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方法论文_李茂

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方法论文_李茂

李茂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思坡镇中心小学校金城校区 644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小学生学习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本着学生主体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度原则,深入分析当前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预习作业布置、合理利用批注、加强监督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预习;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8-191-02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句子的领悟力也不足。因此,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学科教学,应当考虑其所处学习阶段的特殊性采取合理丰富的教学策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其实追求的是教学的逻辑化和系统化。而有效的预习,则可以帮助学生预先大致了解课程内容,初步构建课堂框架。长此以往,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条理性十足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共处于一个教学系统内,其关系本就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优质的预习工作不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而言都百利无一害。在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预先了解的前提下,教师无疑需要更高的课堂组织筹划能力,时间统筹能力。因此,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对学生而言,学生需要提前记忆生字生词,了解相关语文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课改强调自由民主,重视合作教学。小学语文预习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有效协调学生与教师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学生学得好,教师才能真正教得好;教师教得好,学生应当好好学。在上述教学理念下,教师如果没有对课程内容建立清楚的框架,学生不易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很难跟上教师的思维以及对教学内容充分的把握,也很难对课程单元分类的目的、标准、主题等方面拥有清醒的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必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预习效率,这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具有长远的意义。

一、注重激发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样事物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探究,学习,发自内心的学习活动是积极、有效的,让学生产生预习的浓厚兴趣,就是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作为老师,最好的做法是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后有收获,有成就感,这样学生才会有动力继续努力,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及时进行大力表扬,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评上星级,每完成一次语文预习任务就加一颗星,贴在教学的评比栏中,每月进行一次总评,根据各人的得星数,评选班级学习之星,授予荣誉称号。

2、预习形式多样化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方法,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如故事性强的课文,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与学习小组中得组员合作学习,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讲故事比赛,这样可以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不仅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课本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学生很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找同学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上课时就让学生推荐平时表演较好的同学上讲台展示,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3、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在学生没有看课文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故意设计悬念,吸引学生去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就会变为我要学。如《穷人》这篇课文,在布置预习时,对学生说“题目写的是穷人,但是老师在课文中都没有发现一个“穷”字,作者为什么说是穷人呢?而且也有人说文中的主人公并不穷,而是富翁,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抛出这些问题后,学生面带困惑,总想一睹为快,兴趣浓厚,个个都跃跃欲试,这样预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反复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感受。有了充分的预习,进入课堂自然会有所收获。

三、优化预习作业,提高预习质量

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思路。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学生一般不懂得如何安排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让预习作业成为学生课外作业之一,为培养学生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的质量奠定基础。在预习作业的安排上,教师应当从字词、朗读以及质疑等方面入手:首先,在字词的预习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学生要能够灵活辨析运用。例如,在学习《爱如茉莉》一文中:“恬静、静谧、安静、幽静”的辨析运用,教师可以选取以下几个句子:①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的微笑。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③喧闹的教室一下子了,原来班主任刘老师来了。④夜深了,只听见小虫啾啾,蛙鸣声,小村显得一片。通过这四个句子的练笔,学生对相关的词语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能够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其次,重视朗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预习重在朗读,朗读可以增强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预习是在课前进行,教师没办法进行现场的监督和指导。因此,笔者在给学生制定朗读任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确定家长在孩子朗读过程中的责任,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另一方面,让家长把孩子的朗读用手机录下来,发在班级群里,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心理存在,督促学生朗读,提升学生预习效率。第三,引导学生质疑。俗话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对于学生的预习而言,懂得质疑,表明学生已经明白了文章的真实含义。因此,笔者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往往要求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问。这种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

四、科学评价

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主预习效果的评价应采取小组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评价为主,进一步提高自主预习的有效性。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个人其实都有惰性,小学生年纪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此两次三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同时,还应形成另一个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和善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我们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乐于预习、善于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论文作者:李茂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新课改的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方法论文_李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