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务输出作为重要产业来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务输出论文,来抓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7年2月,正安县三百娘子军下广东番禺打工, 当时任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批示:要认真总结经验,闯出一条路子来。省政府于当年5月, 批转了省劳动局《关于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工作的报告》,揭开了“黔军出山”的序幕。
10年来,我省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据不完全统计,10年累计劳务输出950万人(次),劳务收入260亿元,其中外省汇回104 亿元,为缺粮的贵州省减少省内粮食消费20亿公斤。据省邮电储汇局统计,1997年1—5月,劳务输出人员平均每月汇回汇票170.59万张,共汇回14.5亿元,预计全年可汇回34—35亿元。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技术,有的回家带头兴办第二、第三产业,对振兴家乡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省劳务输出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亲友帮带、自发输出的较多,由地方和部门有组织输出的较少;交通沿线地区输出的较多,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输出的较少;劳工中体力型的较多,技术型的较少。近年来,劳务输出增长幅度出现减少趋势。
省委、省政府对劳务输出工作十分重视。省委书记刘方仁、省长吴亦侠多次指出: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在扶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苏钢、王民三等老同志对此也十分关心,经常研究这方面的情况和问题,专门给省领导同志写了建议信。省委还决定成立贵州省劳务输出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真正把它作为我省农村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认为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提高认识
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贵州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700万人,每年还新增50—60万劳动力。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等,实行就地转移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就是大力抓好劳务输出。因此,推进劳务输出的有序化,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在我们贵州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短平快”项目。“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百人打工,全村脱贫”。这在我省许多劳务输出搞得好的地方得到了充分证明。松桃自治县1996年劳务输出人员带回家乡的资金7300万元,是县财政收入的5倍。道真自治县1991 年以来靠外出打工脱贫的农户有4675户,占该县贫困总户数的35%。
第二,它是进行基础性建设的一条捷径。基础性建设有硬、软件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软件”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劳务输出,可使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本领,转变观念,成长成才。这是更为重要,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效益。正如有的县领导说的,这是“不花钱的留学”或“异地育才”。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土家族青年杜鑫,8年前到福建一制鞋厂打工,学到了本领, 谢绝了当地老板的高薪聘请,回乡创办了鸿发制鞋厂,年创产值100多万元, 向国家交税10多万元,安排了一批劳动力,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去年被团中央、劳动部评为“中国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如果长期固守土地,这样的人才就培养不出来,这样的人才涌现越多,我们贵州农村的振兴就越快。
第三,它是农民进行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投入的主体,农民手中没有点钱,哪来这种投入?而劳务输出正是进行这种原始积累的好办法。赤水市常年在外务工的有3.5万人左右,1996 年创劳务收入1.5亿元,除劳动者自身消费外,带回家乡的约9000万元, 相当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的三倍。农民用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买化肥、良种、修房、修路、治水、买工具,适应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该市旺隆镇长达一华里多的街道,数百间砖混结构的新房,绝大多数是“打工仔”修建的,被称为“南下一条街”。岑巩县水尾镇1996年劳务输出4528人,收入1326万元,农民用这些钱中的一部分,集资修路、建房并改造当地一条河流,建成了集经营、加工、建筑、工艺、旅游于一体的新街道,街、河相间,绿水相映,当地人称为“打工河”。我们贵州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等方面的原因,尚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的振兴,中央要支持,但根本的要靠贵州人民”。如果我们不把劳务输出这种好办法作为硬措施之一来抓,我们的原始积累就完不成,工业化、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第四,它是实施对外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黔、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劳务输出让百万农民走出山门,参加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建设,既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巨大成果。输出输入的双方,经过较长期的相处,认同感、接受度都会逐渐加深。今天的“输出”,必然会带来明日的“输入”;今天的“民工潮”,必然会带来明日的“创业潮”。这种现象,在搞得较好的县、乡已开始出现。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要自觉地、积极地把这项工作做好。
二、分析形势
当前,我省劳务输出工作面临的情况与十年前相比有很大不同,面临着新的困难、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采取新的思路和对策,以便将劳务输出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一是中央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决策已开始实施,摆在贵州的一些国家重点项目已开始启动,对省内市场提出了需求。这些将大大带动我省种养业、相关的乡镇企业(如建筑业、建材业等)和第三产业(如运输业、服务业等)的发展,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认真地发展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的种养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劳务业,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服务的行业转移。
二是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一方面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无疑又给我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应因势利导,组织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另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们向沿海地区输出劳动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我们劳务输出工作目前面临的一个较大的困难。这说明,下步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不仅仅是量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冷静的分析,摸准沿海地区劳务市场的真实需求,按需组织好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一定技能的劳工到沿海去,提高我省劳务输出工作的水平。在这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提高劳务人员素质的培训工作。
三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城镇待业人员增加。对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既要看到就业岗位减少的一面,也应看到新出现的待业人员素质较高的另一面。除了实施“再就业工程”等措施外,如何在劳务输出工作中把素质较高的城市下岗人员、城镇待业人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结合起来,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总之,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困难与机遇同在,我们应努力克服困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我省的劳务输出工作做得更好。
三、搞好服务
邓小平同志说过,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劳务输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具体讲,要做到以下“六抓”:
一是要抓好劳务市场的拓展。只有充分了解劳务市场需求,我们的输出工作才有针对性、实效性。在这方面,劳动部门要发挥龙头作用,进一步了解劳务市场信息,使劳动力按需流动。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要在拓展市场,加强跨省区劳务协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前,要紧紧抓住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四个沿海城市对口帮扶我省的机遇,积极开展对口劳务协作,并借助劳务协作频繁交往的有利条件,同输入地加强合作,结成以劳务、技术、资源、资金互补为基础的友好协作伙伴,发展相对稳定的劳务协作基地。同时,我省劳务市场也很广阔,不论是建筑、采矿、运输业,还是城镇第三产业,都有数以万计的外省劳工。我们要根据本省劳务市场的需要,积极培育本省的劳工队伍,使其在本省的劳务市场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要抓好剩余劳力输出的规划。规划要根据劳务市场的需求和现有可输出的劳动力两个因素来制定。县、乡、村三级要对本地劳动力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对可输出的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身体状况、基本素质、家庭情况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建档立卡,以便招之即来,来之能出,按照劳务市场需求适时组织好输出工作。特别贫困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县、乡党委和政府,要逐户动员,按规划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三是要抓好输出前的培训。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基本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省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抓好输出前的培训工作特别重要。各地要舍得花点钱投向培训工作,这是一本万利的事。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就业培训中心和高、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扩大专业培训面。有条件的地、州、县(市)的各类学校要注意培训一批专业技术和一专多能的骨干务工人员,以适应国内外劳务市场的需要。
四是要抓好有组织的输出。亲友帮带的输出方式要继续鼓励,但这种形式已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罗甸县创造了一条经验,即以乡、村年轻干部和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带队,有组织地输出,并对带队干部提出建立一个关系、学会一门技术、联系一个渠道、引进一个项目等要求。这样做,可以使输出劳动力的家长放心,劳动者安心,工厂称心;可以加强对民工的管理,提高稳定率;可以反映劳工的正当要求,保护我省民工的合法权益;可以作为培养干部的一条有效途径;还可以为本地引进项目提供条件。这些经验值得推广。
五是要抓好对输出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工作。管理服务是保证劳务输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劳动部门要加强与输入地劳动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配合管理,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劳务人员排除后顾之忧,安心在外工作。劳务输出人员较多的县的党的领导干部,还应定期不定期地赴输入地慰问,鼓励并作调查研究,使劳务输出工作做得更好。
六是抓好引导、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就地开发生产和兴办第三产业。搞劳务输出工作,其目的不仅仅是输出去找几个钱,更重要的是通过输出,让打工人员积累资本、学到本领、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后回来发展本地经济,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在这方面,各地县都涌现了一批好典型,各地县党委、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为他们回乡创业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同时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回乡创业的经验,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一定范围的表彰大会,形成“昔日打工仔,今日企业家”的气候,使这些人茁壮成长为兴办开发性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带头人。
四、加强领导
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兴黔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必须加强领导。
第一是要加强思想工作,切实转变观念。当前我省劳务输出搞得较差的地方,比较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在领导层中一是认为“只富民不富县”,不愿认真抓;二是怕“影响农业生产”;三是怕“麻烦”。在群众中,一是受“病死不离床,饿死不离乡”等旧观念的影响,怕人笑话;二是怕外出受“欺侮”;三是家长怕子女出去“学坏”。存在的这些思想问题,有的是旧观念影响,有的是认识不对头,有的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要通过总结经验,宣传典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干部带队,有组织输出;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解除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疑虑,使之自觉地、积极地做好这件利国利己的实际工作。
第二是要加强组织工作。省已成立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设在省劳动厅。各地、县都已建立领导小组,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分管的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定期布置、督促、检查这项工作,决定和解决实际问题,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推动这项工作。各乡(镇)要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站,有专人做这项工作。各村也应培养这方面的信息员、积极分子。这样,从上到下形成网络。对外依靠劳动部门、政府驻外办事处加强对输入地区、单位的联系。有了这样纵横网络,只要工作认真,必能取得更大进展。
第三,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搞劳务输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光靠劳动部门不够,必须有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与协作。现在,省及各地州市的有关部门,如农业、扶贫、农行、公安、工商、建设、计生、民政等部门均为各地劳务输出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这是一个好势头。各级劳务输出领导小组都应在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大胆拓展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劳务输出的有关服务工作,为其开绿灯,在经费、培训、运输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我省的劳务输出工作才会进一步蓬勃开展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级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应适时调整输出规划,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我省的劳务输出工作水平,为加快实现富民兴黔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