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云麒
深圳市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进入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取得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在室内居住条件中,不仅要做到稳定舒适,还有具有强烈是视觉享受,让人们对室内软装饰设计加强了重视。同时,新中式风格是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需求。本文先对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以及软装饰进行了概述,再分析了软装饰设计在新中式室内风格里的定位,最后针对在室内软装饰中应用新中式风格的设计提出了相关策略,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软装饰设计
一、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
就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来说。新中式家居设计和传统中式风格有显著的差异,它对现代设计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产生了既能符合现代人生活实际,又能体现出民族文化审美需求的艺术风格。所以新中式装饰风格,不只是将传统的装饰元素修饰其中,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认识和了解,能够让这些元素能够有独特的含义。它充分结合传统元素以及现代生活,通过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体现出传统中式家居设计文化,又不失时尚生活理念,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空间更加具有中国传统韵味。
二、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软装饰中的作用
不同于传统中式风格,新中式风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普遍审美情趣、家居实用性方面加以改良形成的一种装饰风格。现阶段,这一风格已经在我国的建筑室内装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1.丰富空间层次。一般来说,在建筑进行了基本的室内硬装修之后,会显得空间非常的直白、空旷①。而通过软装饰的作用,就能够非常有效对空旷的空间进行分离,以此实现空间合理利用的实际目的。在新中式的室内装饰风格中,一般会运用屏风、博古架、隔断等对空间进行有机的划分。以博古架为例:在书房之中放置一个博古架,一方面能够起到空间隔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用来摆放书籍、工艺品等等,使空间更加饱满、丰富。
2.塑造空间风格。新中式风格的建筑室内软装饰对空间风格的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新中式风格是一种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为基础的装饰风格,因而,其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化性以及艺术性,并能够在装饰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风格倾向。例如:回形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比较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而在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装饰之中,往往会在墙壁、桌椅、摆件等上面应用色调以及形状相互呼应的回形纹。如此,就能够非常有效的形成空间之内的独特风格。
3.优化空间环境。新中式风格不但涵盖了装饰的实用性,还包含着独特的中式的审美感官体现。简单来说,在进行室内软装饰时,运用新中式风格,就能够通过独特的色彩、造型、质感等,进行空间环境的美化,實现不一样的视觉以及感官体验。例如:在新中式风格软装饰的衣柜设计之中,往往会应用一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暗花图案,使衣柜体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三、新中式室内风格的软装饰设计定位
在新中式室内软装设计中需要较高的整体性,其软装的设计需要必须要和硬装的设计语言和谐统一。在室内硬装之中,保证各形式、颜色、材质以及各装饰细节能够协调呼应,并且这些还要与灯具、摆设、布艺、家居、植物以及墙上装饰要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让整个空间能够更加具有整体性以及连贯性,这样形成的视觉感受将会充分统一,保证产生的新中式设计风格能够有效的营造出来。如果在室内软装设计中形成这样的风格,就必须要应用中式装饰元素类别相同的物品。举个例子,如果在对某室内进行设计时,屋内既有中式风格的花窗隔断,又有现代风格的家具,墙上装饰应用了鲜艳的油画,这些装饰元素虽然风格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将其放置在一个空间内会让整个空间能够充分和谐。
因为居住者的喜好、职业以及兴趣等都存在巨大差異,而新中式软装设计也有不同的风格。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就要加强与业主的交流,要充分掌握业主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风格,这样才能让软装饰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我国的软装市场上产品琳琅满目,非常丰富,无论是实体店、网点还是私人定制等,都能充分满足不同审美风格者的实际需求,这就充分保障了新中式软装设计风格的资源需求。就新中式的色彩定位方面来说,它比只应用红、黑以及木色的传统中式家居色调更加丰富。其用色范围很广,浓淡皆宜,即可大红大绿,又可淡雅如水墨。在浓淡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发挥调和作用的中间色。色彩搭配上没有传统中式的中庸,而是要凸显出某个色系。在室内大环境下要认真选取每个颜色,防止颜色孤立化,要有和主色调相适宜的颜色风格。现如今的室内设计中新中式风格在色彩方面有两大发展趋势,第一是中国水墨画似的高雅色系,第二是色彩鲜艳并具有民俗风味的高调色系,它主要应用纯色调来体现出开朗奔放的风格。
四、新中式室内软装饰设计的应用方法
新中式装饰风格,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深入渗透现代社会普遍审美观念形成的新型装饰风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阶段,这一风格已经在我国的建筑室内装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此,相关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应用新中式风格,以此实现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配套设计。配套设计是在新中式风格中比较常用的实际手法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在空间内应用一系列的手法,营造出一个具有整体审美感官的审美氛围②。现阶段,比较常用的配套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主题设计法,即明确一个设计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展开,在这一基础之上,使设计的色彩、材料、造型,都能够满足主题的要求,以此实现整体性的效果。其次,色彩设计法,即以颜色作为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在设计的过程中,追求空间内色彩的和谐统一,营造空间环境。再次,图案设计法,即以图案为设计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的配套设计活动。例如:之前提到的回形纹,就是图案设计的典型代表。此外,材质设计法也是比较常见的配套设计,例如:木式设计、金属设计等等,都属于材质设计。
2.因需设计。简单来说,就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应用需求,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设计独特的审美风格。例如:在卧室设计之中,其设计的主要需求是为了让人更好的休息。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重视装饰的功能性,再落实设计的审美性。一般来说,在卧室设计中,颜色不应该过于鲜艳,大量使用布艺的装饰材料。如此,可以给人一种放松、舒适的感觉。而在客厅的设计之中,由于客厅的作用主要是会客,因此,应该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更多的重视审美需求。使客厅的空间呈现一种丰富、多元、灵活、生动、鲜明的审美感觉。
3.因人设计。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将人作为设计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兴趣爱好等等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在应用新中式风格进行装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消费者的喜好以及审美需求,如此,才能够给人以更好的审美感受。
五、新中式风格室内软装饰设计策略
首先是装饰品。它能有效烘托气氛,摆设一定要突出主次,用颜色、材质、大小及灯光补衬来突出主陈设,这样能空间效果整齐有序,空间层次感十足。装饰品设计必须要根据整体风格设计定位,可以应用书画等平面装饰、瓷器等立体装饰、植物和老物件等。让少量的装饰物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装饰品不能过大过多,大小要与室内空间和家具尺度存在合适比例,形态上与室内空间环境相协调。
其次是灯具。灯具要按照整体设计风格定位,灯具造型、种类以及材质较多,其作用为照明和装饰。灯饰的装饰作用是烘托室内环境气氛并起美观装饰目的。灯具形状造型及材质要按照其作用和所处空间来设计。客厅的灯具要符合整体格调和环境,且具有大气感和舒适感。灯具感觉如果平淡就难以突出个人风格,如果华丽会带来心理压力,总之必须要匹配到整体空间。
再次是布艺。它是家居生活的软装饰品,要让室内主体环境能够舒适且温馨,就要应用布艺线条的柔美性以及合理的色彩搭配,这就能够让室内空间不再空洞和生硬,让空间更加具有格调。布艺的色系和风格如沙发、地毯及窗帘的颜色要统一协调。装饰品的图案可以是龙凤吉祥或者自然植物等,沙发靠垫可以是精美绸缎布料或者亚麻色天然色系布料等,壁纸可以是淡雅的山水图案。这样室内空间便具有清新优雅的氛围。如果沙发或台窗处装饰有花鸟图案的刺绣和针织品,这样能够让室内更加具有生机感和传统韵味。
最后是家具。新中式家具保证设计精巧、线条流畅、造型简练,防止沉闷古板和繁琐,风格多应用古题目今材表现形式,例如将木质、藤条等和塑料、金属和玻璃等结合起来,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和强烈对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软装饰设计,具有非常突出的时代审美感受。对此,相关设计人员应该积极探索,在对传统中式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家居便利等内容,实现新中式风格在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中的优良表达。
参考文献
[1]胡承华.“新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浅析——对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及其设计理念的一种解读[J].中国美术,2010(01):124-125.
[2]张明.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的有机结合[J].科技信息,2010(01):322+357.
[3]张厚珺,李光耀.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软装设计与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4):102-103.
[4]顾伊荻.探析新中式风格室内软装饰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6(02):47-48.
[5]张奇,毛宇霆.软装饰构建室内装饰新中式风格刍议[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18.
[6]孙迟,王合连.新中式风格中文化元素的传承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8):54-55.
论文作者:丘云麒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风格论文; 室内论文; 空间论文; 装饰设计论文; 传统论文; 室内装饰论文; 需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