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印日商品进出口结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商论文,中日论文,进出口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印度均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同样人口众多,两国经济的初始条件和结构也高度相似。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而印度仅为5%,但印度无疑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国际市场上,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竞争性与替代性,同时两国又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拥有共同利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而,中国和印度展开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不仅是互惠互利的,而且有助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一、印度的改革开放和国际贸易投资
印度独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为保护国际竞争力较弱的民族工业,一直奉行进口替代策略。对国际投资的限制导致原本就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难于优化。20世纪80年代,印度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财政赤字不断扩大,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失衡,终于在1991年5月爆发了经济危机。
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印度政府在汇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面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并对国内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大幅调整。
1992年5月起,印度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制定了较为完整、稳定的外资政策,对引进技术、促进出口和重点发展部门的国际投资予以税收和股权方面优惠,并开始注重吸引直接投资与技术的消化扩散相结合。相应地,印度的国际收支得到明显改善。
1998年5月印度进行了核试验,遭到了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为了摆脱核制裁对国际收支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促进出口、恢复国际投资者的信心成为印度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鼓励外国投资、提高国内的储蓄率则是促进投资、加速资本积累的关键。从核制裁后印度对外经济政策的实际效果看,不断提高的开放程度以及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对印度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并进一步吸引了外国投资者。
整体看来,印度的渐进式改革开放政策使其国际化的程度提高,国民经济也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相应地,印度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二、印日、中日国际贸易总量分析
1.印度贸易、投资及其与中国的差距
印度国内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别于中国。
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相比,印度在国际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明显处于落后地位。
中印两国在国际贸易和FDI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可以归因于产业结构和相对比较优势的不同。就国际贸易而言,印度的比较优势更主要地体现在以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软件开发等IT劳务产业方面,相应地印度的劳务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国。
可以看出,印度的改革开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晚于中国;两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都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但中国的增长势头明显较好。印度和中国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异,反映了两国在国际市场上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印日、中日进出口变动
综合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以下3个特点:
首先,由两国与日本的商品进出口变动可以看出,1997—199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更大,这可能是由于中日贸易的密切程度大于印日贸易所导致的;其次,从发展趋势上看,2005年的最新数据预示着:印日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有可能在未来超越中日贸易,显示出日本企业的国际贸易重点有从中国转向印度的倾向;第三,中日、印日的贸易规模差异巨大,2005年中日贸易总额是印日贸易总额的28.1倍,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是对印度出口的22.76倍,从中国的进口是从印度进口的33.98倍。巨大的规模差距决定了印度很难超越中国在日本国际贸易份额中的现有地位。
3.印日、中日贸易的差异与相关性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对日进出口无论在绝对金额还是增长速度方面都相对落后,但两国在贸易收支改善能力以及这一能力的变动速率方面基本相似。然而对于不同的商品类别,两国的相对关系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印日、中日的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三、印日、中日贸易商品结构
1.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动
选用了1993—2005年的数据,日本对华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50%以上;工业制成品比重则由26.43%稳步下降至15.93%,年均下降0.88%,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使日本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化工产品的比重在1993年时为5.99%,此后有较明显的上升,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化工行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为日本的出口提供了市场空间所致,同时日本对华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也由1993年的5.31%平稳上升至2005年的9.64%。
中国对日出口的结构中,综合制品的年平均比重最高,为41.67%,但其变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3—1999年基本保持在45%左右,而自2000年起则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2.印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动
日本对印出口的商品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与中国的情况相似,机械与运输设备一直居主要地位,占日本对印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4.24%;工业制成品、化工产品以及综合制品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7.16%、12.5%和9.2%,而其它类别商品出口的比重均低于3%,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从对日出口结构来看,平均比重最大的为工业制成品、食品及鲜活动物和不可食用的原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一路下滑,反映出印度制造业的对日出口能力相对不足;而低加工度的初级产品在日本对印进口中的比重显然高于中国。
3.中日、印日贸易结构变动相关性检验
本研究还对中国和印度对日出口中同类商品所占比重的变动率进行了均值差异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考察两国对日出口商品结构调整速度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和综合类制品占对日出口的比重远高于印度。尽管饮料、烟草和其它类商品的比重也显著高于印度,但其平均值差异都很小,不到0.5%。
第二,除上述4类产品外,中国对日出口的各类商品比重的变动速度都低于印度,形成该差异的原因并非是由于印度对日出口的这3类商品比重上升,这一现象反映了印度在出口结构的调整速度方面滞后于中国。
第三,中印两国对日出口的机械、运输设备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相关系数高达0.968,在0.001水平正相关。食品与鲜活动物、工业制成品和其它类商品在0.05—0.1水平显著正相关;动植物油脂、蜡制品则在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
与同是发展中人口大国的中国相比,1991(1993)—2005年间,印日贸易的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动在以下五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日贸易的绝对值以及发展速度都远高于印日贸易。
其次,中、印对日出口的增长率显著正相关,呈同方向发展趋势,说明两国贸易不但存在竞争关系,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
第三,日本对中、印的出口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机械与运输设备占出口的比重都超过50%,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体现了日本的比较优势。
第四,中国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和综合类制品比重高于印度,但印度化工产品以及机械、运输设备的对日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中国。
第五,中印两国的机械与运输设备占对日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显著正相关,意味着特别在该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印具有互补性。
对日商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了中印两国相对比较优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整体而言,印度的对日出口结构变动趋势与中国相似,都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但印度的调整速度却明显滞后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