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创新的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创新论文,机制论文,组织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3-007-0031
1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在“超竞争”的经营环境下,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和手段。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有赖于企业开发、积累和创造有价值的知识的能力(Prusak,L 1996)[1]。知识不仅仅像劳动力、资本、土地是一种生产资源,而且是更具重要意义的资源(Drucker,1993)[2]。并且成为一个企业首要的资源(Grant,R.M.1996)[3],是组织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Quinn,D.P.,& Rivoli,P.1991,Toffler,A 1990)[4,5]。知识作为企业首要的资源和能力与创新密切相关,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日益集中于知识的竞争,知识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武器。自主创新是推动企业进行知识创造的战略基点。本文尝试从自主创新的视角,探讨组织知识创造机制。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自主创新概述
技术创新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有关全局性、长期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的成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有: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Freeman C.1982)[6],其中自主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最为常见(易余胤等,2005)[7]。本文仅就自主创新进行概述。
2.1.1 自主创新的含义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攻克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将其商业化以实现其市场价值的创新行为。
2.1.2 自主创新的特征
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创新行为,它具有如下特点:
(1)领先开发关键技术。率先开发出关键技术的企业将会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垄断地位,在市场上占据优势。(2)自主突破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载体和命脉,核心技术或主导技术必须依靠企业自身技术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而获得。(3)率先开拓新市场。企业只有抢先开拓市场,尽早把技术成果推向市场,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4)投入多、风险高。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R&D和市场开发费用;同时,自主创新也意味着高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高技术创新过程中随时会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和可能。
2.1.3 自主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国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要应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必须把以国家竞争力为导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2)自主创新是发展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环节。目前上游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差,产业链断裂、两头在外的结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推动国内创新链的互动,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3)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自主创新可以有效遏制“引进一代、落后一代”的恶性循环,加强产学研合作,将创新链延伸,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从微观层面来讲,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企业培养独立的R&D能力,提高技术积累的整体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企业核心能力。(2)有利于企业构筑起较强的技术壁垒,从而在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3)有利于企业发挥创新集群效应。当企业的某项创新技术开发成功后,很可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品、新工艺的诞生,从而形成创新集群(innovation cluster),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2.2 组织知识创造概述
2.2.1 知识的内涵
关于知识的概念学术界尚无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概念。目前比较认可的概念是,知识是一系列合理真实的信仰(Nonaka & Takeuchi,1995)[8]。这一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确定认知者的信仰;第二,认知者判断知识的真实有效;第三,确定这种信仰化做实际的行动。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1991,Polanyi M.1996)[9,10]。在传统管理思想中,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的知识,是正规的、系统的和明晰化的。隐性知识则是无法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的知识,是隐含于个体经历中的个人知识,如信仰、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就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一般来讲,隐性知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知识,另一类是认知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在于:(1)显性知识可以以文字或数学符号等形式进行抽象编码并贮存在客观世界里。隐性知识则难以被明确、清晰地编码和表达出来,只能通过观察和启发才能获得,它储存在人的头脑之中。(2)显性知识易于以数据、科学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遍原理的形式被传授、共享和转移。而隐性知识则需要经过多年实践才能逐步被人们所掌握,很难以正式的传授方法传授和转移。(3)显性知识是可以量化能被加总的。而隐性知识是不容易被量化的、离散的、不能加总的,如隐性知识中的认知知识由概念、理念和知觉组成,它深藏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无法量化,以至于人们认为它是人脑中固有的东西,是人的本质的东西,它是难以传授给他人的。因此,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是获得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这两类知识是不可分离的,二者不断交互作用,推动着新知识的产生。
2.2.2 组织知识创造的内涵
组织知识创造来源于组织对创造性的追求,组织创造性体现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内部由许多个体一起工作共同创造的有价值的、实用的产品、服务、思想、工序或工艺加工过程中 (Woodman,1993)[11]。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研究表明,企业不仅仅是“应用”和“加工”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创造”知识,知识创造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
组织知识创造有两个层次:个体知识创造与群体知识创造。个体知识创造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和出发点,群体知识创造是知识创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群体知识创造,就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它将创造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转移、传播和共享,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如研发、产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使企业在质上有一个根本的变化。组织知识创造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
2.2.3 组织知识创造模式
在群体知识创造的四种知识转换模式的基础上,Nonaka& Takeuchi开发出群体知识创造的五阶段模型(Oh.Hunsook,2002)[12],即:①共享隐性知识;②创造概念;③检验概念;④建立原始模型;⑤跨层次知识的交流共享。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群体知识创造的五阶段模型示意图
第一阶段:共享隐性知识。众所周知,组织自身是不能创造知识的,组织中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是群体知识创造的基础,它主要是凭个人经验而获得,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是尚未挖掘的新知识的源泉,分享隐性知识是群体知识创造的关键步骤。
第二阶段:创造概念。通过交流隐性知识进行群体思考,将隐性知识转化化为明晰的概念,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阶段:检验概念。在新概念建立之后,组织必须对新概念进行全面地检验和甄别。对于企业来说,常用的检验标准包括成本、盈利率以及产品对公司发展有多大利益等,检验的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第四阶段:建立原始模型。将经过检验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原始模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组织内部各个成员通力合作,就像建筑师绘出一张蓝图一样,共同建造一个新的组织概念模型,原始模型是通过将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同已有的显性知识相结合而产生的。
第五阶段:知识的跨层交流。群体知识创造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始模型开发出来后,尚需要通过不断的循环、交互作用和螺旋发展过程才能不断完善,这称之为知识的跨层交流,这种交流既可以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组织之间。
群体知识创造模型是一个渐进的、多维的模型结构,这五个阶段是交互作用,螺旋发展,正是通过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创新才得以产生。
3 组织学习机制与组织知识创造
在知识管理相关文献中,知识被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要素(Alexander,2003,Leonard,1995,Lahteenmaki,et al.,2001,Nonaka et al.,1994)[13-16]是需要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战略和资源(Zack,1999)[17]。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独立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战略。Baumard认为企业是随着战略的波动而不断进步的(Baumard,1999)[18]。在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中学习在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陈劲,1994)[19],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持久的竞争力(高粱, 2004)[20],组织学习为自主创新与知识创造搭建了平台,正如Nonaka所指出的,在今天复杂快速变动的商业环境里,组织学习是获得成功的一项关键因素(Nonaka,1991)[21]。
3.1 组织学习机制
组织学习是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主动适应环境进行组织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及其成员积极改变自身的认知,创造知识并应用组织内外的有用知识,指导组织行为,进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①单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②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③再学习 (Deutero learning)。
对组织学习机制(如图2示)说明如下:
(1)甄别并获取新知识。这一环节是对组织本质的认识,组织的本质内容包括权威的形成、分工与合作、权责的划分、沟通的渠道、常规、文化、组织政治、流程、组织的目标、组织的使命等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决定着组织的利益所在,是需要通过管理者的认知过程和组织成员的学习过程才能够把握的。组织本质的认知是最基本的学习,是学习的基础。
(2)组织知识的共享和扩散。这一环节是组织知识创造、分享和传播的过程,主要以单环式学习为主,单环式学习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基本的学习类型。在这种学习类型中,组织成员共同探索,发现错误,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战略并对新知识进行广泛传播,使之扩散为一种群体的共识。
(3)整合并形成共有思维模式。这一环节是对组织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提炼的过程。主要以双环式学习为主,它是在单环式学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学习。在这种学习类型中,组织成员探索的范围扩大了,不仅在既定范围内进行探索,而且对该组织整体也进行探索,并对探索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使之成为组织共同的思维模式,以指导成员的工作。
(4)组织愿景驱动。这一环节是对已获得的组织知识进行反思的过程。主要以反思式学习为主,它是在前两种学习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种学习类型中,组织对以往的学习状况,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为进一步的学习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
组织视野对组织学习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有利于组织对内外部环境的反馈信号进行统一的说明以及组织中合作学习的实现(张钢, 1995)[22]。此外,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组织记忆(组织的知识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里知识库的存在形式并非一定以实际存在的知识库或数据库为存在形式,它还会以其他隐性的方式存在着,比如存在于企业员工的技能、经验之中等,上述每一个步骤都有知识的产生。因此,组织需要建立必要的流程、方法和手段来积累和存贮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知识并注入到知识库中,才能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陈国权, 2002)[23]。
图2 组织学习机制示意图
3.2 组织学习与组织知识创造过程
组织学习机制各个环节是与组织知识创造的各个阶段密切相关的(详见图3)。甄别并获取新知识相当于共享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和建立模型阶段,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不断识别、挖掘隐含在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隐性知识,并将之概念化,以形成新知识,为下一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新知识(包括隐性和显性知识)的共享和扩散提供条件和基础。组织知识的共享和扩散,这个环节与检验概念阶段密切相关,通过对新知识的分享和扩散,做到对新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企业整合并形成共有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奠定基础。整合并形成共有思维模式与建立原始模型阶段相关,这一环节与建立原始模型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从离散的组织知识中提炼、概括、归纳核心知识,以指导知识创造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愿景驱动与跨层交流共享知识阶段相一致,在前几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成员“干中学”、“用中学”相互交流,总结以往知识创造中的不足和经验教训,以便发现新的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创造知识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
图3 组织学习与组织知识创造过程关系示意图
4 构建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关系模型
4.1 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关系分析
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之间是辨证(互动)的关系,组织知识创造推动自主创新的发展,自主创新反过来又会对知识创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以正确的自主创新战略(视野)为导向,就会促进组织知识创造向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反之,则相反。
具体来讲,组织知识创造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见图4)可以表述为:
从组织知识创造的角度来看,首先,组织知识创造来源于企业内部对创造性的追求,特别是对自主创新的追求,在这种追求的驱动下,组织中的个体积极进行知识创造活动,组织内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以及群体间知识交流活动频繁,新创意、新办法层出不穷,交叉知识不断产生,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速度加快,这一循环持续不断,循环往复。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技术优势不断增强,推动着自主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着企业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其次,组织知识创造来源于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驱动,如经济的增长,新技术的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竞争对手的压力等,表现为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寻找新的技术源头,知识创造活动积极活跃,此时,组织知识创造活动的范围扩大了,由企业内部逐渐转移至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表现为群体间、组织间通过“干中学”提高了隐性知识交流的频度和速度,加速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速度,大大促进合作各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从自主创新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在正确的自主创新战略的引导下,组织会为知识创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构建企业内部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人人乐于共享知识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保护知识提供者个人利益的制度保障,充分调动起员工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员工愿意共享别人提供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共同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而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在错误的自主创新战略的引导下,如企业缺乏一种鼓励创造、创新的工作氛围,或者制度保障不健全,或者有效激励不足等都可能导致阻碍知识创造活动的顺利开展,导致员工之间为保护自己的隐性知识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或者激励不足,导致员工之间产生恶意竞争或是压制、打击他人创造性等弊端的出现等。
图4 自主创新与知识创造关系示意图
4.2 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关系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构造了如下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关系模型(详见图5)。对该模型的说明如下:第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组织内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健全的制度保障,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市场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压力等都会促使企业中个体和群体知识创造活动的积极开展和员工创造性的高涨。第二,组织知识创造分为两个层次,个体层次和群体层次,组织学习为这两个层次的创造活动提供了作用机制,在知识创造活动中,通过组织学习机制的作用,使这两个层次的活动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中,正是通过这种循环使得组织的新知识得以创造并逐渐积累起来。第三,不断积累的新知识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推动着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第四,自主创新对知识创造活动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中以虚线形式反映了自主创新对知识创造活动的作用过程,与企业现状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自主创新战略会促进知识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推动知识创造活动不断向新的阶段发展。反之,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的自主创新战略则会阻碍知识创造活动的进行。同时,组织学习机制为自主创新与知识创造提供了平台和作用机制,促进了二者的互动。第五,同样,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会引起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反映,环境会把这种影响反馈到知识创造活动中,这样又会引起新一轮知识创造活动的开展,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推动知识创造活动持续进行,推动着自主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
图5 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关系模型
5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组织知识创造活动不单单是知识产生、积累的过程,它与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密切相关,在推行创新战略过程中,知识创造作为其内在推动力一直在发生着作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创新战略的成败。因此,在现阶段推行自主创新战略中高度重视知识创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自主创新是企业进行知识创造的战略基点。
(2)组织知识创造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
(3)运用组织学习机制揭示了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内在机理。
(4)构造了自主创新与组织知识创造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影响组织知识创造的因素是什么?
(2)在知识创造过程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3)组织的学习能力、学习机制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收稿日期:200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