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资本成熟度挑战高通垄断_华立论文

提升资本成熟度挑战高通垄断_华立论文

资本催熟华立 挑战高通垄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通论文,资本论文,华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源配置全球化不是梦

"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就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我们还没有完成市场化的进程,就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能否适应这种挑战,取决于中国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华立集团董事长汪立成的语气给记者一种震撼。

华立只是一个年经营规模在30亿元人民币的民营企业,但汪立成的战略设想是,在2010年前要将华立发展成一个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主营业务电能表实现从产量规模最大,到综合竞争能力全球最强的目标。华立已在泰国曼谷建立了全资组装厂;计划在2005年前,在阿根廷、巴西、南非、东欧等地区设立5个海外生产基地。

与以色列享有国际声誉的工业电表生产商尼斯科公司合作,在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组建了浙江华立尼斯科电气有限公司,使华立的科研开发基地延伸到国外,在技术上保持与国际同步。

汪立成在美国市场的一个大胆举动是,2000年,华立在加利福尼亚州硅谷地区投资设立了独资企业---华立控股(美国)有限公司。根据华立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用资本经营的手段,在北美地区低成本收购高科技企业,快速整合技术资源,形成"研发基地在北美、产业化基地在中国"的最佳资源配置,为华立快速进入高科技领域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有效的接口。

"这种战略,不全是理想主义,而是有现实条件。华立判断随着全球性IT产业泡沫的破灭,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面临破产,由此将形成一个高科技的买方市场。这正是华立低成本进入美国,谋求技术目标的好时机。"汪立成对华立进入美国,怀着一种很乐观的憧憬。

通过资本运营做生物制药"产业链"

汪立成设想华立向全球发展,将通过资本整合来实现。华立搞广谱抗菌药就是通过收购重庆川仪上市公司完成的。这家公司当时处于严重亏损,汪立成给他们的信息是,如果上市公司不能救活,那么它很快会走向破产;而华立通过注入它的经营理念,就能给企业带来希望。这使当地政府不得不让华立去收购。川仪被华立收购后,改名为华立控股,它未来发展的主业是,以青蒿素系列产品为基础的广谱抗病毒,是国内少数几个被国际上承认的新药。在青蒿素系列产品的发展上,华立控股将通过资本运营等方式,收购、兼并、联合、扩建、新建同类企业,形成完整的以资本为纽带的"产业链"。汪立成对这个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通过上市公司募集。去年抗菌类药在国际市场上有20亿美元,华立希望在其中占三分之一以上。

资本的激情在他内心燃烧

中国是否已进入一个由金融资本主导工业资本发展的时代?

汪立成毫不犹豫地认为,这个时代在中国已经开始了。华立集团实际上已变成一个投资控股公司,通过资本运作,来整合自己的产业。

帮助华立真正认识资本力量的是美国培基证券公司,但培基证券为华立找钱找了两年也没有成功,原因是有很多政策性的限制。

"但这激发了我的资本意识,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资本运作,什么是资本市场。虽然华立为了找到资金,花费了300多万元,但我认为这个钱值得花。"当初华立急于想进入资本市场,可就是找不到门在哪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当时国有企业优先上市,民营企业业绩再好,也难以上市。

汪立成对这种不公平现象深感焦虑和不安,成长的欲望在他极具商业创新精神的心中猛烈地蒸腾着,催他去打开的大门---华立不能再站在国有企业的后面排队,他要发起猛烈的一击:收购上市公司。

在收购重庆川仪上市公司中,汪立成创造了国内收购上市公司,剥离不良资产最干净、成本最低的奇迹。在另一收购案中,华立在海南收购了一家名为恒泰的上市公司,这家上市公司负债高达6亿多元,被债权人起诉,一些资产已被法院查封。汪立成说服债权人,把大部分债务剥离到另一家公司,并且解冻已被查封的资产,最后让各方心平气和地接受了由华立来重组这家上市公司,改名华立科技,并把华立发展得最好的工业仪表业务放进去。

汪立成觉得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还很慢,如果发展得再快一些,对中国的产业会有更大的推动。汪立成认为,华立的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要与金融发生紧密的联系,如果顺利,今年就会听到华立进入金融业的消息。

"华立在资本市场运作的得意之作,并不是收购了这两家上市公司,而是从1995年开始,华立在公司内部对投资结构、产权结构进行了梳理、划分,从而在公司内部完成了资产证券化---一是以前华立的资本增值必须通过商品循环来实现,资本证券化后,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就能实现从资本到资本的增值;二是把资本的运作当作是华立发展产业的最有效手段来进行!"汪立成大胆预言:企业之间的购并,将是中国微观经济的一个主旋律。

这种预言,还来自他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中得到的启示,他认为日本企业的竞争更多地是从战术来考虑,而不是从战略上来竞争。中国企业正进行趋同化的竞争,这实际上是战术上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广告战。"美国企业能通过并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正是从战略上来发起竞争。"对并购问题汪立成有独特的认识。

打破美国高通对核心技术的绝对垄断

汪立成给信息产业带来的一个巨大震动是,他以闪电般的速度,收购了菲利浦CDMA的核心技术。由于这件事,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版把汪立成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当年中国建移动通信时,选择的是GSM,这是欧洲的技术,而不是美国的CDMA。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与美国谈判时,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向美国开放CDMA的通信市场;中国也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研制CDMA的美国高通公司要答应全面扶持中国的通信产业。

高通在CDMA专利与核心技术上保持高度垄断,全球只有它大批量生产。高通在全球只发过6张生产牌照,但实际上还没一家生产。菲利浦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后,开始进入CDMA行业,但在华立收购菲利浦这项核心技术之前,菲利浦也没有大批量生产。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18家手机生产企业,都在抱怨高通并没有给它们提供什么核心技术,只是高价地向中国手机企业出卖芯片,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华立进入这个行业,给中国的手机企业带来了第二个选择,即不一定非要采购美国高通公司的芯片。这可以把高通芯片的高价压下来。高通以前采取的策略是,承诺给中国手机企业以2.6%的最低价提成,其他地方都要提7%以上,而实际上高通用这种低价格,对中国的手机企业玩了一个花样。因为高通仍然掌握着芯片的核心技术,它几乎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在技术上去支持中国的手机企业。

"华立会真正支持中国的手机企业,从芯片开始生产手机。现在中国手机企业生产CDMA手机,都是从韩国购买,平均价格1台在180美元,这对中国企业形成高成本的压力。华立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国内的企业,能够生产真正的国产手机,把高昂的成本降下来。"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洋溢在汪立成的心中。

那么菲利浦为什么要把CDMA这样的核心技术卖给华立呢?CDMA手机属于菲利浦半导体在美国的一个上市公

司,由于全球半导体行业出现不景气,对菲利浦的半导体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当时在菲利浦半导体的6类产品中,有5类赚钱,就是CDMA手机还没有赚钱。

更重要的是,菲利浦上CDMA手机项目,实际上是看好中国的市场。而中国联通在建CDMA手机网络上,一直摇摆不定,特别是去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美关系一下子降到谷底。当时一些评论家认为,中国联通不可能再上CDMA手机项目。由于不知道中国联通什么时候建CDMA手机网络,菲利浦决定把CDMA业务卖掉。华立在决定购买菲利浦这

项核心技术之前,经过多方调查、研究,觉得中国联通最后肯定会建CDMA手机网络。

在得到这个信息后,汪立成打了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仗。这个收购谈判从去年5月就开始,一直到9月才全部完成。当时有三家美国公司同华立竞争,而菲利浦也不在意华立,它不相信华立有实力收购这项核心技术,只是礼节性地接待了华立。为了试探华立的实力,菲利浦提出,如果华立有诚意参与收购,请先开一张200万美元的支票,作为保证金。但仅过了三天,汪立成就向菲利浦开出了这张支票。菲利浦对此颇感吃惊。它哪里知道,华立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已开始了运作。

"通过收购我们感到,在同跨国公司谈判时,要用气势压倒他们。因为他们觉得对中国人可以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但华立同菲利浦的几次谈判,没有对他们的态度买账。而当他们感到你的实力真正超过他们时,他们会很佩服你、尊敬你,我们就这样成功了!"汪立成脸上显出了自豪。

收购菲利浦CDMA手机技术后,汪立成有一个大胆的举动---把CDMA手机的高价降下来,达到1500元1台,他认为联通把CDMA手机定于高端客户的做法不可取。

尽管华立在国内还没有接到CDMA用户的订单,但汪立成认为,华立不仅要针对国内的用户,而且要进入国际市场,今年华立接到国外的订单已超过了300万台。

标签:;  ;  

提升资本成熟度挑战高通垄断_华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