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德治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德治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德治思想研究

敖翔

(新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汲取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德治思想的精华,改造和吸收国外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阐释包括现代标准、理性选择、多元主体、价值目标和精髓要义在内的习近平德治思想科学内涵,通过切实有效的德治思想制度化建设、道德主体德性建设、优秀政治文化的涵养和德法合治等措施,使习近平德治思想在新时代体现和发挥着巨大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 习近平德治思想;渊源;内涵;实施机制

一、习近平德治思想的渊源

德治思想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德治思想“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德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在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治国理政思想。

混凝土搅拌是使集料均匀的重要手段,在本工程之中,施工人员设计拌和系统,严格遵守现场实验室的配料单,避免擅自更改配料,致使其出现不均匀问题。首先应安装搅拌机,边投料边搅拌,结合试验过程,对混凝土的搅拌程序、搅拌时间进行确定,严格按照混凝土搅拌质量参数执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在搅拌过程中,对原材料进行称量记录,每3个小时对其进行一次检查,对搅拌计量系统进行效验,实现对混凝土搅拌的全过程控制。最后,在搅拌之后,混凝土设备进行坍落度测定,整个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3]。

(一) 对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中的德治思想是中国政治文化和治国理政理念的根基,它所倡导的治理基础是民惟邦本、家国同构和政得其民,在治理手段上遵循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在治理主体上弘扬为政以德、治国先治吏和正己修身,在治理态度上秉持居安思危、改易更化。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优秀传统德治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德治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善政治理理念,主张为政以德和从政德为先,坚持以德养法、以法促德、德法合治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把由道德纳入伦理的传统德治的道德泛化路线改造为着意于“权利”“德性”双重人格构造和着力于“民主”“伦理”内在关联的现代德治实践,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

(二)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习近平德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从道德的阶级性出发,确立了历史的人民主体性、大公无私、为全人类谋取解放和幸福、团结奋斗、集体主义原则等道德规范,提出开展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等培养时代新人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习近平新时代的德治思想在价值取向上提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德治目标上强调立德树人,在党的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上突出以德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与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一脉相承的,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对国外德治思想合理内核的改造和吸收

古希腊倡导“美德即和谐”“美德即知识”,指出法律是公正的源泉、“德性中心、法律至上”。近代西方倡导“自由、理性、平等、正义、博爱、契约精神”等道德观念,主张道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道德教育就是培养以博爱为核心的善良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现代西方德治思想,一方面,用法律来细化道德要求,确保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用法律来规范和解决道德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公民道德教育,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习近平对国外德治思想合理内核进行了改造和吸收,提出在健全道德体系过程中体现法治要求,用道德滋养法治、用法治保障道德,把我国道德体系同法律体系相衔接、相融通,把法治中国建设同现代道德建设内在地统一于治国理政之中。

二、习近平德治思想的内涵

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主流是以德教训化为主、礼仪法律为次的礼制治国模式。习近平根据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提出了“法治中国”“德法合治”的道德为基、法治为主的法治治国模式。第一,习近平强调要“以德治国”,就是必须用道德来滋养和支撑法治精神,明确法律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基石性,德治可以为法治精神塑造提供价值牵引、心理机制和内在驱动力,因而必须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第二,习近平强调要落实好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执政方式、建设好法治中国,就是必须以法治保障道德,明确法律是准绳和治国之重器。第三,习近平强调德治和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协同发力、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就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统一于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推进国家德治体系和德治能力现代化。

(一) 现代标准: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德治体系和德治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的德治思想在党内融入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之中,在社会上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建设之中,产生着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其重点和关键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群体的政德建设,完善和创新系统的实现机制。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过程。

(二) 理性选择:把传统的“德主刑辅”创新为现代的“法主德基”和“德法合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理标准、理性选择、多元主体、价值目标和精髓要义等基本德治思想内涵上,突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近平德治思想体系。

(三) 多元主体:以善治善政为目标的多元德治主体德性建设

习近平的德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实质上是内在同构的,二者都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前途命运。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治提供了方向指导和价值标准。德治的开展和实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践行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治提供凝心聚力的导航和固本培元的探索目标,二者都是通过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二,德治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之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的德治内容和要求之中,都内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第三,德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大业为使命担当,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治理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

从研究内容上看 深度学习的研究从开始集中破解深度学习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后期对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践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与探讨。其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深度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策略等几个重点领域。但从深度学习发展的整体来看,相关技术实践的本土化尚有较大的空白与空间,有待进一步努力。同时,对于深度学习的情感体验研究不够,大多数研究停留在技术研究,缺乏人文关怀,仅有少量文献关注网络环境下深度学习的情感体验状况,整体研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价值目标:立德树人

习近平德治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立德”中的“德”,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强起来时代新的家庭美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包含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要义的“政德”,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政党道德、政治道德和生态伦理道德等。“树人”中的“人”,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在文明素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方面能够体现时代正能量和引领时代新风尚。“立”和“树”讲的就是实现德治价值目标的方法论,为此习近平提出以文化人、示范引领、法治保障、教育引导、实践养成、自律他律相结合、破立并举和多积尺寸之功等。

德治思想制度化指通过相应的制度措施,明确违背德治的标准和后果,直接制约人们的行为,从外部规约人们做出合乎道德制度的行为,为道德主体的德性培育建立完善的制度化他律保障机制,促进人们道德品格的形成。习近平指出:“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1]一方面,“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2],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坚持以德治国、依法治党、以德治党、依规治党,就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律作不断修改和完善,把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的要求细化、具体化,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实践成果、制度创新成果总结提炼为党规党纪,贯通党纪与国法,坚持党纪与国法分开,党纪严于国法、党纪挺在国法之前,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和新型违纪行为扎紧制度篱笆,实现制度与时俱进,下大力气建制度、立规矩,坚持抓落实和重执行,增强制度合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优势。

(五)精髓要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揭示出市场承认所有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维护和激发人们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旧有的社会结构以及内在作用方式,使多元的德治主体成为必然。一方面,习近平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明确提出了以善治善政为目标的政党主体德性建设、政府主体德性建设、公务员主体德性建设、领导干部主体德性建设和公民主体德性建设。另一方面,德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德治国”向公民这个中心的回归,这就必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道德治理,要调动他(它)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多元主体间协同性善治善政的道德治理。

三、习近平德治思想的实现机制

习近平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到“以德治国”也就是德治体系和德治能力现代化。德治体系现代化,是道德规范体系更加完备、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有效、更加透明和更加公平正义的由低级向高级突破性变革的过程,是包括党的道德治理、政府道德治理、社会道德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过程。德治能力现代化就是实现现代道德规范构建能力、目标凝聚能力、科学发展能力、社会平衡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多层化、网络化、理性化和技术化的过程。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德治体系和德治能力现代化构成了习近平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标准。

(一)推进德治思想制度化进程

从图3可以得知,北斗区域系统各卫星时域码元波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有卫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振铃效应,GEO类卫星振荡幅度整体较小,IGSO和MEO类卫星振荡幅度较大,振荡幅度最大的是MEO-4卫星,其过冲幅度达到了20%.

(二)强化多维道德主体的道德建设

一是以先进性、纯洁性、为民、奋斗、使命为内容以及以善治为目标的政党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习近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有具有大视野、大航程、大抱负、大担当、大智慧、大作为的大党样子,并提出依法治党、以德治党和依规治党相结合,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通过理想信念、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新常态建设,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自信自觉、厚德守法的现代道德型和法治型执政党。二是以“善政”为目标的政府道德建设。在政府体制及其运作机制上打造服务型、法治型、责任型、诚信型、廉洁高效型政府,构建“善行政”和“行善政”的“善”的政府,推进公共服务伦理、契约型共治伦理、社会监督伦理和公民型行政为核心的政府道德建设。三是以忠诚、清廉、勤政、责任为政德核心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关键少数”的道德建设。习近平提出,为政必须以德,政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和政治生态的净化器,具有“头雁效应”,就是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点滴中完善自己,就是要不忘初心地明大德,知荣辱、显本色地守公德和廉洁自律、重操守地严私德。四是以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为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公民个体道德建设。公民个体道德建设是政党道德、政府道德、党员干部道德和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发源地和最丰厚的滋养源,全民族的公民道德素质是实行德治的坚实基础和根本支撑。

(三)以优秀政治文化涵养新时代德治生态

优秀政治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人民的精神指引,可以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道德指向和内容、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行为、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等,是涵养新时代德治生态的“文化湿地”。习近平强调,要弘扬和践行坚强党性、坚定立场、为公为民、忠诚老实、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等政德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德治生态,为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彰显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方法论上,要以政治教育为龙头、政治导向为关键、政治监督为重点和政治氛围为基础来营造风清气正的德治生态。

(四) 推动德法协同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德法合治是现代德治的理性选择。一是德治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功用为德治和法治共存、德治对法治的补足作用。由于法律起源于道德和法治天生具有公平、正义、利益、秩序、平等、自由等伦理属性的道德精神,道德的基本精神必然要被纳入法律,法治的建立也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意识的确立。二是理性与秩序是德法合治的内在规定性,指市场、法律和道德的理性与秩序。三是德法合治的现实基础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四是德法合治的具体途径包括实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互助、实现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和实现道德功能与法律功能的互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通过以道德指引立法活动、保证执法主体的道德能力、制约守法者的道德心态来建立以德促法的机制,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又要通过硬约束机制、法律对道德的监督和保障机制来寻求以法促德的途径,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6]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1]和熵权法对各指标确定权重。根据山塘水资源的利用特点,考虑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及开发潜力,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山塘的等供水设施的现状以及社会经济情况等,选取以下指标: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56;13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17(2019)06-0054-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16年度一般项目(16YJA710001);教育部2018年度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18JDSZ1008);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度规划项目(2016BZX005)

作者简介: 敖翔(1970—),河南光山人,男,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刘 钊

标签:;  ;  ;  ;  ;  

习近平德治思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