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破产法中经理制度的建立_法律论文

论新破产法中经理制度的建立_法律论文

论新破产法中管理人制度的设置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人论文,思路论文,破产法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4年6月21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新破产法草案首次提请审 议。1986年《企业破产法(试行)》(下称《破产法》)制定时,由于受当时国家改革背景 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存在诸多问题,使《破产法》承担了一些不应有的社会职能 ,妨碍了其在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时公平解决债务关系的本质调整作用的发挥。为适应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法制完善的需要,促进我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制定统一 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新破产法,已经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新破产法立法中,创建 了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人制度。下面就此问题进行评述。

一、管理人的概念

管理人是破产程序中最为重要的机构。通常,管理人是破产宣告后成立的,全面接管 破产企业并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破产清算事务。管理人在 各国的称谓不同。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称为破产管理人,日本则称为破产管财人。在英 美法系国家通常称为破产受托人。在我国现行《破产法》中称为清算组。

管理人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人仅负责破产清算程序中的工作,所以又 称破产管理人。而广义的管理人则在重整程序中也承担管理工作(通常称重整人)。现行 《破产法》规定,在破产宣告后才选任清算组,使用的是狭义管理人概念。而新破产法 草案将破产清算、和解与重整三程序的受理阶段合并规定,管理人的工作自案件受理开 始横贯三个程序,使用是的广义的管理人概念,所以称为管理人,而不是破产管理人。

《破产法》将破产管理人称为清算组是不妥的。清算组概念源于企业、公司法中对清 算机构的称谓,但在破产法中沿用,仅强调其清算活动,不能充分体现出其在破产程序 中的功能,反可能使人对破产程序与企业解散清算程序产生混淆。此外,清算组的概念 从文义上理解,其组成应在二人以上,不一定适合破产案件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各国 立法通常由一人担任管理人之惯例。所以,新破产法中改称为管理人。

对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在学理上存在多种学说。如英美法系的信托说,大陆法系的代理 说、职务说、财团代表说等,以及我国学术界中的特殊机构说、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说 、清算法人机关说等。在新破产法的起草过程中,是根据实际需要对管理人的选任、职 责、义务等作出规定。但从目前法律草案的实质内容看,与旧法中突出管理人的官方地 位相比,较为强调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的选任、制约、监督等机制,使管理人的法律地 位有较大变化,管理人将主要代表债权人的利益。

二、现行立法弊端

现行立法规定的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清算组构成模式,行政色彩浓厚,其目的是为在 破产案件一些问题(如职工安置)的处理上得到政府部门的行政协助。但因破产清算工作 具有法律责任重大、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期间长等特点,这种立法模式在司法实践中 产生了诸多弊端。

第一,主要是由政府官员临时组成的清算组,组织松散,其成员还在政府部门有本职 工作,不仅在时间上可能发生冲突,而且由于清算非其本职工作,对工作业绩、职务升 迁、待遇提高等影响不大,所以也难以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往往会影响破产清算工作的 效率。

第二,一般而言,清算组成员不具备破产清算工作的专业知识,需要法院的指导乃至 培训。而清算组在案件终结后即告解散,受理新案件后又可能由新人组成一个新清算组 ,由此导致法院工作增加,司法资源浪费,清算效率低下,还难免使债权人利益受到损 害,破产案件的审理与清算工作则可能陷入循环往复的低质低效的怪圈之中。

第三,管理人应具有独立法律地位,才能确保公正履行职责。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既是 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又是产权所有人的代表,由其出任清算组,实际上是由债务人的 股东担任清算工作。由于彼此间存在关系,难免出现地方保护主义,无法保证公正。清 算组的现行体制决定了其必然要向政府负责,在政府的行政主导与干预下,破产清算往 往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基本目标偏离,而为政府行政目标所取代,职工安置等一些本属 于政府部门的责任被转嫁给清算组和法院,清算中的重大问题都由政府参与或直接决策 ,法院失去司法独立,实际上成了政府的清算机构。

第四,对清算组违法失职行为无法追究法律责任。清算组作为临时性组织,成员来自 不同政府部门,大多不领取报酬。当因清算组成员违法失职行为给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 时,其所属政府部门不承担法律责任,因其不是政府部门的职务行为造成的。而当损失 是由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清算组成员共同造成时,更无法划分责任范围。如将其视为清 算组成员的个人责任,又是其在无偿工作的情况下对过失行为负责,法律依据不充分。 在清算组解散后,追究其责任尤其难以进行。

所以,革除清算组体制的弊端,将其改为管理人制度,是新破产法走向规范化、国际 化的重要一步。

三、管理人的选任

(一)选任时间。破产程序从何时开始,各国立法规定不同。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以破 产宣告为破产程序的开始,英国等英美法系国家多以案件受理为破产程序的开始。

新破产法草案规定,破产案件受理后即选任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这时债务人尚未完 全丧失对财产的管理与处分权,由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是否适当,有无法律依据,是否 损害债务人的权益,便存有争议。破产案件受理后,债务人仍可进行企业经营活动,虽 然受到必要的限制。

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不妥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破产法草案将破产清算、 和解与重整三种程序的受理阶段合并规定。合并规定的目的是要尽量减少破产法的条款 数目,但结果不仅使三种程序受理阶段的不同特点无法有针对性地被规定出来,造成操 作层面的混乱,而且也使管理人在三种不同程序受理阶段,乃至后续程序中的职责产生 一定程度的混淆。

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将三种不同程序分别作系统规定,独立成章。这样虽会增加破 产法的条款数目,但可以保证其科学性、完整性与系统性,不会出现因规定不明或程序 混淆而难以操作的问题。但在惯性之下对此再作根本性修改可能比较困难,补救性的方 法只能是针对每一可能发生问题之处分别进行调整。不过仍难免造成体系混乱,挂一漏 万。

(二)选任方式。各国对管理人的选任方式不同。有仅由法院选任的,如日本、法国等 ;有仅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的,如英国、美国等;也有以债权人会议选任为主,以法院等 机构选任为辅,或是主辅相反的,如德国。管理人选任方式往往与一国立法对管理人及 债权人会议的法律地位的规定有关。从破产法的发展历史看,各国破产法在管理人的选 任主体上,普遍寻求一种融法院指定和债权人选任于一体的方法,绝对由法院指定或绝 对由债权人选任都不是现代破产法的发展趋向。

现行《破产法》规定,清算组成员由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 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抛开其它弊端,法院选任管理人,较之由债权人会议选任,有 利于提高效率。但管理人的工作与债权人利益密切相关,完全由法院选任可能出现忽视 债权人利益的现象,所以必须在此方面给债权人一定的参与权或决定权。

在新破产法的立法过程中,有人主张,在首次债权人会议之前,由法院选任管理人或 曰临时管理人。在首次债权人会议上,可以确认法院选任的管理人,或自行选任。在债 权人会议另行选任管理人之前,法院指定的管理人不得辞去职务。如个别债权人认为管 理人与本案存在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行使职权,或有违法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可向法院提出撤换请求,由法院决定。目前的新破产法草案基本上采取这一模式。但也 有人主张仍由法院选任管理人,债权人会议仅有提出异议和请求更换的权利。

笔者认为,前一主张较为妥当,但还有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债权人会议 决议确认或选任管理人的表决方法,是按一般决议标准还是特别决议标准?法院或债权 人会议如何选择管理人,是采取招标方式还是其他方式?如何体现公平竞争关系?当债权 人会议更换管理人时,工作如何交接,后任管理人能否撤销前任管理人的不当行为?这 些问题都有待立法进一步加以明确。

各国立法通常规定,管理人的选任以一人为原则,但必要时也可任命多人。管理人有 数人时,共同执行其职务,经法院许可,可以分管职务。在此须注意,管理人虽只任命 一人,但并非破产管理工作均由其一人完成。管理人可以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 所作为工作机构或聘请专业人员,在其指挥下完成破产事务的管理。

(三)选任资格。对管理人的资格条件,各国立法规定不一。英国破产法规定,只有自 然人才能出任破产案任的管理人,法人组织不能充当管理人。未清偿债务责任的破产人 无任职资格。管理人任职的积极条件为参加政府承认的职业团体或曾凭直接申请取得工 商部颁发的个人执业许可。法国的管理人只能由法院从全国委员会制定的名单上指定, 法院得依职权或依申请调换管理人。在日本,即使符合破产管理人一般性资格条件的人 ,如与破产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被怀疑是否能公平地执行职务,也不应选任之。

我国现行破产法在清算组成员的资格上采取了不同于世界各国的规定。清算组成员由 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在实务中,因 法院并不清楚政府有关部门中哪些人员可以被指定为清算组成员,无法直接指定,所以 只能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成立破产清算组的通报,由其决定参加清算组的具体人员名单 ,法院再据此向有关部门及人员发出参加清算组的指定函。所以,清算组成员虽名为法 院指定,实则是由地方政府决定。

在新破产法草案中改变了清算组制度,设立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人制度,规定了管 理人的积极资格与消极资格条件。根据其初步设计,管理人将由下列组织、机构或者人 员担任:(1)依法设立或者由法院指定设立的清算组;(2)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 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院所等社会中介机构;(3)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专门执业 资格的人员。组织、机构担任管理人的,应当聘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执业资格的 人员协助工作。在消极资格方面,新破产法草案拟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 管理人:(1)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有其他不良记录的;(2)注册会计师、律师等曾被吊销执 业证书的;(3)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4)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

在新破产法的起草过程中,对管理人的资格问题存在以下争议:

第一,自然人能否担任管理人。有人主张,只能由机构担任管理人。他们认为,自然 人无论是社会信誉还是赔偿能力均不足以承担管理人的职责。反对者认为,如仅限由机 构担任管理人,小的破产案件会造成破产成本过高与社会资源浪费。笔者认为,管理人 不宜只由机构担任。其一,与许多国家允许或只允许自然人出任管理人的惯例不符。其 二,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传统上对个人与个人权利歧视的表现。其实恰恰只有个人才能对 其行为负起完全的法律责任,财产赔偿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职业责任保险解决。

第二,在新破产法草案本次稿本中增加了“依法设立或者由法院指定设立的清算组” 也可以担任管理人的内容。据称这是考虑有的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仍要采取由法院从政 府相关部门中指定清算组的方式进行。这将使旧体制的弊端全部延续到新法之中,但对 问题的解决方法却未作规定。笔者一直在考虑,是否国有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完全要由政 府部门操作?而且所谓依法设立的清算组又是依什么法,如何设立,新破产法也未作规 定。所以,笔者认为,这一款规定应修改。

第三,对管理人执业资格的确认。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机构担任管理人是否需 要取得执业资格。有人认为,管理人的执业资格仅指个人的资格,对机构不设置执业资 格。凡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均可以 担任管理人,但其派出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管理人的执业资格。有人则认为,并非所有 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都能胜任破产管理工作,所以对机构也应设置执业资格, 并通过考核、年检等制度加以规范。否则,让那些不具备专业知识、没有相应能力的机 构担任管理人,将影响破产程序的进行,加大当事人的损失风险。其二,个人的执业资 格如何确认。有人认为,并非所有律师、注册会计师等都能胜任管理人工作,故应设管 理人资格考试制度。有人认为,破产管理工作对管理人的实务能力要求较高,仅靠考试 不能保证其具有相应能力,所以还应强调通过考核的方式将具有实务经验与业绩的人吸 收到管理人队伍中来。还有人主张,凡是具有律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即可取得管理 人执业资格,无需再进行考试,否则将会造成新的市场准入障碍,出现垄断现象,妨碍 公平竞争。

没有特殊的资格管理制度,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设置资格考试等制度,又可能 造成市场准入障碍。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考虑到我国首次建立管理人制度,应进行较 为严格的管理,笔者曾主张,对个人担任管理人的执业资格由政府设置资格考试及考核 制度,对机构担任管理人的资格根据法定条件认定。但在其后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 负责人商谈此事时,其提出将政府的资格管理改为由有关协会培训后认定资格,不设置 专门的执业资格考试。笔者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样以折衷方式处理较为妥当。此外 ,对管理人资格问题的规定应当与新破产法同时出台,以保证有充分的实施准备时间。

第四,消极资格规定不明。其一,“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有其他不良记录”此规定过于 严格,过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犯罪等似不应包括在内。另外,所谓“其他不良记录”中的 “不良”包括哪些情况,“记录”是指由谁通过何种程序作出,均无相应解释,在实践 中无法执行。其二,“人民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包括哪些情况?这可能会赋予 法院过大的裁量权,侵害到他人的正当权利。新法规定债权人会议有权免除法院选任的 管理人而另行选任,如果法院认为不妥,发生矛盾如何处理,立法也无规定。在本次人 大常委会审议时也有委员对这些问题提出异议。

还应指出的是,在重整程序中的管理人即重整人更强调其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而不仅 是清算活动所需的法律或会计专业知识。所以,有的国家对破产清算程序和重整程序中 的管理人分别规定资格,职业企业家、经理人应是重整人更适当的人选。新破产法草案 也应对此作出区别规定,但在破产清算、和解与重整三程序的受理阶段合并规定的情况 下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

四、破产管理人的职责

我国现行《破产法》及司法解释对清算组在破产清算程序中的职责有规定,主要是接 管破产企业,清理、回收、管理、处分和分配破产财产,决定是否履行合同和在清算范 围内进行经营活动,确认别除权、抵销权、取回权,代表破产企业参加诉讼和仲裁活动 等事项。

但在对清算组职责的规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 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3条规定,清算组应当向破产企业的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发出书 面通知,要求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于限定的时间内向清算组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破 产企业的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通知后的7日内提出,由法院作出 裁定。破产企业的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在收到通知后既不向清算组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 产,又没有正当理由不在规定的异议期内提出异议的,由清算组向法院提出申请,经法 院裁定后强制执行。

据此,清算组向破产人的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所发出的清偿债务和交付财产的书面通 知,其法律效力与《民事诉讼法》第191条规定的支付令相同,而且异议期间更短,这 是不妥的。它使清算组的书面通知具有司法权行使的性质,不仅与清算组之法律地位不 符,而且是对对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侵害。此外,法院对对方当事人就实体民事权利义 务提出的异议,采取裁定的方式处理,也是对其诉讼权利的限制与剥夺。笔者认为,清 算组作为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即民事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也应当向破产企业的债务人 和财产持有人发出要求其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的通知,但对方对此提出异议时,清算 组应当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争议。清算组向对方发出的书面通知,即使未获答复,也不能 因此就具有可强制执行的效力。

此外,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破产宣告后,破产企业是否继续生产经营,完全由法 院或清算组决定。但因该问题对债权人的利益影响重大,所以管理人的此项决定应得到 债权人会议的同意,不能由法院或管理人决定。

在新破产法草案中,对管理人的职责作出了更为完善的规定。如管理人实施债务人的 不动产所有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权以及全部库存或者营业的转让 、借款、设定财产担保、收回担保物等重要管理行为,应当及时报告债权人委员会,经 其许可。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管理人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应当征得法院的许 可。

五、管理人的报酬与责任

现行破产法对清算组的报酬问题没有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政府官员出任清算组成 员的一般不领取报酬,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则领取报酬,数额由法院决定。

各国破产立法均规定,管理人有取得报酬的权利。有的国家规定,管理人报酬的数额 由法院决定,如日本、德国。通常,法院确定报酬数额时,需考虑破产案件的复杂程度 、破产财产的规模大小、破产分配的比率高低、管理人花费时间、精力的多少以及其努 力程度、同业收费标准等多种因素。在美国,为了防止托管人收取过高的费用,破产法 对托管人的收费定了一个最高界限,即收费不得超过破产财产总额的3%至15%。

新破产法草案规定,管理人有取得报酬的权利。管理人的报酬由法院还是债权人会议 决定,也是立法中的争议问题。目前的草案规定,管理人的报酬由债权人会议决定。但 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管理人报酬由法院决定。

笔者认为,由债权人会议确定管理人的报酬,客观上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可能出现双 方因报酬问题无法谈拢、管理人缺任、破产财产无人管理的现象,延误破产程序的进行 ,所以还是由法院确定较为适宜。但债权人会议对法院确定的管理人报酬有异议的,有 权向法院提出进行调整的复议请求。此外,法律应考虑规定一个确定报酬的幅度标准, 以利执行。

新破产法草案规定,债权人会议有权选任管理人,所以管理人应对债权人会议负责, 而不能仅对法院负责,否则就与选任机制不相符。清算组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或者 其他违法行为的,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予以纠正,还可以根据债权人 的申请或者依职权更换不称职的清算组成员。

新破产法草案规定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管 理人违反职责与义务给债务人财产或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管理人为 多数人时,彼此间应承担连带责任。在新破产立法中,为保证对管理人违法失职行为法 律责任的追究,笔者认为,对于机构担任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

标签:;  ;  ;  ;  ;  ;  ;  ;  ;  

论新破产法中经理制度的建立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