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它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通过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免疫力,树立牢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可见,德育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尽管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
一、精心钻研,在教学设计中预设育人氛围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和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四次对话,分别展现了小鸟与大树的约定、与树根、与门先生、与小姑娘询问并寻找树的不同场景。此课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并在小鸟望着灯火内容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深深地感悟到小鸟与树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深深地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二、灵活驾驭,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德育
1.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
2.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句、比喻句,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在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地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就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了美的享受。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我通过观看各具特色的民居图,并配上柔美的音乐,来牵动学生的情感,然后再揭题。我先指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重点思考作者介绍了哪几种民居,并要求学生划出有关语句。随着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当他们对美丽的形态各异的民居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些建筑吗?为什么?”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了对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才能的热爱。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3.在拓展延伸中强化德育。拓展延伸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生学习《卡罗纳》一课后,对卡罗纳失去母亲都很同情,也深深地被文中的关心卡罗纳的人所感动。这时我会趁热打铁地说:“如果卡罗纳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怎么做?”听后,学生们会积极发言,用各种帮助来献爱心。德育就这样无声地渗透于其中了。
论文作者:朱远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赵州桥论文; 课文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民居论文; 学生们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2月第27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