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中论文,条约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1年4月,在希特勒德国横扫欧洲,国际局势日趋势紧张复杂之际,害怕误了最后一 班公共汽车的日本和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苏联经过短暂的谈判便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从日苏双方签约的动机,谈判的中心议题以及条约的主要内容来看,都是围绕着中 国问题而展开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动乃至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过程中涉及到 中国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一 结束因中国问题引起的苏日双边关系的紧张状态,从而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需要 是苏日条约签订的动机
苏日两国紧张关系由来已久。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的1918年春,日本便出兵海参 崴,强占俄远东沿海地区,伙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俄国革命,并积极参加了1919年 秋冬反对苏维埃俄国的“十四国远征”,试图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道将刚刚延生的苏 维埃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
1925年,继英意法等国之后,日本也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尽管如此,视苏联为其 侵略中国重要障碍的日本并不因此而改变反苏立场,反而变本加厉地与苏联为敌,多次 制造事端。1927年,日本军国主义抛出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后,加快了对中国侵略 的准备步伐。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占领整个东 北后,与苏联边防军的摩擦频繁发生,日本关东军不断制造紧张局势,挑起边境冲突。 1935年发生106次,1936年头3个月,就有22次。“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后,苏联采取了支持中国抗战的立场,在军事、经济和外交上给予了全面广泛的支持和 援助。日本则于1938年—1939年间多次向苏联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试探苏军虚实,为 其北进作准备。虽然双方于1939年10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但由于积怨已久,随时都有再 次爆发冲突的可能。
1940年春夏之交,英军从敦刻尔克撤回本土,不久法国败降,德国控制了西欧,世界 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轴心国的变化。德国在欧洲取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军事胜利,极大地刺 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在日本军部乃至全国再次掀起了与德意联手共同瓜分世 界的鼓噪,“不要误了公共汽车”的叫嚣甚嚣尘上。因西欧局势的变化而在东南亚出现 的权力真空,更使军部的南进派认为:上帝向他们提供了向该地区扩张的千载难逢的时 机。日本陆军在1940年6月22日制定的原《时局处理纲要》中毫不讳言地提出,在迅速 解决中国事变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解决南方问题。同月,日本外相有田发表声明指出日 本外交政策的目的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然而,此时日本侵略机器仍深陷于中国大 陆,为实现向东南亚扩张,建立“大东亚荣荣圈”的既定战略目标,解决中国问题便成 了日本外交政策的第一要务。日方认为,苏联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坚决和主要支持者,设 若日苏改善关系,像希特勒德国那样同苏联签订一个中立的或承诺互不侵犯的条约,必 然会使苏联放弃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断绝援华物资的重要来源,并最终迫使中国重庆政 权屈服,为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解除后顾之忧。1940年7月27日,日本大本营——政府 联席会议通过的《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中正式确定:“首先把对德意苏 的施策作为外交重点……迅速调整日苏关系,以避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正因为如此 ,日本才主动与苏联寻求友好,且在作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与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
法国的败降,希特勒德国势力的恶性膨胀,极大地震动了苏联,使苏联的高层领导人 认识到与纳粹德国的战争迟早不可避免,与这个最凶恶的敌人相比,其他一切都退居次 要地位。自“九·一八”事变和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以来,苏联一直存在着东西两个法西 斯国家两面夹击的威胁,1936—1937年德意日“反共产国际条约”的签订和轴心国的形 成,更使苏方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苏联在加快军备的同时,一直试图通过外 交途径摆脱这一不利局面。
一方面,苏联对日本始终采取和解的姿态尽量不刺激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苏 联外长李维诺夫致函日驻苏大使广田,声明苏联政府对中日冲突奉行“严格的不干涉政 策”。对交战双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1931—1933年,苏联接连向日本提出缔结互不侵 犯条约的建议。1938年春后,对改善双边关系更加积极,并为之作出重大让步。早在19 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苏联承认“满洲国”对中东铁路的主权,并与之建立了领 事级关系,事实上等于承认了这个日本人一手操纵的傀儡政权;“考虑到日本军国主义 集团对中东铁路的不断挑衅和不给它以开战的借口,苏联于1933年6月建议日本购买这 条铁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谈判,苏联最终于1935年以1.4亿日元的低价将中东铁路 出售给了“满洲国”,“这大大低于铁路的建设成本”;为防止日本人找到苏联支持中 国抗战的借口,苏联对撤退到中苏边界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一概解除武装。
另一方面,为让中国拖住日本的后腿,从而无力进攻苏联,苏联改善并加强了与中国 的关系,秘密加强对中国抗日的支持。经过谈判,1932年12月中苏双方恢复了中断达三 年之久的大使级外交关系,从1935年下半年起,苏联又开始同国民党政府就联合抗日的 问题举行实质性的谈判。1936年春,苏联政府再度要求与中国政府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明确表示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对西安事变,力促和平解决。中国全面抗日爆发后, 苏联不仅很快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8月21日),而且随即向中国 派遣军事顾问,着手提供援华物资。在1938—1940年间,苏联先后向中国提供4.5亿美 元的贷款,作战飞机1000多架次,以军事顾问或志愿人员名义来华参战的苏联公民多达 万余人。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力支持,其目的正如斯大林于1940年10月召见即将赴 华担任蒋介石军事总顾问的崔可夫时所说的那样:“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 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 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们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了 互不侵犯条约,其目的也在于避免两线作战。
设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由于德国专心于北欧和西欧而使苏联方面大大松 了一口气的话,那么随着纳粹德国势力的恶性膨胀,苏联方面感到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 联合夹击的危险再度迫在眉睫。而日本寻求友好的行动为苏联避免在与德国进行战争的 同时又与日本发生冲突提供了可能。对苏联而言,如果能通过牺牲中国而使日本放弃侵 苏的企图,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因此,苏方对日寻求友好的行动迅速作出反应,中立 条约的顺利签订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二 《苏日中立条约》是苏日双方牺牲中国利益、干涉中国主权达成的交易
早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日本方面就认识到,如果没有德国的合作 ,单靠日本一国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反共产国际事业的;两次大规模北进试探的惨败,更 使日本领教了苏联的实力。因此,日方有人主张步德国后尘,与苏联签订条约。1939年 11月,日驻苏大使东乡茂德曾向本国政府建议,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切断中 国西北的国际援助通道,此后,苏日双方开始就中共铁路欠款问题和苏日渔业协定问题 进行谈判,并于12月31日达成了“苏日协议”,以此为标志,双方迈开了关系正常化的 步伐。1940年1月19日,日本外相有田同苏驻日大使斯塔宁谈判时,表示将促使苏日关 系得到进一步改善。1940年夏,日本确定南进政策后,加快了与苏谈判的步伐,7月9日 ,东乡大使根据本国政府指令,正式向苏联建议,缔结“中立条约”,并提出了中立条 约草案;10月30日,日外务省又制订了《调整日苏邦交纲领草案》,向苏联提出缔结互 不侵犯条约,建议把双方间一切有争议的问题留待缔约后解决。苏联方面对日方的建议 十分重视。在1940年7月接到日方提出的中立条约草案后,立即在8月作出了答复。10月 30日,当日方又向苏方提出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后,苏方于一周后迅速提出了“中 立条约”草案。此后,双方围绕着条约草案的有关条款进行经常性接触。
1941年3月23—24日,日本外相松冈在前往德意访问途中在莫斯科作短暂逗留,在苏联 外交人民委员部招待会上说,他在访问柏林、罗马回来后,立即就改善苏日关系开始进 行谈判。4月7日,松冈来到莫斯科,举行正式谈判。松冈建议双方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以 替代此前的朴茨茅斯条约和北京条约某些条款,并以放弃某些“渔业权利”为条件,购 买苏属库页岛。在谈判过程中,苏方利用日方急于签约的心理,迫使其让步。双方终于 在1941年4月13日以苏联提出的条约文本为基础,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维持他们之间的和平和友好关系,并相互尊 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 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在构成其附件的声明中双方约 定:“按照1941年4月13日双方新签订的中立条约的精神,并为保证两国间的和平和友 好发展的利益,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地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 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苏日中立条约》是苏日双方牺牲中国利益达成的交易和暂时性的妥协。东北和外蒙 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以战争的手段占领整个东北,为迷惑世人,建立了傀儡 政权“满洲国”;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输出革命的需要,以减缓与中日直接磨擦为目的 ,在外蒙扶持了蒙古国。国际联盟各成员国均承认满洲和外蒙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拒绝认可用非常手段扶植起来的“满洲国”和蒙古国。在《苏日中立条约》 签订前,只有法西斯日本及其盟国承认伪满洲国,只有苏联承认蒙古国。日本曾以国际 联盟不承认满洲国为借口,退出国际联盟,说明日本在国际上十分孤立。但《苏日中立 条约》明文规定,苏联承认满洲国和日本承认蒙古国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苏日双方以相 互承认其卫星国的独立,即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达成的交易是对中国主权的一种干涉, 是对国际准则的公然蔑视。早在1937年8月中苏双方签订的为期5年的《中苏互不侵犯条 约》中明文规定,若缔约一方受到非缔约的一国或数国侵略时,缔约另一方“在冲突全 部期间,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协助,并不得采取任何行动,或签订 任何协定,该侵略国得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该条约签订不到四年,苏联为 一己之利,就违背了条约的规定,宣布承认满洲国,这实际上是拿中国的主权与侵略成 性的法西斯作交换,纵日南进,确保苏联远东安全,对法西斯日本侵略中国予以事实上 的承认。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行为将苏联对日本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它不仅严重损害 了中国的利益,促成了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且严重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 国家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形象。
三 《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苏日中立条约》 的签订沉重地打击了中国,使在外交上本已孤立的中国显得更加孤立。法国败降后,纳 粹德国势力的恶性膨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确立了南进战略,准备南 下夺取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向英法美发动了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法 西斯势力更加猖獗。面对日本的攻势,正经受着不列颠空战洗礼的英国和把主要注意力 集中于西欧的美国,无力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反击措施,反而对日本的要求予以部分满足 。1940年6月19日,英日签订“天津协定”,规定“对破坏秩序和驻华日军安全者”采 取联合行动,同时规定把储存在英法驻天津代表机构的数额达4000万美元的中国白银移 交给日本。7月17日,英国关闭了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滇缅路。恰在此时,苏联又与日 本签订了中立条约,不顾《中日互不侵犯条约》的有关规定,承认伪满政权,这实际上 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否定,以事实向世人证明了苏联并非是中国的忠实朋友,致使 中国外交上更加孤立。
其次,《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剧了中国抗战势力的分裂,中国国内抗战局 势更加复杂,局面更加困难。已经确定了南进战略的日本为尽快从中国战场腾出兵力全 力南进,加紧了对中国战场尤其是解放区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使解放区迅速缩小 ,八路军和新四军兵员急剧减少,再加上水、旱、虫等自然灾害,解放区处境更加困难 。国民党顽固派又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8000多新 四军战士被消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次面临分裂的危险。此时正是中国人民迫切需要 国际社会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大力援助的时候。而苏联却与日本签约,承认“满洲国 ”。同时在签约后又避免触怒日本,开始减少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停止了对中国抗战的 支援,使中国失去了抗战物资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对正与日本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是一 个十分沉重的打击。国民党顽固派以中国共产党的后台苏联损害了中国利益为借口,主 张继续限制中共势力,裁减中共抗日武装,亲日派则幸灾乐祸,大肆宣布抗日必亡的谬 论,公开投靠日本侵略者。从1941年到1943年,仅仅两年的时间,投敌判国的国民党高 级将领达58人,副总裁以下的国民党中央委员20余人,投敌军队则达50多万,占伪军总 数的62%。因此可以说,《苏日中立条约》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局面。
再次,《苏日中立条约》孕育着中国抗战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后顾之忧,日本开始 积极南进,日美矛盾急剧尖锐。而已经制定了“先欧后亚”战略的美国为保证与其利益 休戚相关的英国不被击败,面对日本的攻势,只好继续采取牺牲中国利益、部分满足日 本要求,从而避免双方战争的缓靖政策,美方在1941年5—6月间接二连三提出的《日美 应谅解方案》的修正案,就是这一政策的具体的体现。在美方的三个修正案中,都把通 过“友好谈判解决‘满洲国’问题”,即承认满洲独立作为其主要内容,并同意日本在 中国驻军。但日本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日美之间的矛盾必然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随着苏 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苏联和美国也卷入了世界大战的漩涡,反法西斯国家包括 中、美、苏、英等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对日作战的孤立局面, 并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这一结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之时不 可能预见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日中立条约》孕育着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 的因素。
标签:苏日中立条约论文; 伪满洲国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历史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