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的科学含义及其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书育人论文,含义论文,途径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451.6)
一、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科学含义
长期以来,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教书育人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的同志认为,教书育人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有的同志则认为,教书育人的提法不恰当,因为教书本身自然而然地做了育人的工作,如果按教书育人的提法,容易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上这些看法和认识,虽各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仔细考究起来并不全面,也不准确。
首先,教书和育人并非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把育人看成是教学工作之外的一项工作,或把育人看成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割断了教书育人之间的有机的内在联系,从而必然产生那种“只教书、不育人”或“教师教书、党政干部育人”的倾向。其次,教书本身的确包含着育人的意义,教好书确实是育人的基础。但是,如果按照教书可以自然而然的做育人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教书育人活动,这种“育人”往往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被动的,因而常常落空。何况在实际工作中,确有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品德教育;重业务,轻政治;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存在。我们党和政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倡教书育人的。如果离开这一具体的条件和背景,对概念的把握往往会失去准确性。我们认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党和政府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岗位和不同的教学环节,都要明确自己对学生的全面责任,防止某些教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讲授的课程,忽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忽视对学生的理想、品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要使教书育人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的行为、活动。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教育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既是教师工作的历史传统,又是新时期赋予教师的光荣职责。从传统讲,《礼记·学记》中提出,“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韩愈《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论述,都肯定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而且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书育人的必然规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从新时期的要求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是既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实际知识和本领的“四有人才”。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能自觉地向学生传授反映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文化知识,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而且要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广泛接触学生的机会,做好育人工作。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单纯教学工作者,把育人看成是份外的任务;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了书就是育了人”的自发状态,而应该变自发为自觉,同时,还要重视育人的方向性,引导青年学生走正确的、健康的成长道路。那种满足于“教了书就育了人”的自发状态的同志,往往忽视育人方向。事实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观点组织教学,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影响学生,就会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之,就会把学生引向反面。因此,教师育人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办学的方向。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责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培养教育学生,把学生引向正确的、健康的成长道路。
二、教书育人的途径
明确了教书育人的科学含义,又如何去实施呢?我认为,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书育人,教学是基础,质量是关键。这是广大教师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深刻体会。真正热心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首先要认真执教,致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热情,并通过教学活动为教书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教书育人就会流于形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多数学生是求知的,因为世界上唯一不会使人厌烦的就是对知识的追求。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都需要以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因而我们要寓教育与教学之中,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各种教学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把“传道、授业、解惑”结合起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要结合教材特点,注意发挥和“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
2.发扬科学的治学精神,培养优良的学风。好的治学精神和作风是群体形成的一种无形而有效的力量,它是教书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对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而这种教育力量和作用,是约束所不能起到的。因此,广大教师不仅要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而且要组织好每一次基本训练,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把好每一道关,带好每个班,教好每一个人。以科学的治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培养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作业、实践、实习、考试等都要认真对待,严格管理。对近几年在学风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习马虎、纪律松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决不能听之任之。要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掌握培养标准,决不能放松和降低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严”与“活”的统一,该严的就应当严格要求,该活的就应尽量放活。要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使学生随时都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激励和督促着自己,哪个成员学习不认真或生活上、行为上不检点,就会感到一种压力在迫使他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质量。
3.严以律己,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声而有效的教育。教师的理想、追求、思想、感情、言行举止、气质性格、对工作的态度和业务能力,对学生都具有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象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极大热忱,往往象润物的细雨一样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产生“向师性”;教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敬佩,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是对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书育人必备的条件。
4.热爱学生,增加“感情投资”。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也是“教书育人”取得成效的前提。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热情、关怀备至,还是消极、冷漠、不闻不问,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的道德关系,并进而影响到“教书育人”能否顺利进行。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他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热爱。他向学生提出的意见要求,也一定会在学生的情感上产生肯定的倾向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被愉快地接受。相反,一个不爱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意见和要求正确,学生有时也可能无动于衷,严重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感情上的相悖,往往会阻碍道理的传导。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说,“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教育学生、武装学生的同时,要热爱学生,增加“感情投资”。而这种“感情投资”不是你邀我请的酒肉情,也不是你来我往的礼物情,更不是打官腔、说空话的假人情,是指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体贴基础上的,具有共同理想的同志情。这种同志情尤其表现在学生受到挫折、处境困难、在十字路口上徘徊的时候,能够“运情”、“用情”,给对方以同情、关怀、体贴和帮助。这样结下的深厚感情,会使人终生难忘。因而在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具体讲要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关心学生,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不辱人格;信任学生,培养自主;帮助学生,尽心尽力;一视同仁,决不偏爱;严格要求,反对溺爱。只有这样才能使教书育人顺利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
5.尽职尽责,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全面关心,全面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经过多年教育实践之后对教书育人的认识的深化,也是对教书育人提出的更加明确的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社会分工使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分离,导致了个体人的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化,从而导致了“体力上的萎缩”、“道德上的颓废”、“智力上的荒芜”这种身心残缺的惊人惨状。他在剖析了资本主义教育片面化、畸形化之后,又明确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进行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有指导意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全面关心,全面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寓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任课教师、班主任、党政干部、学生干部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