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探析——由使用学术期刊数据库引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探析论文,模式论文,数据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杂志2012年2月1日报道称,英国剑桥大学的Timothy Gowers教授于2012年1月21日撰写博客文章发起了针对出版商Elsevier的抵制行动,原因是Elsevier对期刊的收费“过于高昂”,采用捆绑销售方式“强迫图书馆订阅许多他们不需要的刊物”,并且支持类似SOPA这样的“限制免费信息交流”的议案[1]。截至2012年2月22日,包括几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6986名学者签名支持此项抵制活动。虽然此次行动是针对Elsevier的,但其他大的出版商如Springer、Wiley等都采用了类似的商业模式。在我国,为共同应对国外数据库商的大幅涨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图书馆等30多个图书馆于2010年8月27日联合组织召开了“应对文献数据库涨价联合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向各个方面公开呼吁,要求保证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获取,共同抵制个别国外出版商提出的连续大幅度涨价要求等一系列决议和文件。
学术期刊的本质是为科学交流提供平台,而这些抵制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数据库商目前在科学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学术期刊已不仅仅是科学交流工具,俨然已成为一个赢利产业。在当前数字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的不足,有利于学术期刊本质的发挥。
1 学术期刊数据库出版模式不足之处
《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好的产业模式,2006年的收入为6亿元,2007年为7.6亿元,2008年为5.13亿元,2009年为6亿元,2010年则为7.49亿元[2],增幅较大。这些收益主要来自于期刊数据库,因为各教育科研单位图书馆订购了大量学术期刊数据库,从而为其科研人员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虽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量在不断增加,回溯年代更久远,检索界面更友好,全文下载速度更快,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3],但这仍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下科学交流需求。下面从科研人员、图书馆和期刊社三个角度揭示学术期刊数据库出版模式的不足之处。
1.1 从科研人员角度看不足之处
(1)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由于学术期刊数据库存在不同程度的更新迟滞,因此无法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从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三大数据库来看,他们收录的期刊存在更新迟滞现象。总体而言,中国知网的延迟最少,万方居中,维普的更新延迟时间最长,且存在很长时间(大于1年)不更新的情况。例如,在中国科协的954种期刊中,中国知网与现刊同步更新的比例为5.3%,万方数据与现刊同步的比例为2.9%,维普与现刊同步的比例则仅为1.4%[4]。
(2)学术期刊数据库访问权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对学术期刊的利用。发起对Elsevier的抵制行动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价格昂贵,很多图书馆无法购买其数据库,从而阻碍了科研人员的使用。然而,“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他们的研究报告应该被公布,而不是被封闭,而且他们自身应该拥有决定权”[1],因此发起了此项抵制行动。
1.2 从图书馆角度看不足之处
(1)为满足科研人员需求,图书馆需要订购较多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在外文数据库中,被引进次数最多的是Springer、EBSCO、Elsevier等数据库商旗下的期刊数据库,它们被引进的次数超过100次[5]。从2009年出版的《2007-2008年中国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来看,中国知网在本科院校的市场占有率是100%,重庆维普在高校的占有率是80%,万方数据在高校的占有率是80%,这也就意味着约80%的高校同时订有这三个数据库[2]。但是,由于数据库商与期刊签订有“独家协议”等原因,图书馆不得不同时订购多个数据库才能保证文献保障率。
(2)图书馆必须支付高昂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订购费。例如,许多科学家和图书管理员认为出版所有科学领域超过2500个期刊的Elsevier是科学出版行业的恶棍之一,其期刊成本高达每年2万元,而根据年度报告,该公司2010年利润保证金是36%[1]。每年我国大陆高校组团购买Elsevier产品的经费为2600万美元,中国科学院系统每年购买Elsevier产品的经费为600万美元,而这几乎是这两个系统外刊订阅经费的40%至60%。
(3)图书馆不得不面临数据库商不断涨价的局面。诚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所说,“2008年北大采购Elsevier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花费是54万多美元,到了2009年涨到了57万多美元,到了2010年又是61万多美元了。这样的涨幅,远远高于国家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幅,连北大这样国家大力支持的科研机构都无法支撑,更不要说欠发达地区的大学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也曾提到,“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采购Elsevier资源的总体价格在过去三年已经增长了48%,按出版商的涨价需求,未来三年还要再涨价48%。”由此看出,图书馆不得不面对数据库涨价的局面。
(4)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之间收录期刊的重复率高,无形中降低了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收录中文期刊的数量分别为8058种、15 030种和6537种,其中,中国知网与维普两者收录重复的期刊有7493种,中国知网与万方两者收录重复的期刊有5717种,维普与万方两者收录重复的期刊则达到5537种[6],由此可见这三个数据库期刊收录的重复率之高。另外,这三个数据库对重要核心期刊的收录超过80%,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分别收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0版)1614种、1648种和1602种,分别收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8版)1834种、1805种和1704种[6],这难免造成数据库收录内容的重复。
(5)外文学术期刊数据库使用率一直较低,但图书馆却无法为其“捆绑销售”政策松绑。我国图书馆中,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使用率超过了90%,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平均使用率则在10%以下[7]。例如,中山大学连续7年Wiley数据库较高频率阅读的种数在16~22种之间,仅占当年Wiley的3.0%~3.9%之间[8];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该馆Elsevier期刊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该数据库中零下载刊高达428种(占23%),一年中有近1/4的期刊无人问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对同一时间段该馆该期刊库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库一半甚至近2/3的刊没有得到利用或者充分利用[9];华中师范大学的BIOSIS数据库使用率则只有2.7%[7]。
1.3 从期刊社角度看不足之处
一些数据库商为了提升竞争力,与期刊社签订了各种各样的独家出版协议,以保证这些期刊论文只能在签订协议的数据库上独家发布,从而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筹码。然而,“独家协议”对期刊社存在不利影响,因为每一本期刊都希望能够被广大学者阅读、参考或在研究中引用,但“独家协议”无形中使一些期刊(签署了独家协议的期刊)屏蔽了某些研究群体。当然,期刊社从“独家协议”中获得了一定经济回报,但是却有超过半数的期刊社对数据库商支付的独家著作权使用费不满意。例如,截至2010年11月,计有431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中国知网(313种)和万方数据(118种)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约占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43.0%,但却有54.0%的期刊社对数据库商支付的独家著作权使用费不满意[10]。
2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分析
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为打破商业出版者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而采取的运动,其目的是推动科研成果通过网络免费、自由地利用。开放获取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OAP)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兴起,其最基本特征是信息数字化、在线出版与传播、免费获取(全文)和赋予用户宽泛的使用权限。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数据库出版模式的不足。
2.1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主要模式
根据学术期刊的开放程度,可将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归纳为完全OA出版和选择OA出版两种,根据学术期刊的开放时间则可分为即时OA出版和延迟OA出版两种。完全OA出版是指学术期刊现刊各期所有文章均可开放获取;选择OA出版是指期刊部分开放获取,即只有部分论文可开放获取;即时OA出版是指开放获取出版与印刷版同步;延迟OA出版是指印刷版发行一段时间后再开放获取。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科技领域开放获取期刊中80.9%的期刊实行完全OA出版,19.1%的期刊是选择OA出版,69.7%的期刊为即时OA出版,30.3%的期刊为延时OA出版[11]。
学术期刊主要通过期刊独立OA、多刊联合OA、依托主办单位OA、依托学科内的信息网OA和依托商业网OA五种途径,或这些途径中的几种来实现开放获取。同一项调查表明,有93.3%的期刊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期刊独立OA,13.3%的期刊利用所在机构或学会的网站实现依托主办单位OA,10.1%的期刊利用与其他期刊联合共建的网站实现多刊联合OA,11.2%的期刊利用公共或其他形式的网站实现OA。这些期刊中,有71.9%的期刊选择只在自己的网站上开放获取,有21.4%的期刊还同时在机构(如所属的研究所)、学会、共建的网站,或其他公共或其他形式的网站上发布[11]。
2.2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优势
对科研人员来说,利用开放获取期刊可缓解数据库更新时滞问题。例如,截至2010年6月,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9版)收录的1868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有597种是OA期刊(约占全部统计源期刊的1/3),这些期刊中42.7%的期刊提前或同步开放最新刊出的内容[12]。这样,科研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利用开放获取期刊。
对图书馆来说,可通过收集开放获取期刊来达到补充资源、节省费用的目的。例如在Elsevier数据库25个学科中,所有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的比例都高于70%,部分学科(如数学)的比例高达98%,有的学科(如物理学和天文学)开放获取的比例竟达到100%[13]。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收录的期刊中(特别是核心期刊)有约1/3是开放获取期刊。因此,如果图书馆利用好这些开放获取资源,不仅可增加与数据库商进行谈判的筹码,而且还可对开放获取资源进行选择、重组,从而提升馆藏质量和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对期刊社来说,大多数学术类期刊想依靠订阅来提高发行量、扩大其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存在较大困难,通过数据库商达到此目的也存在一定难度(如中国知网的市场主要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而期刊的OA出版无疑在扩大影响、拓宽科研人员面等方面带来机遇,成为提高期刊影响力(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的有效途径。例如,2009年对我国期刊编辑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认为OA期刊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的选择分别有89.2%和86.6%,认为期刊实现OA可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选择分别有58.6%和56.2%,所调查的OA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的5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比非OA期刊高11.6%、5.6%和2.1%[14]。
2.3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弊端
当然,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科研人员角度来看,对开放获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会影响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的使用。在2005年对中国科学院200多名科研人员就“科学家对开放获取的态度”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当时我国科学家对开放获取的认知度还很低,但表示愿意了解并使用开放获取资源[15]。2007年进行的类似调查表明,理工科、农学、生物学、医学等专业学科领域研究人员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认可度较高,而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认可度则相对较低[16]。在随后几年展开的调查中发现,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期刊的认知度在不断上升,但认可度的学科领域差异仍然存在[17]。
从图书馆角度来看,由于开放获取为广大科研人员创建了一个快捷而方便的学术信息资源交流平台,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可能会导致图书馆资源的访问量减少,业务量下滑。因此,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给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信息服务理念带来挑战。
从期刊社角度来看,开放获取出版可能会对其盈利造成影响。现阶段,发行收入是期刊维持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编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73.8%的编辑认为期刊实行开放获取以后会减少印刷版本的发行量和发行收入[15],另一项调查发现的确有37.9%的期刊在实行开放获取出版后印本发行量下降了,但仍有54%的期刊基本未变,仅1种期刊(占1.1%)不降反升[11]。由此可见,开放获取对期刊的印本发行量会有一定影响,也就会影响到期刊社的盈利情况。
3 学术期刊实现开放获取的对策建议
虽然对学术期刊实行开放获取存在一定弊端,但实行开放获取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行动发展缓慢,除知识产权对开放获取的制约以及质量控制对其造成的影响等因素外,科研人员、期刊社、政府部门等对学术期刊实行开放获取的态度很重要,我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发展需要研究者的支持、学术期刊的积极参与以及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作为科研人员,应充分认识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积极意义,在利用他人开放获取成果的同时做到自己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并将文章存放在公共平台上。对图书馆而言,(1)整理、揭示已有的开放获取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2)对科研人员进行宣传,加深其对开放获取的认识,提高开放获取资源利用率;(3)加入开放获取出版资助联盟等类似机构,将订购经费用以资助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切实支持开放获取行动。对期刊社来说,要以身作则,积极进行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另一方面还可加大经费投入,资助开放获取期刊的运行。
另外,为学术期刊提供良好的开放获取平台也很关键。在我国,科技领域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走在社科领域学术期刊的前面。究其原因,除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的认知差异外,科技类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12年1月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相关领导对“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AS-OAJ)”项目进行调研后指出,“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建设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对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学术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增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全国社科规划办将借鉴CAS-OAJ建设经验,考虑推动建立我国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交流平台,这对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的整体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