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与国民收入关系研究_国民收入论文

图书出版与国民收入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收入论文,关系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图书出版与国民收入状况是有关系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一般是这样认为的。但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二者相关的程度如何,迄今尚无量化的研究。为了揭示与图书出版和读书活动这两个文化行为相连锁的经济背景,我们把图书出版和国民收入两因素从社会环境中抽提出来,用新中国成立至1993年的42年(1949~1951年的资料不全,因而实际上只有42年)间的全国图书销售额和人均购书支出代表图书出版(发行)状况,与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探讨图书出版与国民收入的量化关系,以期对未来图书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一些参考。

1 数据分析

将1952~1993年的42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全国图书销售总额及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见表1)输入计算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列于表2。从表1中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且不考虑国际图书贸易,从1952年到1993年,人均国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从104元增至2111元,增加了19.3倍,而人均购书支出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1952年的0.23元增至1993年的10.58元,增加了45倍。二者的动态变化过程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也就是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国民用于图书消费的支出也相应增减。从回归模型中我们看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购书支出平均将增加0.0055元。从表1和表2中我们也看出,图书销售情况与社会商品零售情况也是同步变化的,人们每消费1元钱于购买社会商品,则其中的0.0099元就用在了购买图书。从表2中可知,人均购书支出的变异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异可以相互以线性关系说明的部分高达99.12%(其决定系数r[2]=0.9912),只有0.88%的变异原因不详,而图书销售总额的变异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变异可以相互以线性关系说明的部分也高达97.94%(其r[2]=0.9794),只有2.06%的变异属于特殊性的,因而,从理论上讲,用表2中给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预测人均购书支出,也可以用社会商品零售情况预测图书销售情况。但我们在统计分析时是基于一定的统计假设的,购书行为也不是仅仅决定于经济条件,加之统计数据的相对性,因而预测出的理论值与实际统计值是有一定的偏差的。以1993年为例,据相应模型计算出1993年的人均购书支出理论值为11.08元,而实际统计人均购书支出是10.58元;全国图书销售总额的理论值为130.0亿元,而实际统计值是143.9亿元。

表1 我国国民收入、图书销售及社会商品零售变化情况

表2 全国图书销售、国民收入及全国社会商品零售额的相关性

注:查“r与R的0.05和0.01临界值表”得u=40时,r[,0.01]=0.393,凡|r|>r[,0.01],即r在a=0.01水平上显著,线性相关为极显著。

在表1中我们还用另一个相对值表示了图书消费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即人均购书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百分比(这个比值等于图书销售总额占国民收入总额的百分比),这一比值在42年间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52年人均购书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0.22%,到90年代初达0.50%以上,上升了0.3个左右的百分点,增加了1倍多。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该比值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以1978年为界)一直在较低值范围内波动,而1978年以后该比值呈一直向上攀升的势头。也就是说,如果不计较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与图书定价之间的差异的话,人们用于图书消费的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一情况我们还可以从购书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的变化中得到进一步说明。人们用于图书消费在支出中的比例(此处用图书销售总额占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比表示)在1978年之前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内波动,1978年之后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见表1)。这种变化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变化密切关联。1978年之前,以计划经济为主,物价各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1978年之后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对物价进行了逐步的调整。深入仔细的分析应以1978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本文为了揭示一个量化的整体趋势而未作此细分。我们还发现,在1979~1988年的10年间,这一比值变化相对平稳,这一点与孙宝寅(1995)的分析结果一致。但1988年之后这一比值增长较快,也说明近年来人们的消费分配在向图书消费方面有所倾斜。对于出版业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好的趋势。我们也把人均购书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值逐年变化情况与人均国民收入放在一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的动态变化过程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其决定系数r[2]=0.6162,比前二者关系的决定系数小得多,人均图书消费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的变异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异能相互以线性关系说明的部分只有61.62%,尚有38.38%的变异不能借此解释,即人均购书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百分比值的增长有近40%的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是因为国民收入增长而引起的。

2 图书出版(发行)与国民收入的关系讨论

从我们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图书销售额或读者购书支出与国民收入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国民收入的波动,读者的购书支出亦随之增减,图书销售额因此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图书出版(发行)与国民收入显著相关。胡延平(1996)分析认为,出版业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且与国民经济循环往复的经济大周期密切关联。我们用42年来的资料分析研究的结果与此一致。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购书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和购书支出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例都在不断增长,说明人们用于图书消费的支出在日益增长。在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这也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与北京市社科院1995年进行的读书活动联合调查结果一致。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图书出版(发行)情况是指图书销售成交额情况,而不是图书销售册数。同时,在分析研究时我们曾假定不考虑社会商品物价上涨程度与书价上涨情况的差异。但实际上,近年来读者购书支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首先是缘于书价的上涨,其次才是因为读者在工作中对于图书的实际需要增加(黄集伟等,1996)。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图书定价亦逐渐放开,部分图书实行了按成本定价,图书价格不断增长。在1993年前图书价格变化似乎还不太大,但此后书价上升幅度较大。据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全国图书价格整体上调约30%左右,在全国14大类商品中,书报刊价格的增长率已跃居第二,且其中图书价格的涨幅已高于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八五”期间,全国人均购书量始终在5册左右徘徊,没有大的增长,而人均购书支出却直线上升,5年间增长了1倍多,也就是说,1991年到1995年的变化竟是读者花多1倍的钱买同样数量的书(陈斌,1996)。此期出版业效益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加重读者的负担,说重一点,这是一种掠夺式经营的表现。这或许是图书消费支出占国民收入比例的变异有近40%的不能用国民收入的变异说明的一方面原因。因此,我们在看待国民收入与图书出版的关系时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点,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图书出版(发行)与国民收入的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购书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有所增长就盲目乐观,这样才不会产生判断以至决策上的失误。

毋庸置疑,读者购书和读书不仅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经济收入仅是其中之一。一般说来,不是先有了钱再想到买书读书。很难想象,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有了钱会想到买书读书,或者一个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若不经过进一步教育会去买高深的理论著作来读。读书是一种具有一定习惯性和创造性的文化行为。要购书读书,首先要求读者具有与图书内容相应的文化层次,而读书比读报、读杂志需要更强的欲望或者说动力,这种动力的来源显然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还是取决于文化程度,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读者才是读者队伍的核心(李祥洲,1996)。生产图书的全过程都离不开经济条件的支持,我们出版事业的繁荣离不开经济条件作后盾,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同步发展教育,协调各方面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出版事业的真正健康的繁荣和发展。

标签:;  ;  

图书出版与国民收入关系研究_国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