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新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论文_郑银萍

历史课堂新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论文_郑银萍

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中学 郑银萍 262714

【关键词】:提出问题、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与对记忆力的要求、对理解力的要求,对分析力的要求、对概括力的要求紧密联系的。我们仅以对理解力和分析力的要求为例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所以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历史概念,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其次,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联系春秋战国?济发展、交流增多,为秦统一奠定了?济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分析力的要求也是明显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西扯不切要害。为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要从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过程和途径,让学生去参与,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民主环境,形成互相论辩问难、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发现的--冲动和热情,调动学生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如在讲述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记得七年级我们第一节课中就讲了:我们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有西方上帝造人说和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这都是神话传说。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呢?同学们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情绪高涨,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平台,接着大部分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现在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课进行到这里,我认为答案有了,我也解释了“可能”。以为学生对进化论深信不疑,问同学们可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有一小组提出问题:我们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它们从非洲?林到亚洲草?,为适应草?环境而直立行走。问题是:我们亚洲现在的猿猴是从何而来?如果它们和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同时存在,为何它们不因草?环境而没直立行走呢?

五、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行为和语言。

初中历史学科在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的作用上有独特作用。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在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是塑造具备各种学识和能力人才的需要,是实践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已进入信息与智能的时代,我们今天面对的教育现象,已有新的时代特点,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无疑已成为未来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论文作者:郑银萍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  ;  ;  ;  ;  ;  ;  ;  

历史课堂新课程的创新思维教学论文_郑银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