近代科学”这个概念统领,第七单元的科技内容零散而难成结构,学生要整体把握、深层理解、准确识记相关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更别说进一步去跟其他单元学习内容联系,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以及“16世纪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结论。先行组织者的引入,有利于教师整合教材,有利于学生把握专题主题。

第四,“先行组织者”为学生已有知识与要学知识搭桥,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例1中,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以理论铺路,学生明白了理论,阅读教材后,就能清楚地把握西欧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中出现雇佣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基础)推动了封建制度(上层建筑)的衰落和瓦解;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天主教对人的控制,追求理性和民主(上层建筑);资产阶级为发展经济、追求市场的最大化,要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上层建筑)。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时如同用史实印证理论,学得轻松有趣又有成就感,对历史科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也就有了。

第五,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用“先行组织者”,利于消除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感。

历史课标在课程结构上是“模块”加“专题”的形式,[3] 要理解每个专题在不同时期的内容,背景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行组织者理论,将自己使用旧教材的经验以及所熟知的历史阶段特征,根据具体情况先向学生予以介绍与引导,以顺利过渡到专题教学。例1的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新课标必修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学中,教师站在比较高的层面用广阔的角度梳理近代世界发展的概况,让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历史事件。例2的方法则可启发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如何统领专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每个专题的主题。

“先行组织者”理论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教学观的改变、学生学法的形成以及旧教材的备课和新教材的整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并不是什么课都可以找到适宜的引导性材料而运用“先行组织者”,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教师就得提高专业素养,有效挖掘资源,深入研究课标与教材。

标签:;  ;  ;  ;  

先进组织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先行组织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