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跨世纪战略目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战略目标论文,特区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厦门特区跨世纪战略目标总体构思
厦门特区不仅具有一般特区的地位和功能,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入,历史将赋予厦门特区作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基地,厦门不仅地处海峡两岸的中心位置,更重要的是她与台湾具有历史、文化、人缘、血缘的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这种特殊地位和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程,而且取决于厦门特区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地迅速增强。
厦门特区领导层正是从这一特殊战略地位的高度出发,勾勒出厦门特区跨世纪战略目标的框架,即“力争到2010年,把厦门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的海港风景城市。”届时厦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口岸外贸进出口总值将分别达到2000亿元、10万元、330亿元和350亿美元;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50%,城市主要环境指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标准;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17平方米。为了实现这一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还拟出三个具体的实施阶段。总之,到2010年,厦门特区各项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力争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当时的中上水平。
二、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厦门特区已具备大规模投资的环境。厦门特区历经10多年艰苦创业,一个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基本完善。今日的厦门特区海(运)、陆(运)、空(运)齐备,现代化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这乃是实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其次,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综观世界多数著名的国际性港口城市,都是伴随着大型深水港口的兴建而形成的,港口优势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厦门港口优势早已被世人公认,它不冻、不淤、水深、岸长、海域宽,分为东西两岸,东海岸线以东渡港区为主,向西延伸,预计2000年前,可建成20个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达3500万吨,集装箱装卸能力达100万标箱;西海岸线的海沧深水港区岸长达5.5公里,可建造万吨级以上的泊位49个,届时年吞吐能力可达9000万吨,无疑厦门是一个潜在的天然大港。可以断言,随着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迅速崛起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厦门必将成为海峡区域的交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大港口城市。
第三,对台区位优势是实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机遇。厦门与台湾人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血缘相亲、骨肉情深。正因此,中央才赋予厦门特区对台经贸的特殊政策,这对拓展对台贸易和吸引台商前来投资兴业至关重要。截止1995年底,厦门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近2000项,合同投资2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多亿美元。显然,对台区位优势是厦门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极难得的机遇。
第四,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的优势是实施跨世纪战略的关键。厦门特区经过10多年的大胆改革试验,进行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劳动工资、社会保障、价格和流通以及投资体制等重大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已初步确立。这是实施跨世纪战略的关键。
第五,厦门特区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人才的集散与密疏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厦门特区拥有10余所大专院校,其中还有全国重点大学;厦门拥有几十所科研机构;厦门人口中的高文化程度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厦门特区人力资源的优势,对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厂,促进经济腾飞,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保证。
三、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对策
厦门特区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之后,就必须选择强有力的战略性对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以港立市”的科学抉择
“以港立市”就是要构造港口城市功能,把厦门特区建设成海港、空港、信息港三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港口作为联结陆域与海域的交通枢纽,具有特殊的功能,只有通过港口城市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也只有不断地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才能为城市的工业、贸易、金融、旅游、信息等各业的发展提供后劲,使所在的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多元化。显然,港口不仅具有海运功能,而且具有仓储(含保税)、工业、服务、旅游、信息等功能。诸功能的充分发挥必然带动着城市经济整体性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在海港建设中,必须着眼于长远战略目标,以超前意识、高标准、高起点构造厦门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框架。据此:(1)必须加速海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依厦门优越的港湾条件,作好整体规划,分期分区进行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可容纳相当数量大型远洋船舶停靠能力的大港口;(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港口技术含量,对港口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港口作业专业化、装备现代化;(3)理顺港口管理体制、实行港口管理现代化。对各港区各部门实行宏观调控和协调、提高港务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高效、灵活经营和管理,同时,要引进、培养一支管理现代化港口的专业人才队伍;(4)加快开辟国际航线班轮。不断壮大厦门远洋船队,奋力走出“支线港”,迈向“框纽港”;(5)制订鼓励政策。吸引国际班轮来厦门港挂靠,扩大国际交往;用足特区的优惠政策,拓展转口业务、保税业务、仓储业务、船舶维修服务和补给服务等业务,提高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以优质服务取胜,逐步向国际性、现代化大港口迈进。与此同时,要加快航空港建设步伐。
此外,要充分重视厦门信息港的建设。要发挥港口的集散和辐射功能,逐步建立现代化信息网络和高效的信息通道,并与全国乃至世界高速信息传输网相联通,使厦门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信息港。
(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的战略决策
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取决于既定的生产力水平,又受制于政治、经济、法律、资源和管理等诸多因素。优化产业结构的标准是:实现经济均衡发展,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具体标准。就特区而言,还要加上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从厦门特区经济格局的现状看。经济总量小、经济活动空间大、产业技术结构跨度大。据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各特区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必须重新规划厦门产业结构和确定支柱产业。厦门特区拟以海港工业、航空工业、信息产业、旅游业等为新的支柱产业,使厦门特区产业结构独具特色。
厦门特区在本世纪内,不宜笼统地强调产业技术结构高级化、新型化,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坚持产业技术结构梯度化(即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知识密集推进)。实行产业技术结构梯度化的战略决策是:(1)在岛内。要大力发展第三次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开放度高和区位之优势,加快发展外贸、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交通运输、现代通讯和信息产业;同时,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资金、信贷、税收、人才等向高科技园区和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倾斜,力争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而且还要选定一批有发展前途企业与外资嫁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促使岛内产业朝着四高方向发展。即第三次产业比重高、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高。(2)在海沧投资区。它是厦门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区,产业技术结构起点要高。以资本和技术密集为主,但由于其经济活动空间大,近期内可兼容少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迅速扩大生产总体规模,加大经济总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3)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为了衔接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应采取大、中、小并举,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一起上,外延与内涵并重,从而迅速增加生产总量。
(三)加大开放力度,促进特区经济运行国际化
厦门特区虽然开放层次高,但仍有不少开放政策未兑现,尤其是中央赋予实施某些自由政策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实,自由港政策是一种海港开放政策。中央应当依世界自由港本质特征明确赋予厦门自由港特区以下开放内容:(1)实行“国境内关境外”的自由港管理总体模式;(2)对“货物进出”要逐步取消岛内企业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限制,尽快兑现货物进出自由;(3)对金融的开放可实行“内外分离,外来外去(两头在外)”的离岸金融业务;对特区的中外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实行国民待遇、公平竞争,促使特区金融市场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
同时,要充分发挥厦门象屿保税区的开放功能。(1)在保税区内可率先引进台资银行,使其成为两岸金融合作的示范区,并开拓金融期货业务;(2)利用保税区的商品展示功能,拓展境外商社和台湾商品展销,举办“海峡两岸商品交易会”,使其成为海峡两岸直接贸易的示范区;(3)运用保税区生产资料市场的辐射功能,开发保税生产资料市场,向非保税区的三资企业供应原材料,使保税区成为货物的发配中心,繁荣保税市场。总之,应当充分发挥保税潜能,释放保税政策,加速特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
(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引资的竞争力
(1)要不断进行经济制度的创新。(2)消除寻租行为,提高办事效率。(3)积极造就一支素质高、懂市场经济、能够担负起跨世纪的新型管理人才。
然而,随着厦门特区整体规模迅速扩大,还必须不断完善投资的“硬”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资金则成为制约的主要因素。比如海沧大桥的兴建至少需投入人民币25亿元。因此,除多渠道筹集国内的资金外,还要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即采取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投资方式。它主要适用于投资大周期长的码头、公路、铁路、大型桥梁等基础建设项目。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均用此方式,实践表明行之有效。它不仅利于改善投资硬环境,且利于引来更多外商的投资和经营企业,迅速带动地区经济的繁荣。
(五)要充分运用厦门的立法权,促进特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央赋予厦门特区享有立法权,这是厦门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为此,要大胆地用好用足用活特区立法权,应当组建“立法起草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担负起厦门立法起草工作。加紧对有关自由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台商投资、两门(厦门和金门)直通等重大区域经济问题和主要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法规研究、构造厦门特区法规体系框架,再造特区法制新优势,促进厦门特区法制管理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从而促进特区经济健康有序地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