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深度融合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文章就实施高校与社会各类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培养人才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建议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 校企合作对发展高校教育的作用
1.1 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一线需要,推进就业
某高校与哈尔滨昊业汽车销售公司的合作,学院大幅度地调整教学计划,按照市场营销专业汽车方向的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贴近生产实际的需要。学院已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2 提高“双师”素质
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理论有余,实践不足。高校的教师亦如此,在课堂上理论问题能讲得很清楚,到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实验室里出的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就有不少问题。究其原因,并非教师的水平不高,而是深入生产现场的机会太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太少。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舞台,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
1.3 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依据,只有与企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必须达到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的教授、工程技术专家一起讨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共同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等,使专业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大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应该有“铁饭碗”,成为社会上层管理者,不应该在生产一线工作。传统观念的误导使得多数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切实际,不安心于生产一线工作,在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实习结束不愿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同时由于没有深度参与到企业一线的实践,导致在从事研发设计、管理等等工作时往往浮于表面,作出的工作空中楼阁,难以和实践结合。
2.2合作不够深入。目前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只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没有完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企业有时认为刚毕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够丰富,接受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实践,再到企业就业,需要完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转变,校企双方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以及文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势必会影响这一角色的转换。
2.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也是多数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只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强企”长期战略,只愿意挖角和社会招聘一些有经验的人员,而忽视企业自身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同时,政府也还没有出台有力度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全面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2.4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保障措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定。但我国有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3.1 "订单式"培养模式
这种"订单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企业结合自身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向学校提出订单,然后学校再根据企业的要求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定制关于人才的教学培养计划,根据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确定教学方案。企业应该积极关注并参与到对学生培养过程中,从根本上避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例如在2005年,某高校与中海渤海烟大轮渡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根据协议的要求为该公司培养相关的人才。因此通过运用"订单式"进行人才培养,该公司在员工考察上以及培养上都大大节约了时间,一方面减少公司对人力方面的投资成本,最主要的是减少企业在生产期间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高校方面不仅仅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培养教育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还实现学校与企业在发展上的共赢。
3.2 "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
所谓"产学合作式",就是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通过进驻学校或者为学校提供教学上相关的设备,学校结合企业的生产设备等让学生在学校就接触到企业在生产上的实际工作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某高校就是应用"产学合作式"来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与三星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SESS)进行合作,共同创建教学模式培养人才,该企业向学院捐赠当前国内比较先进的半导体生产行业中需要使用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也是当前在该企业在生产线上一直在使用的相关设备,以供在校学生学习教学使用,使其通过设备能够及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另外学院还向该企业提供专业教师为企业在职和新员工进行培训。让新员工尽快走上工作岗位,这有利于解决企业当下的"用工荒"难题。
3.3 "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
这种校企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在长期合作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从而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共同办学协议,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可以实习的教学基地,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山东商业学院,就是通过借助企业的优势之处,将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和企业中的学习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实行准员工"2+1"顶岗实习,即两年校内理论教学和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内完成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校内实践培训,完成学生转变为企业职员的过程,然后在经过一年的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逐渐有准员工转变为职业人才,有效实现校企之间人才培养的 "无缝"对接。
3.4 "专业冠名班式"培养模式
所谓冠名就是指用人企业与培养单位之间共同签订用人协议,培养单位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以及秉承学生自愿原则,然后通过考试或其他形式组成冠以企业名称的班级,针对冠名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培养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方案,将双方之间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参与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按照最开始在协议中要求为学生安排就业,例如常州信息学院就是采用这种培养人才,坚持多年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开设更多惯有企业名称的班级进行教学,例如:海力士,上海合盛等等,也有上千名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成功进入企业工作。
4 结语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有效地校企合作模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君庆.王义.国家示范性高校深化内涵建设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J].2010(11)
[2] 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中国高等教育[J].2011(3)
[3] 罗高涌,张瑾.基于CDIO 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4] 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00-103.
论文作者:龚晓雪 刘枚 秦代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企业论文; 校企论文; 三星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论文; 学校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