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战略研究_贫困地区论文

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农业产业化论文,战略研究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中图法》

目前,我国尚有贫困人口6500×10[4],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包括黔、桂、滇3省)尤为集中,贫困人口总数达2000×10[4]。由于喀斯特发育,裸露石山占土地总面积40%以上,耕地分散,且质量较差,地表水大部分渗漏于地下,因开发不当,土地石质化严重,属典型的资源缺乏、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地区。其农业发展模式与其它地区既有共同性,也有独特性。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区域资源约束性认识不足,产业选择不当,资源开发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态经济问题,影响着该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分析资源约束型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及其成因,探讨这类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战略及途径。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背景与影响因素

1.1 裸露石山坡地多,耕地资源缺乏,且质量差

全区以喀斯特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很少,可耕地不到10%,许多地方是“九分石头一分土”。裸露石山占土地总面积40%以上,桂西北的都安、大化等县分别高达89%、90%。坡地较陡,25度以上坡地占60%-80%,土层浅薄,土中常有石芽裸露,耕地多分布在小而分散的洼地中。因洼地中迭置发育漏斗、落水洞,易干旱缺水的耕地占80%以上,只宜种植耐旱的低产作物,粮食平均产量一般比水田稻谷产量低50%-60%,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广西喀斯特区27个县近年每年需调进粮食2×10[8]kg以上。

1.2 洞穴裂隙发育,渗漏强烈,地表水资源奇缺

由于碳酸盐岩裂隙、洞穴发育,峰林平原区洞穴密度高达40个/km[2],比华中喀斯特地区大2倍,大气降水的60%以上渗漏于地下,都安县降水入渗系数高达0.85,地下水埋深一般在50-100m。因此,地表干旱缺水。全区尚有1000×10[4]人口缺少饮用水。旱地占耕地面积的60%,由于水利化程度低,只能靠天吃饭。

1.3 土层形成缓慢,水土流失强烈,土地石漠化严重

碳酸盐岩风化溶蚀为主,90%的溶蚀物随水流失,仅有10%左右的不溶物残留下来,成土模数平均值为50t/km[2]·a,形成1cm厚土壤需2000-3000a以上,是其它类型母岩成土时间的10倍。因而除洼地外,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仅在峰林、峰丛、残峰的岩隙或凹陷部位残留有少许土壤。

喀斯特水土资源的特殊性,要求其适生植物具有嗜钙性、耐旱性和石生性特点。大多数植物在此条件下生长缓慢,造成森林植被缺乏。喀斯特地区属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人口超载造成的烧山开荒和滥伐森林,使本来不多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桂西北地区近30a来森林覆盖率由30%下降到15%,贵州石山区和滇东北区分别只有12%、6%,因此水土流失强烈,土地逐渐石质化,贵州喀斯特区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每年有0.5%土地变成光秃的石山。植物由森林向半荒漠群落逆向演替,使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率上升,大旱3-5a1遇,旱期长时可达6-9个月。

1.4 生物资源品种多样,但分布零散

全区相对高差达2000m,地貌与水热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品种繁多的生物资源,仅植物就有3000种。但资源聚集程度低,各地主要生物资源集中指数一般在20%以下,造成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在空间上交替频繁。如本区特产刺梨,其维生素含量是柑桔的40多倍,但因散生于路旁、田边、溪岸,大多自生自灭。广西环江香猪,驰名区内外,但只能在2个乡镇发展。因此,进行产业化开发尚须因地制宜培植资源,建设基地。

1.5 地表崎岖,交通不便,社会文化落后

区内峰林、峰丛与洼地相间,峰洼比高一般在50-100m,峰谷比高超过200-500m,地区阻隔性大,难以修建道路。桂西北地区尚有40%左右行政村未通公路,物产、货物运输主要靠人背畜驮。对外联系与区际产品交换困难,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社会环境。贵州紫云县打郎乡百余平方公里只有一所完小,儿童入学率仅20%,极大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1.6 人口与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石山区人口超出环境容量

由于历史与民族习惯、人口政策等原因,西南喀斯特地区形成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除中心城市所在县、市外,石山比例与人口密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表1)。即资源缺乏、生态条件恶劣的石山区人口密度大大高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土山丘陵区。据广西区扶贫办公室最近调查,该区尚有40×10[4]人生活在人均耕地不足0.02hm[2]的大石山区。但在区内的土山丘陵区,由于人口密度较小,尚有大量荒山荒地。据广西农业区划办1992年调查,全区有23个县市可利用荒地面积在6×10[4]hm[2]以上,仅广西环江县马口洞区域一处就有荒地2×10[4]hm[2]。这些宜农荒地资源以坡度较大的林牧地为主,可垦耕地资源亦十分有限,亦属资源约束型地区。

1.7 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

尽管近年来本区农村经济结构已出现多元化趋势,但总体上考察,仍处于结构单一阶段。以广西环江县为例,1993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9%、粮食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2%。与1985年相比,结构变化甚小。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加工销售业严重滞后。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2:1,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林业依靠卖原料,畜牧业所需配合饲料全靠调入,骨干农产品企业仅有两家规模不大的糖厂、缫丝厂,深加工与社会化服务能力有限,无力抽出足够资金扶持原料基地建设。由于加工增值少,农业结构单一,过多的人口压力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特别是耕地资源上,在难以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滥垦、滥伐现象时有发生。陷入贫困—掠夺式开发—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可见,在资源约束的贫困地区要把过多人口的压力转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单纯从耕地农业向综合开发土地转变还不够,还应有重点地选择几个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

2 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战略

区域经济学“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起点越低,发展速度就有可能越快;经济上总体落后的地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某一门类或某些产业却可以在全局中抢占优势地位。这一理论对制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战略具有指导意义。

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由于其资源的短缺性、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经济发展尚处于待开发(不发育)阶段,其农业产业化起步战略与资源环境相对优越、处于成长阶段或成熟(发达)阶段的地区不尽相同。由于可利用的资金十分有限,企图通过均衡大推进的方式达到全面产业化的想法显然不符合区情,只能采取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倾斜式产业化战略,把有限资金,技术力量相对集中,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链。借助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前、后产业及相关产业,形成几组优势产业链,促进区域农业向高效方向发展,同时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所谓支柱产业,就是以本地资源、区位优势为基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并起着相对支撑作用的产业。它具有经济规模性、较高市场需求性和技术进步性;能够把各种经济成分、各个生产环节和各种生产要素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产业环流”,突出规模、增值效益;又使区域经济分工趋向于专业化、社会化。根据对支柱产业概念的理解,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支柱产业链应当是立足于本地优势资源、有一定发展基础、区际优势明显、市场需求弹性大、投入小、效益高、覆盖面大与受益农户多、开发后能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群。据此,我们设计广西环江县扶贫开发支柱产业链为:水果及林产品产业链、畜牧业(以草食牲畜和香猪为主)及肉食、皮革产业链、糖蔗综合加工利用产业链、桑蚕及其系列加工产业链。并提出如下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配套政策措施。

2.1 高效利用资源与建设资源相结合,形成规模性基地

相对而言,在自然、社会、经济三大资源中,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资源更为贫乏。因此,起步阶段的支柱产业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大中型加工企业,只能是与本地资源条件紧密相连的劳动密集型资源系列开发企业。

由于人地关系紧张,自然资源的开发应走节约资源、建设资源的道路。一方面,提高水、土、生物资源利用率,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还应通过人为努力培育一定规模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如桑树、水果、草食牲畜等。不建立新的生产基地,仅仅依靠原有分散的资源,是无法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环江县平原李果场在一片荒芜的牧场上,建成200hm[2]以三华李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李果进入丰产期后,为解决产后出路问题,又投资80×10[4]元,兴建了李果加工厂。可见,培育拳头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支柱产业链的前提条件之一,因为没有一定的基地规模,无法配置后继相关产业和前向服务业,只能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

2.2 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

农业产业化过程实质就是资源系列开发过程,它包括选择产业链、打通产业链、双向延伸产业链3个阶段。根据市场需求与资源优势,选择有前后向联带效应的产业,设计资源系列开发环节,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即选择与构筑产业链,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打通产业链,建立深加工企业或产品销售企业,把资源产品转换成商品,这样所建产业链才能基本稳定下来,并为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奠定基础。环江县缫丝厂、糖厂的建成投产,就是打通了这种关键性环节。产业化的第三阶段是双向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在实现了资源基地建设与加工销售的结合之后,向前扩大资源产品的生产规模,并使之稳定发展,向后提高加工深度,进行高效、综合利用,使整个产业链更加完善,总体运行效益大大提高,并可以安排更多劳动力就业,大大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环江县规划的四大支柱产业中,尚无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只有糖蔗系列开发业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中,桑蚕业正处于第二阶段,林果业和畜牧业尚处于第一阶段。总体上而言,产业链延伸与完善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3 组建扶贫联合经济实体,为农户提供多层次系列化服务

贫困人口的共同特点是素质低,商品意识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如单家独户开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无力承贷金融部门的开发性贷款。把贫困人口组织起来,由能人牵头,组建扶贫经济联合体,有利于克服单家独户生产的分散性、盲目性,形成较大的市场主体和商品批量规模,发展产业化效果更好。桂西北地区对人均耕地不足0.02hm[2]的特困人口组织的异地扶贫开发,大都采用扶贫场的企业化形式运作,大大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规模效益。最近,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实施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研究项目时,与广西山区综合开发中心、环江县扶贫开发公司联合组建了具有法人资格的技农工贸一体化扶贫股份合作组织——科环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购置未开发土地247hm[2],安置大石山区迁出的贫困户80户、400人。统一规划试验示范区支柱产业,统一建设道路、电力、水利等公用基础设施,由公司向银行或其它投资部门承贷承还资金,并组织劳动力培训、技术指导、生产资料购销、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系列服务。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组织形式有利于拓宽投资渠道,吸引金融资本向农业产业的流动,并为农户提供系列化社会服务。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建立、健全产权管理制度,制定章程,完善财务管理办法,处理好入股单位分红与扶持农户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保证把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支柱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

2.4 逐步建立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机制

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人地关系紧张,土地分异复杂,生物资源分布星散,劳动力技术素质低,资金来源少,在农业产业化的初期,不能片面强调经营规模的扩大、放弃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战略。较小规模条件下资本/劳动比率较低,有利于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与安置超载的人口。因此,在产业化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它就业门路尚不多时,应实行适度的土地小规模经营。

当农业产业化进入高级阶段,必然要求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协作,家庭经营具有的规模小、兼业化等问题将愈加突出,应逐步推进适于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机制,对新开发土地更要加强这方面的力度。较为可行的方式主要有:①入股,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资金,利用联营、合股等形式,共同组建农业企业,土地入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②租赁经营,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有偿转让,加强土地与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的结合,租赁年限30-50a不等;③招标承包,新开发土地资源按规划建成后,由集体招标承包给有能力经营者使用;④征用。

2.5 调整人地关系,通过异地开发实现产业化

支柱产业链的建设是有条件的,在人均耕地低于0.02hm[2]的非人类适宜生存区,政府继续投入大量财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贫困落后的局面,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异地开发或劳务输出。一是有组织地把特困人口搬迁到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建立以水果等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移出区因人口减少,人均资源增多,也有可能通过就地开发脱贫。实现一户搬迁,两户脱贫。二是有组织地把贫困劳动力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高达60%-70%,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实践表明,贫困地区输出一个劳动力,就有可能使一家脱贫,劳务输出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在打工实践中培训了劳动者技术,又将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信息传递回原藉,还是一种投资省、效益高的积累资金方式,值得做为一项重要产业来组织。

2.6 强化综合投入,多渠道筹措产业化建设资金

充分的资金供给是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保障。随着反贫困难度的增加,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以现有稳定脱贫人均3000元资金来估算,本区至少需500×10[8]元,单靠国家很难拿出来。为此应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发展所具有的良好市场,积极争取企业集团、国际机构、国内发达地区企业的支持。

解决资金的另一个途径是以比较规范的办法吸引本地城市居民剩余资金,直接投入荒山的开发。本区开发成本低,发展水果、草食牲畜、特种经济作物市场需求大,风险小,资金回报率高。在城市消费相对饱和、暂时又无新的消费渠道和投资市场的情况下,通过几个规范化试点,完善相应制度,吸引部分城市居民将剩余资金投向荒山开发是完全可行的。环江县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独资或集资在县城附近的开发区开荒种果、种蔗。

2.7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效益

首先,资源约束型地区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经济落后,产业选择应当十分慎重,无论是制订资源建设、环境治理、产业发展规划,还是选择开发项目,都必须把科学论证放在首位;其次,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与配套技术引进组装,都必须依靠科技单位。通过提高科技含量,使某些有缺陷的资源得到改善和补充,使有限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目前应重点抓好种子产业工程、农副产品系列加工利用工程的科技开发,提高区域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中国科学院“九五”期间设立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异地扶贫开发与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在对该区资源环境与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选建试验区,制订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进行支柱产业培植与强化的配套技术试验与组装,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形成较大的显示度。同时进行资源约束型地区扶贫开发模式与产业化机制研究,拟把试验区办成西南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示范样板与技术辐射源。

2.8 妥善处理好支柱产业链发展与粮食产业的关系

区域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产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特别要处理好支柱产业链建设与粮食生产、食物生产的关系。

贫困地区资源的短缺为结构性短缺,约束因素主要是水土资源、生物资源及建设资金。人均耕地资源少且质量差,旱涝灾害频率高,要求资源约束型贫困地区都达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与粮食完全自给的要求并不符合区情。石山地区已过度垦殖,大部分陡坡地应该逐步退耕还林,虽然土山丘陵区尚有极少量的宜农荒地资源可开垦,但从总体上而言,扩大耕地面积的可能性甚小。尽管粮食是关系贫困人口生活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产品,但不能因粮食的重要就排挤支柱产业的发展。而应通过下述途径提高食物自给率:①大力发展水果、经济作物等支柱产业,用优势商品换取部分粮食,并通过支柱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及作物良种推广,提高有限耕地上的单产水平;②开发替代食物。大力发展适合于石灰岩坡地种植的耐干旱、效益较高的木本粮油(如板栗、核桃、木瓜、木菠萝、油茶等)及食用牧草和豆科灌木叶子的羊、牛等。木本粮油和草食牲畜生产可以不占用耕地,营养价值高,开发这类食物,可以减少对粮食的需求。

标签:;  ;  ;  ;  ;  ;  ;  ;  

资源约束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战略研究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