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闽地域传统竹木建构技艺再生论文_鲁卓煜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调研报告

一.余姚中村竹桥

项目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余姚是长江流域最古老的人类文明河姆渡的发源地,中村地处余姚四明山的原始次生林脚下,一条小溪穿流整个村落。在这里,竹材资源非常丰富。使用当地的材料,结合当地工艺的低技术施工方法,和适用于当地的设计方案,结合材料,结构及施工一体的设计流程,可以得到最经济适用的设计。据网上资料显示中村竹桥的建造在25天内完成,仅花费2.6万元,其中5000元材料费,2.1万元人工费。

竹桥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当地的另一座桥

现场调研

结题报告

摘要:在中国近30个世纪里,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不断的发展与演变。毋庸置疑,竹木结构在这广袤的历史长河之中,占有着绝对的地位。本项目主要在研究竹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探究了竹材料的背景意义与独特属性,通过网上的景观建筑设计小品与实地调查考研,详细阐述了设计从概念设计到细部研究直至建造完成的过程。不断深入研究竹结构、竹节点与景观表皮的设计,始终关注着竹材料的建造本质来符合建筑的逻辑组合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进行思考,挖掘项目实施的意义。

关键词:竹木传统建筑设计

一.引子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年来人们为之击节咏唱,中国文化浸透了竹子的印痕。清代郑板桥在《竹石图》题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尽是竹子的不屈、坚贞、高洁的秉性与品格。竹子反映着我国人民的高尚志趣,凝聚着中华民族仁人志土的高达、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性格与情趣。在另一方面,竹子最先和最广泛的用途之一,便在于建筑业的应用之上。竹子与木材相比,竹材具有强度高、弹性、柔韧性好的特点,使得竹子成为一种可再生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材料。在相同面积的建筑之下,竹子的能耗仅为混凝土建筑的八分之一,钢材的五十分之一。

二.项目研究目的

(一)项目的研究背景

竹木建构历史背景与现今状况: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主要的特点是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榫卯作为木结构的主要结合方式、以模数制进行建筑的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公元前2世纪汉代,就形成了抬梁式与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构件。而现今,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导致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如瑰宝般的营造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果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在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湮没,那么我们中国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也将消散不见。

竹木的装饰艺术:竹木特有的纹理与质感与现代华丽的建筑装饰材料有一定的不同,通过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展现出一定的立面与室内装饰性艺术。

竹木材料的结构力学性质:利用竹子的割裂性可以用来编织用具与手工制品。利用其负荷力可作为担架或脚手架等。利用其弹力可作为钓鱼竿等。利用其中空的特性可作为吸管竹瓶等。

(二)项目的研究意义

实践意义:竹木建筑的构造过程可以让实践者多方探索,一方面立足于当代的设计美学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与形式,在建筑空间设计基础上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对竹木材料与工取得了充分的认知。正确认识及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进行了竹木传统技巧与现当代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统一尝试。

理论价值:传统建构技巧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对于实践者本身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建构的实施证明了传统技巧与当代设计理念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状态,而是二者可以达到和谐共生。

三.研究主要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项目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于浙闽地区竹木建筑或手工艺品基本状况的深入研究,更新固传统竹木建构的观念,并且借鉴对浙闽地区竹木建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兼具现代设计美学与传统建筑技艺的作品,切实提高建筑生的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传统竹木建筑主要的构造方式与节点连接方式。2.当前传统竹木建筑所遇到的挑战与难题。3.传统竹木建筑与当代建筑结合的可行性。4.现今传统竹木建筑技艺再生的必要性。5.现代建筑设计理论与设计美学。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为课题项目开展做准备

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咨询、采访的方式,把握自身的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模拟法:利用电脑制作相关的建构模型,确定最适合的建构方案。

(二)研究过程

第一步,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竹木制作特性,构思竹木连接方式。

第二步,网上查询竹木建构案例,确定目标开展实地调研,咨询制作步骤、制作方法,了解掌握制作竹木建构制作技巧。

第三步,小组成员讨论构思建构方案,预估项目工程量以及预算。

第四步,确定模型设计方案,利用电脑软件建立模型。

第五步,采购原材料,选定建造地点,并对原材料进行初次加工。

第六步,进行实体模型制作,并且利用其他材料对模型进行完善。

第七步,整理相关项目材料,总结制作心得,撰写成果报告并展示模型小品。

五.研究成果

(一)设计理念与元素

建构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景观中的漏窗。漏窗的作用在园林中起着透景的作用。例如在苏州留园中,为了使入口空间得以采光,在廊道之中设计了漏窗,并且明亮处也得以通风。人们透过漏窗观赏园中景色,虚实结合,达到了景中有画,画中有景的艺术效果。

(二)建构项目实物

室外项目围护结构搭建

六.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一)存在问题

技术标准与规范和市场问题:目前来说,掌握全竹木结构专门从事竹木建筑的工作人员较少。竹木构件缺少相应的配套技术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现代的竹木市场仅仅存在于高端消费群,并没有普及更广阔的市场范围。

建构耐久性能问题:因室外温度湿度等多方面因素,温润的空气会加快建构材料的腐坏程度。如果对于建构材料没有做到充分的防腐处理,建构的使用年限则达不到保障。

(二)后续研究

总所周知,建筑行业由于耗材量大、能耗高等问题成为全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而竹木建筑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性质。低碳建筑要求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筑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对化石能源的利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竹木建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种生态的循坏,生于泥土也归于泥土。竹木建材的生长周期短,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施工期短。符合了低碳建筑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要求。因此在掌握了竹木特性与初步的施工技巧,对于项目的后续研究则重点探究于竹木建筑的低碳性能,以及低碳竹木建筑在我国当代的发展。

作者简介

鲁卓煜(1997-02-05),男,汉族,籍贯: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论文作者:鲁卓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  ;  ;  ;  ;  ;  ;  ;  

浙闽地域传统竹木建构技艺再生论文_鲁卓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