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曲“线”育人论文_董华茂

润物无声,曲“线”育人论文_董华茂

——浅谈教师如何批评学生

◆  栖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烟台 265309

众所皆知,批评违纪学生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工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批评恰当得力,便一举多得,一劳永逸;反之则徒劳无逸,甚至前功尽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于各种错误和不良现象有责任进行批评和教育,教育者不仅要敢于批评,更要善于批评。但是,怎样批评才能使受批评者口服心服,并努力改正缺点错误呢?

一、端正态度,治病“救”人

1.要能容忍学生的无礼。新时代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教育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学生桀骜不驯、冒犯老师的情况。这时教师能冷静下来,以善意的态度对学生加以批评引导,期望学生认识到错误,则不仅不会丧失威信,反而能体现教师的风范,同时又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取得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2.要能容忍学生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现象,符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有的学生还会不止一次地犯错误,教师不能因此而对学生持有成见甚至失去希望,而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能容忍、原谅犯错误的学生。当然,容忍、原谅并不等于麻木不仁、放任自流,关键是批评学生时不要勃然大怒,不可忍耐,以致严厉训斥甚至体罚学生。只有冷静思考才能想出合情合理、事半功倍的教育方法。

3.要能容纳学生的评价。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和度量,客观地对待学生对自己的品评议论,要能够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师要想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学生关注教师的一种表现,教师要以平常的心态加以对待,不能耿耿于怀、挟私持怨、对学生严厉打击批评等。

4.要以学生的身份想问题。教师要运用“心理互换”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错误不发火,而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寻找逆反的原因,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批评的艺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放弃对立的情绪。

二、慎言“不”字,讲究艺术

1.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许多教师的批评语言直爽干脆、掷地有声,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面对学生在讲台下窃窃私语,有些教师可能会以一句“不要讲话”的严厉批评“吼住学生”,这样做会影响学生的热情和课堂气氛。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会说:“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讲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请同学们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这样的批评会使学生心领神会,自动停止讲话,并惭愧地以笑容向我表示歉意。教师要牢记对学生的批评要以心换心,和风细雨,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威胁对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心有灵犀,一点即通。教师巧用学科语言批评,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这种方式独具匠心,饶有情趣,能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愉悦感,使师生双方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实现心灵的沟通,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

3.宽严相济,平易近人。这种批评方式将师爱中对立的两种因素统一在一起,用“爱”的语言表达“恨”,让学生同时产生亲切感与压力感,接受批评,纠正错误。教师要牢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可以严厉,但不能讽刺挖苦、辱骂训斥甚至体罚学生,使学生当众出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只能引起学生内心反感,加剧师生间的矛盾。当学生微弱的自尊心一旦丧尽,再也不顾及人格,代之而来的将是破罐子破摔,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讲究原则,注意方法

1.移花接木法。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用“迂回曲折”的批评方法,通过批评周围以外的人和事,促其“嫁接”自身,催其自省。问题较多的职校学生,平时已多次被训斥,形成了对批评的“抗药性”心理,一般的规劝批评收效不大。教师可利用此法,抓住与他们情绪波动和思想斗争的有关事件,充分利用启发诱导,引起内心震动,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行为所引起的严重危害,激起学生产生痛苦、难过的体验和对自己的问题行为的痛恨。

2.声东击西法。声东击西法的战术用在学生中也是颇有教育效应的。声东是现象,击西是本质。为达击西之实,先行声东之虚,可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行表扬之虚,达批评之实。从内容上讲,批评学生一定要先肯定他们值得肯定的优点、长处,再就事论事,批评他们身上的缺点错误。凡人,都有被尊重、肯定和恭维的渴望,因此先让学生坐气球升天,再坐降落伞,他们才会心理平衡。作为职校的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重获自信,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职校生一般能力较差,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要耐心发现他们的长处,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使之发扬光大,不应漠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使其上进心得以加强。当然,“扬”要扬得适度,“抑”要抑得有力,毕竟批评教育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3.无中生有法。此法应用在批评对象已有某些“改正”的迹象及心态基础上,教师“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对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进行表扬,促其自责。如:“我听说某生已改掉××的不良习惯。这是听别的教师说的,不过我坚信他能做到这一点。我为他高兴。”这种假借道听途说的“事实”对某生进行表扬,易引起某生对未改正错误的内疚和自责,激励他痛下决心改掉不良习惯。

总之,“润物无声,曲折迂回”地对学生进行批评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充满希望,会激发学生的荣辱感,使其奋发向上。

论文作者:董华茂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润物无声,曲“线”育人论文_董华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