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凤变成庸俗是靠什么?山西省新州市农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_农村论文

邓凤变成庸俗是靠什么?山西省新州市农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_农村论文

敦风化俗靠什么——山西省忻州市农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忻州市论文,山西省论文,思想道德论文,靠什么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人们思想道德修养;在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建设良好健康的乡村文化生活和村民道德。本着这样的初衷我们对山西省忻州市农村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把握农村的思想道德状况,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忻州市所属农村中富裕的与贫困的两大类农村及村民进行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随机调查两种类型,以及问卷和访谈、座谈相结合的方法。我们所调查的对象是在忻州市所属农村生活的人们,包括在农村生活的公办教师、医生、乡镇干部、在农村长期居住的城市退休干部和工人等,主要以农民为主。

调查问卷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对农业发展状况、生活状况看法,个人与集体、与他人(村干部)的关系、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

二、忻州市农村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一)积极方面

1.对农村生产发展状况、生活状况的认识。村民们普遍对农业生产发展状况比较关心,渴望得到科技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产活动。村民普遍反映近年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虽然发展的速度不快,但基本保持了稳定。富裕起来的村民,大多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他们中的不少人思想开放,不再固守自己的地自己种的思想,而是积极闯市场,搞多种经营。大部分村民能够比较客观地分析他们与富裕村民出现差距的原因:有认为自己没本事的,有认为自己身体方面的原因的,也有认为是自己没有好亲戚帮撑的,还有的认为是自己缺乏驾御市场信息的能力等等,但是,没有怨天尤人的,没有认为是命中注定的,这说明已经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宿命论思想。

2.对农村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公德的看法。关于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不少人认为是比以前好了,因为人们的素质在逐渐地提高;人们也有了相对多的自由时间,人们进行交流、交往的机会和时间较为充足。虽然农村基本没有什么业余文化活动,但各个村庄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些人们聚会的中心,成了人们交流信息和经验的场所和渠道。这种街谈巷议式的社会舆论,一方面发挥着传播新思想新信息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着扬善抑恶,褒贬人们行为的作用。勤劳节俭、纯朴善良的乡风民俗,承继着传统道德精华,在新的时代发挥着特有的效用。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多数村民在处理邻里关系时都能做到互相礼让、互相帮忙。

3.关于家庭伦理道德。调查表明,在家庭伦理道德方面,多数人认为夫妻关系地位平等。在如何处理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问题上90%以上的人认为应该以“亲情为上”,利益是次要的。在子女的教育上,多数村民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是家长的责任,也有的人回答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或看他是否是个成才的料,否则就会让孩子及早劳动和工作,这反映了农民务实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出家长们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对淘气的孩子常常放弃教育的责任而让其辍学,最终导致个别农村孩子错过受教育的机会。

(二)存在的问题

1.安于现状、“知足长乐”的心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表现在农业生产中满足于现状,仅仅凭借经验进行田间管理,农作物品种单一,劳动力投入不够,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很多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不经营土地种植,都在外打工或经商,在农业生产中,妇女和老人起着主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只能维持农业生产的现状。

2.文化生活缺乏,赌博之风兴起。调查中发现,农村缺乏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村干部也很少组织这类活动,只有一些爱好者在农闲时扭一扭秧歌之类的活动。特别是在冬天,北方的冬天农村人基本上无事可做,许多人只好靠打麻将娱乐或赌博来打发这段日子。赌博之风的兴起严重影响了家庭和谐,甚至导致邻里矛盾和诸多的社会问题。

3.精神追求迷茫,信仰宗教的人增多。调查发现有不少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宗教。特别是农村中年妇女,她们是最主要的信教群体。她们基本上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每天或每周都要到固定的地方或祷告、或念经、或烧香。她们的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对她们自己子女的人格成长及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4.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调查发现,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已成为不少农民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信仰。

5.落后的旧传统、旧习惯影响仍深。如节日文化中的迷信色彩,政治意识中的权威依附心态、等级观念、宗法思想等仍然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也较为突出。传统生活方式上的不良习惯,如柴火、粪肥、垃圾乱堆乱放,乱搭建。自己院子里整洁美观,街门外的街上却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公共卫生状况较差,村民的环境意识极为薄弱。

6.少数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作用离老百姓的期盼较远。一些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下降。在回答“村委会、村干部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关系以及农村党员的作用”时,有不少村民认为村干部的作用不大,或关系不大。

三、敦风化俗的途径

农村的思想道德状况,能否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健康、良好的道德环境,取决于它的建设程度和效度。开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结合地方特点,即必须与当地的风土民情、农民的心态、素质等结合起来,倡导先进文化,弘扬道德精神。

首先,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特点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村民们不是不向往先进、不崇尚科学,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农民们一方面有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有时间、有精力,只是没有人组织,有时候是有人组织,但也落实不好,流于形式或走了过场。

其次,要正确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形成新的社会风尚和习俗。由于风尚和习俗的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使得农村中的不良风尚和习俗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沿袭。这就需要人们有选择、有鉴别地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习俗中的道德精神,诸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和睦、重义轻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反对和克服愚昧落后的思想和道德。新风尚不是自发而形成的,它需要继承历史,但更主要的根基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广大村民在坚持共同富裕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争做具有时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合格的“四有”村民。要坚持不懈地在村民中间开展“三德”教育,教育村民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社会风气。

第三,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化是地方的特色所在,是一个地方的个性所在。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没有地方的特性,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多样性。没有了多样性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与保护地方文化结合起来。要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增添新时代的特色。如崇尚科学的精神、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乡风民俗。

第四,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律意识、法制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素质,还要与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制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把自律和他律,提倡和禁止,软性约束和硬性规定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习惯,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第五,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有效发挥其作用,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领头雁,其素质对农村整体发展的影响甚大。所以首先要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尊重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意愿,主动化解农村经济发展、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真诚和谐、团结奋进、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

标签:;  ;  ;  ;  ;  ;  ;  

邓凤变成庸俗是靠什么?山西省新州市农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