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分析与真理检验_语义学论文

语义分析与真理检验_语义学论文

真理的语义分析及其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理问题,是一切哲学探讨的核心。尤其是自近代以来,几乎哲学家们的全部智慧都集中于对真理的研究。然而,真理毕竟是客观世界、人和时间之间的一种关系,时间是对真理最严峻的考验,它造成了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尽管哲学家们专心致志地对之加以考据与论证,但终究未能将两者有机的协调起来。而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我们正确思考、研究该问题的方法,以致使我们在面临这一巨大的困境时,能够继续深入下去。拙文试图在研究该问题时突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一般性框架,辩证地阐明我们分析真理的方法、真理与检验标准之间的关系及其它相关问题。

一、真理与意义

对真理概念的分析,首先是与意义理论相关的。真理概念的分析与真理标准的探讨,是一个二而一的问题,两者都离不开意义。因此,意义是我们研究真理的突破口。

本世纪以来,整个西方哲学对意义问题的研究一直热衷于单个语句或单个逻辑命题的分析。这种追求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的方式,造成了两个时代性的错误。

第一种错误就是对真理的纯形式研究方式。纯形式探讨方式是逻辑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的看家本领。它们在对理论、真理的探讨中,把目光放在了构成理论的语言与构成语言的一个个命题,把对理论的意义分析转换成了对语言句子的分析。

意义,是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理解。它是由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内容所构成的。人们最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础与前提。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成了两个并行不悖而又相对独立的领域。科学的实践与运用促使科学认识获得不同于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地位,从而使科学世界的意义支配和指导着生活世界的一切。这样,就形成了主体的概念框架、主观性与客观实在的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难解之结。这个难解之结造成了哲学上几百年乃至有史以来对真理性质分析的难题。意义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解决以上难题的关键。而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哲学家们就必须注重人们认识活动的成品——理论,这就是说,要回答“理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现代的哲学家们如同修理仪器一样的对理论加以拆卸,他们认为,理论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由句子构成的,只要我们对理论作语言的分析,把复杂命题分析为简单命题与原子命题,我们也就弄清楚了语句的意义,也就弄清楚了理论的意义。于是,语言则是我们认识的二级对象了。然而,对语言的分析首先就是要找到一种恰当的工具。

逻辑经验主义选取了逻辑为手段,构造了形式的科学哲学。它们主张对科学理论进行逻辑分析、句法分析、实证分析,把科学命题区分为有意义与无意义两类,有意义的命题包括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同时认为分析命题是必然的,综合命题则是偶然的。卡尔纳普宣称,清除了所有非科学成分的哲学只有科学的逻辑学,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只是对科学及其命题、概念作逻辑分析的逻辑问题。科学理论是语言实体,所有有意义的命题都是科学语言符合逻辑句法的命题,对逻辑句法的研究所形成的是科学的语形学。因此,科学哲学=科学的逻辑学=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学。当然,卡尔纳普并非不关心科学语言的内容,而是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形式上合逻辑的,内容也一定有意义。内容属于语义学,形式属于语形学。语义学研究的是偶然的真,语形学研究的是必然的真。

这一观点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称为“公认观点”。但好景不长,其局限性也很快地暴露出来。命题系统的分解与命题系统本身的整体意义是否能等同起来?“二战”以来,系统论的形成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般方法论原则。以奎因为代表的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严肃地批评了“公认观点”,他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分析,而是要产生新的分析方法。直至现在,哲学界尚未出现一种为人们所接受的把经典的形式科学哲学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替代性观点。

第二种错误观点是工具主义与相对主义。历史主义者汉森、库恩、费耶阿本德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形式本体论观点严加批评。他们认为,科学的进步、科学动力学太多样化、太不确定,我们很难用简单粗糙的逻辑之形式主义来把握,也无需真理概念,科学本无真理可言,理论之被接受完全是由于理论解难题的工具性质。理论所包含的经验内容是随着理论的运用者们对理论的信任之变化而变化的,是随着科学共同体信念的改宗而转移的,前后相继的理论在本体论承诺方面是不可通约的。

工具主义的意义理论虽然带有相对主义性质,但却在认识论领域留下深刻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工具主义抛弃了卡尔纳普的语形学,因为它把理论看成了一个整体而非一个个命题,而且也是因为它把理论与运用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然而,其过分强调科学主观性的作法,却招致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因为相对主义观点使科学丧失了在文化领域中一直所具有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地位,以致使科学家们与科学哲学家们难以容忍。

由此可见,现代哲学对真理概念的分析存在着一个难点,即我们究竟是把真理看作一个个具体的命题、语句,抑或把它视为一个理论系统?如果我们把真理看作命题形式,那么语形学就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反之,则不然。从现代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认识论观点看,表达真理的形式应当是一个有着相互联系的理论系统,任何一个特定的语句或命题都是与理论系统不可分割的。当我们把真理的表达形式看作一个具体的理论系统,那么,对真理概念的分析就必须求助于语义学方法。真理属于语义学范围,它是理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符合关系。真理一开始就起源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生活世界的经验赋予理论最初的意义。因此,科学与生活不可分,科学世界的意义与生活世界的意义不可分。如果求外而不求内,那么无疑会本末倒置。

二、真理与语义学方法

从系统的观点看,理论并非一个纯粹语言的实体,而是超出语言之外的,它包含了大于某类客观事实的内容。如果我们从一般的理论之语义来理解理论而非从形式语义学来理解理论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简单又直观的数学模型来说明理论与实在世界的关系。

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但理论又是建构性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是分级的抽象,它包括:(1)经验层次,以个人观察、感觉为基础所形成的对特定对象的知觉描述;(2 )关于可观察事件的单称陈述;(3)对可观察事件的归类、概括所形成的普遍陈述;(4)通过实验设计所形成的关于实验对象的一般规律;(5 )由以上得到的信息作出推理所形成的假说。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分级,这些认识都是我们的感觉世界与验前的知识背景互相作用构成的。从语义学观点看,人们对理论、真理的理解应当通过物理世界而非通过逻辑。任何超语言实体的理论都是关于实在世界的模型(或数学模型、状态空间、构型空间),都是关于实在世界所发生的事件的理想化概括。一旦我们要对科学理论加以形式描述,那么其工具就不应当是逻辑,而是数学,例如集合论、拓扑学、几何学、系统论等等。

从较为直观形象的角度看,语义学方法把理论看作关于某类客观实在对象的模型。在这类对象中,任何一个事件或一类事件,都仅仅是这个模型(或集合)中的一个因子或一个子类。换言之,理论所包含的内容是远大于实际世界的瞬时内容或当前的现实的,即理论所描述的并不完全与实际世界相一致。不过这种不相一致并不意味着理论失去了成真的条件。假如我们把理论看作是一条数轴,在这条数轴上又可以分成一些区间,每个区间代表着一类事物发生的频率,那么,具体的事件之发生就是相应区间中的一个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同类事件的发生就可以使这个区间达到饱和状态。

非形式化的语义学以经验作为理论来源,以人脑的建构功能作为基础。在经验的基础上,人的认识过程依赖于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分离、抽取与分类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的存在,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首先就形成物理学与几何学,有了抽象的空间感,使平面的三角形等图形与实在世界中事物的某些相应特性对应起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承认,那种没有厚度或宽度,没有体积的平面图形与客观世界又是不完全一致的。这种图形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图形,是一种模型,这个模型包容了实在世界的各类事例,它的范围并不只是实在世界中出现的事例,而是包含了实在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例如,假设我们于桌面上设立一个城市建设模型,假如我们对这个城市建设模型十分熟悉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模型与实际的各类建筑物对应起来。但是,模型与实际的建筑物毕竟是有差异的,只是这个差异仅仅存在于我们设定的城建模型的误差范围内,即实际的城市建设仍是适合于这个模型的,是这个模型误差的上下限中的一个点而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真理的意义并不限于正确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规律性,而且也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事物的各种可能性。也即是说,真理的内容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包含了实际的事物及其规律;其二,包含了实际事物变化的各种可能性。前者属于对实在世界的反映,后者则是对可能世界的反映。正因为真理反映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既可以说真理是客观的,也可以说真理是稳定的。然而,真理的稳定性取决于我们对各种可能世界的认识深度与广度。况且,理论的包摄性总是有限的,就如同我们的感官能力只能感觉到一定范围一样。

鉴此,我们说经验的事实是对理论的检验,或者说实践检验了理论,都只是就理论的一个特定的区间而言的。经验和实践不完全是理论的基础,语义学的真理观不同于以往经验主义观点的是:它既把自己当作经验的,又认为是非基础主义的;而它不同于形式主义真理观的是:它认为形式不可能成为确定真理的唯一手段。

从语义学方法理解的真理观,引进了“不确定性”与“差异”,使理论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差异变得合法化。既然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想化概括,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那么它必然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分类式的反映,诸如对可能世界的认识,对宏观的决定论世界的认识,对微观的非充分决定论世界的认识,对决定论的必然现象的反映,对决定论的偶然现象的反映,对统计性现象的认识以及对随机现象的反映等等。如果我们把整个科学认识比作数轴,那么各种分类的认识就是数轴上依次排列有序的区间。一般说来,各类事件都可以纳入这些不同的区间。但是,也有某些特例不一定被理论所包含,或与理论不相一致。这就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语义方法怕能注意到的,它一方面对理论的局限性采取宽容的政策,并以宽容的态度解决了符合论与对应论的不足之处;另方面,它也对理论的局限性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即理论本身是不完善的,有待于我们不断修正与补充的。当然,一个从语义学观点来看的真理之修正,必须在大量实际反例出现时才是可能的。而理论的修正就是在理论数轴上对各个区间重新定位或构成新的区间。

三、真理与检验

真理的验证问题,历来是一大困惑。我国学者基本上把真理的检验与证实作为同一概念对待,这就混同了长期检验与瞬时检验的概念。在此,笔者想就检验与证实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首先,“检验”理论并不等于对理论的“评价”。检验的主词是客观的体系,或者说实践结果验证了理论是正确的,或者我们可以说客观事实证明理论之真理性。而评价的主词是人。两者有着迥然不同的性质。在另一方面,检验理论则是指检验那些描述事实或概括事实的理论,如果理论不指示或描述客观实在世界,那么就无法谈检验的问题。然而,评价性的观点或理论属于价值的领域。作为价值范围的理论,并不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而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观念体系。

其次,检验不是证实。“检验”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概念,例如对企业产品的检验。人们从某种客观的指标出发,通过观察实践结果的方式把客观的指标与观察对象加以比较,并以一致与否来说明是否检验了理论。而证实则具有绝对性质,我们说某物证实某个语句,是说两者完全相同一。因此,一个理论可以通过例举事实来检验,却不能通过例举事实来证实。因为,以有限来证实无限、以个别证实一般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能是相对的),但我们却可以说以个别检验一般、以有限检验无限则是可行的。也许,会有许多人认为,理论预见的成功就是对理论真理性的检验,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成功。但是,成功是与理论运用者的评价相关的,应用科学与纯粹科学属于认识的两个不同领域、两个不同阶段,成功或许只是理论的某个特定方面,而纯科学所反映的是一类完整的系统的实在世界。理论运用的成功,取决于语用因素,例如,运用者的知识背景、场所、运用者的目的意图等等。正如前面所述的,应用科学的成功,往往是一个评价的问题,实际的检验则是一个完全适合于科学活动的观察比较的问题。

再次,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理论不能用同一检验标准的严格程度来要求。一般地说,自然界的确定性程度是从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领域依次降低的。从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而言,机械的、物理的理论其确证率较高,而化学的、生物的次之,社会理论的确证率最低。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讲,关于宏观领域的理论其确证率较高,关于微观领域的理论其确证率较低。自然界确定性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理论确证率的高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决定了世界与非充分决定论世界的分化,为理论对实在世界的反映之概率性质提供了证据。各种不同类型的理论使实践检验形成了一个范围较大的不确定率。从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程度上来肯定理论的真理性。

除此之外,由于各种理论所反映的对象不同,因此其理论检验所需的时间周期也不同。一般可以有长期检验与瞬时检验等类型。长期检验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在时间维与空间维上作出“扫描式”、覆盖式的观察,而瞬时检验则是在一个短时间或小范围内对理论的检验。长期检验与瞬时检验是一对矛盾,经过瞬时检验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真理性,却经不起长期检验,特别是社会现象,由于其一定的随机性质与变化的迅速性特点,使得社会科学往往只具有短时间的真理性。但是,从另方面说,我们却不能因其经受不了长期检验而否认它在一定范围内的准确性。从语义学来说,无论是经过长期检验的理论抑或经过短期检验的理论,都只是不同模型的某些区间而已。因此,时刻注意对理论的修正与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理论的确证程度意味着理论的合法性程度。科学理论的总体合法性历来都是由科学活动本身所决定的,凡是能够得到实践高度确证的理论,在科学界就是合法的。否则,就是不合法的。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得到观测检验时,它旋即成为合法的科学理论;当马克思的理论在二次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显现出预见的正确性时,许多西方学者便纷纷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合法性存在于科学活动的内部,而非存在于科学活动的外部。如果在当今,人们认为科学的合法性在于科学理论对社会所具有的价值,那么,这显然就是违背了这一原则。科学理论给社会产生价值或得到了社会各部门在金融上的支持,并不意味着这些科学理论得到了确证。哲学对于真理及其标准的理解,决不是以真理的价值为基础的,而是以理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描述)为基本依据的。

综上所述,语义学为真理概念的分析与真理标准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解决检验理论过程中的总体模型与个别实际现象不相一致的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之强弱问题。

现代科学已经不象经典力学时代的科学那样地自然,它所描绘的是一个被分割的宇宙,因此存在着各种可能性。现代科学也不是观察的产儿,而是实验与人们基于原先认识之上的推理相结合的产物。正因如此,真理观从确定向着不太确定的转变,是科学认识的进步,是对真理及其标准的认识的深化。

标签:;  ;  ;  ;  ;  ;  ;  

语义分析与真理检验_语义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