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盱眙县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 淮安 211700)
【摘要】目的:探究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内侧柱支撑重建应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的4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地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有28例(65.12%)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优,有9例(20.93%)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良,有5例(11.63%)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可,有1例(2.32%)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差,骨折愈合情况优良率为86.05%。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内侧柱支撑重建应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具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的增加骨折后固定的力学稳定性,降低发生肱骨头内翻畸形、内固定失败等不良反应的概率,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侧柱支撑重建;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8-0201-02
本研究中为了探究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内侧柱支撑重建应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的4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对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的4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地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有32例女性,11例男性,患者年龄为29~83岁,平均年龄为(64.07±2.15)岁。全部患者都是单侧肱骨近端闭合性骨折,其中右侧骨折20例,左侧骨折23例,有4例患者合并肩关节脱位。患者骨折类型通过Neer分型为:14例二部分骨折、24例三部分骨折、5例四部分骨折。全部患者在性别及年龄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为臂丛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者取仰卧位,患肩垫高,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三角肌与胸大肌间隙,保护头静脉,牵开肌肉,暴露出骨折端,术中尽量减少骨膜及软组织剥离,彻底清除骨折端碎骨片与血凝块,直视下复位,利用撬拨、牵引、内旋或外旋肱骨干的方法使骨折端复位至正常位置,再复位大小结节,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X线机透视下确认骨折复位满意,选择合适长度锁定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下5~10mm,结节间沟外侧5mm,远折端使用1枚普通皮质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肱骨,再向肱骨头内置入1~2枚锁定螺钉,C型臂X线机透视下再次确认骨折复位情况与钢板位置,满意后近折端再加用3~4枚锁定螺钉,根据内侧柱支撑情况、复位后的稳定性等因素选择1~2枚内侧支撑螺钉,远端加用2~3枚双皮质锁定螺钉固定;术中尽量行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或嵌插复位,若骨缺损比较严重,则行同种异体骨条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支撑,再次透视所有螺钉均未穿出关节面,冲洗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颈腕吊带悬吊保护两周。术后48小时内拔除引流管,指导患者行肩关节“钟摆样”活动,同时鼓励患者行肘、腕部主动运动。根据固定的稳定性及X线检查结果,术后4~6周患肩开始行被动及主动活动锻炼,逐渐过渡至正常活动,术后12周患肢开始持重。
1.4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Neer评分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判断,解剖位置10分,活动范围20分,功能30分,疼痛40分。其中,分数达到90分以上为优;分数介于80~89分为良;分数介于70~79分为可;分数未达到70分为差[1]。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时点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4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都经加压接骨板联合内侧柱支撑重建方法治,手术后随访半年,其中有28例(65.12%)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优,有9例(20.93%)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良,有5例(11.63%)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可,有1例(2.32%)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差,骨折愈合情况优良率为86.05%,未发生骨不连、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在全身骨折中大约占有4%~5%的概率,由于解剖结构的原因,导致发生肱骨近端骨折时往往会发生神经损伤与血管损伤等情况,因此临床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2]。其中,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较高的抗扭转性能与角稳定性,其解剖型设计完全符合患者肩关节结构,无需提前塑形,钢板与螺钉锁定后构成的类似内支架的结构,允许在钢板与骨面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减少了骨膜和骨的血运破坏,可最大程度的促进骨折的生长和愈合。而内侧柱支撑重建方法可有效分散螺钉——骨界面的应力,制约肩袖带来的持续内翻应力,降低术后肱骨头塌陷及内翻等不良并发症,从而促进骨折部位尽早愈合[3]。目前重建内侧柱支撑的方法有:
(1)内侧骨皮质复位支撑;
(2)通过内侧支撑螺钉重建以支撑内侧柱;
(3)通过肱骨近端髓内置人异体腓骨条来重建内侧柱支撑;
(4)采用肱骨近端填充骨水泥来增强内侧柱支撑。
皮质复位及使用支撑螺钉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方法[4-5]。若肱骨近端内侧粉碎严重,无法重建骨皮质支撑时,在肱骨头的内下方用2~3枚锁定螺钉固定来增加近端骨折块的稳定性,从而加强内侧柱的支撑作用,是临床上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重要方法之一[6]。相关研究证实,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内侧柱支撑重建应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具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的增加骨折后固定的力学稳定性,降低发生肱骨头内翻畸形、内固定失败等不良反应的概率,提高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有28例(65.12%)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优,有9例(20.93%)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良,有5例(11.63%)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可,有1例(2.32%)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为差,骨折愈合情况优良率为86.05%。
4.结语
总而言之,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内侧柱支撑重建应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具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的增加骨折后固定的力学稳定性,降低发生肱骨头内翻畸形、内固定失败等不良反应的概率,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涛,丘亦军,张岩峰,王玉召.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例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20(02):40-41.
[2]杨永焱,吴清华,王秋生.锁定钢板结合髂骨块植入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中远期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3,17(06):132-133.
[3]张德光,刘福全,刘爱华.肱骨近端骨折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16,13(02):180-181.
[4] Zhang L,Zheng J,Wang W,et a1.The clinical benefit of medial support screws in locking plating of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J].Int Orthop,2011,35(11):1655-1661.
[5]曾浪清,陈云丰,唐三元,等.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对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影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1):6-11.
[6]郭伟军,赵友明,王新华,等.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支撑螺钉数量与其疗效的相关性[J].中华骨科杂志,2015,35(1):40-47.
论文作者:熊昌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肱骨论文; 患者论文; 近端论文; 螺钉论文; 情况论文; 疗效论文; 钢板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